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71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报道了采自中国的12种稀见的文字衣科(厚顶盘目、子囊菌门)地衣。它们分别隶属于白唇衣属Dyplolabia、刻痕衣属Glyphis、半实衣属Hemithecium、凸唇衣属Platygramme、双实衣属Platythecium和星衣属Sarcographa,其中中国新记录6种。文中每一种地衣均有文字描述、图片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92.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上黄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14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除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弱外,其余两层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并呈现东部天然草地分布区与中部带状灌丛林地分布区空间变异程度较强的分布特点。不同土层深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有机碳密度则表现为10-30cm最高,30-60cm其次,0-10cm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密度表现为:天然草地 > 果园 > 灌丛林地 > 河滩、河台地 > 撂荒地 > 人工草地 > 耕地。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单元,对上黄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上黄小流域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46527.12t,其中,灌丛林地(22052.81t)和天然草地(14573.14t)的储量最高,占总储量的78.72%。  相似文献   
993.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俊霞  李洪建  李君剑 《生态学报》2015,35(24):8184-8193
为研究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测定了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地的土壤呼吸(R_s)及其影响因子,运用传统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4、2 m和1 m间隔取样尺度下R_s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传统统计分析表明:除土壤温度(T_(10))和碳/氮(C/N)比变异程度较小外,其他测定因子的变异系数在15%-59%之间,均为中等变异;R_s与凋落物量(L_w)、凋落物含水量(L_m)、土壤全碳(C)和全氮(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W_s)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T_(10))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N比和土壤全硫(S)相关性不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_w、T_(10)、N和C/N比四个因子能解释土壤呼吸空间变化的26%。地统计学分析表明,T_(10)、W_s、L_m、C、N和C/N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因素对其空间分布起着主导作用;R_s和L_w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机因素和结构因素对它们的空间分布起的作用相当;S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机因素对其空间变异起着主导作用。R_s及其影响因子在相同的尺度上起作用,基本上都在17 m左右。分维数是事物复杂程度的一种量度,各指标的分维数大小依次为:L_w(1.87)S(1.84)L_m(1.82)N(1.77)R_s(1.74)C(1.73)W_s(1.69)T_(10)(1.56)C/N(1.46)。R_s的空间分布模式与W_s、L_m、L_w、C、N和S的空间分布模式较为一致,而与T_(10)的空间分布模式不同。4、2 m和1 m取样尺度95%置信水平误差在5%和10%内必要采样数量分别为74、44、39个和19、11、10个。  相似文献   
994.
植物散流-过滤带是在过滤带前设置草本散流带,可细化分散地表成股水流,发挥散流带的增效作用(增强过滤带对污染物的净化).草本散流带在较稀疏地表股流下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对其在密集地表股流下是否存在增效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在黄荆过滤带前设置五节芒散流带,观测过滤带在低(1条股流槽)、中(3条股流槽)、高(5条股流槽)3种地表股流密度下对氮磷的消除,探讨散流带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过滤带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无论何种密度条件,五节芒-黄荆过滤带对总氮、铵氮、硝氮、总磷的消除均显著高于纯黄荆过滤带;不同密度间的五节芒-黄荆对总氮、铵氮、硝氮、总磷的去除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五节芒散流带对黄荆过滤带的增效作用不受地表股流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是确保我国第一个国际合作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成功的关键基础之一.在对中新天津生态城自然经济状况、功能结构和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等分析基础上,将能值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基于功能流视角将生态城系统划分为能物流、货币流及人口流子系统,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及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惯性情景、科技情景、经济情景、环保情景及协调发展情景等5种生态城发展情景,并对各情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仿真和动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景下,中新天津生态城的GDP、能值积累量、货币积累量均呈稳步增长趋势,能值废弃率、废弃物能值比、环境负载率等较小,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和生态效率指数(UEI)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比其他几种方案更具活力,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96.
在我国东北西部半干旱风沙区,春季玉米幼苗经常受到大风和风沙流危害.为了解风沙流危害下玉米幼苗的逆境生理特征,2013年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CK)、6、9、12、15和18 m·s-1等6个风速(风沙流强度分别为0、1.00、28.30、63.28、111.82和172.93g·cm-1·min-1)10 min吹袭下幼苗丙二醛含量、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6~12 m·s-1的风沙流吹袭对玉米幼苗叶片含水量影响较小,而15和18m·s-1的风沙流吹袭导致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下降19.0%和18.7%.随着风沙流吹袭强度的增大,其丙二醛含量趋于下降,15和18 m·s-1处理分别较CK下降35.0%和39.0%;而膜透性大幅度增加,15和18 m·s-1处理分别较CK增加191.3%和187.8%;SOD活性降低,CAT反应不敏感,POD活性显著增强.对于风沙流造成的轻度水分胁迫,其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均未发挥渗透调节作用,但在15和18 m·s-1强风沙流吹袭下其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11.4%和24.5%,起到了渗透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采用低温半致死温度( LT50)评价低温条件下10个红掌( 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品种的抗寒性;并在测定高温(39℃)处理48 h后各品种叶片生理指标的基础上,对这些指标的耐热系数和相关系数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10个红掌品种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经过-1℃、-3℃、-5℃、-7℃和-9℃的低温处理,10个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 REC)均逐渐增大,其中,品种‘阿拉巴马’(‘Alabama’)的REC值呈“缓慢升高—迅速升高”的趋势,其他品种的REC值均呈“缓慢升高—迅速升高—平稳升高”的趋势;依据Logistic方程获得的各品种的LT50值,10个红掌品种的抗寒性由强至弱依次排序为‘阿拉巴马’,‘皇冠’(‘Royal champion’),‘马都拉’(‘Madural ’),‘甜冠军’(‘Sweet champion ’),‘特伦萨’(‘Turenza ’),‘阿瓦托’(‘Avento ’)、‘阿瑞博’(‘Arebo’)和‘粉冠军’(‘Pink champion’),‘白冠军’(‘White champion’),‘骄阳’(‘Sierra’)。高温处理48 h对各品种叶片的生理指标均有一定影响,其中,REC值和CA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室温)、MDA含量高于或等于对照,它们的耐热系数均大于100%;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及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它们的耐热系数均小于100%;多数品种叶片的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SPC)低于对照,耐热系数也小于100%;仅品种‘阿拉巴马’叶片的SOD和POD活性及SPC值略高于对照,耐热系数大于100%;各指标的耐热系数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1.50%,其中,第1主成分定义为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第2主成分定义为光合色素含量,第3主成分定义为膜透性。根据耐热性综合评价值,10个红掌品种耐热性由强至弱依次排序为‘阿拉巴马’、‘皇冠’、‘阿瓦托’、‘阿瑞博’、‘马都拉’、‘骄阳’、‘特伦萨’、‘粉冠军’、‘甜冠军’、‘白冠军’。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阿拉巴马’的抗寒性和耐热性均较强,可以在不同气候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98.
G蛋白偶联受体84(GPR84)是C9-C14的中链脂肪酸受体,不仅在脂肪酸代谢和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多发性硬化症、内毒素血症等炎症性免疫疾病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找到以GPR84为靶点的配体,可能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构建稳定过表达GPR84受体蛋白的细胞系,为筛选GPR84为靶点的配体和研究这些免疫疾病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将含GPR84和Gα16基因质粒共转染到HEK293细胞中,经过抗生素抗性筛选,挑取稳定表达GPR84蛋白的HEK293细胞系.用RT-PCR、免疫荧光染色等实验方法检测了GPR84基因和其编码受体蛋白的表达;用钙流实验、环腺苷酸实验、蛋白质印迹分析、流式细胞分析证实了表达的GPR84具有完整的生物学活性,并利用该细胞系进行了药物高通量筛选,得到了新的GPR84拮抗剂,为进一步阐明GPR84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并治疗与其相关免疫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圈卷产色链霉菌全局性调控基因wblA阻断突变后,尼可霉素不再产生。RNA-seq和转录分析表明san7324基因在野生型菌株中可以正常转录,而在wblA阻断突变株(ΔwblA)中不能转录,为此本文旨在揭示san7324与尼可霉素产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同源双交换策略对san7324进行基因阻断,而后通过基因遗传回补及对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分析等方法研究san7324的功能。【结果】在相同培养条件下,阻断突变株Δsan7324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失去了合成尼可霉素的能力。我们通过同源比对发现圈卷产色链霉菌中还存在一个与san7324同源的基因san7324L,该基因的阻断导致尼可霉素产量降低。当san7324和san7324L两个基因同时被阻断后,得到的突变株Δsan7324-san7324L生长稀疏而且不能正常发育分化形成灰色表型的孢子或孢子链,只能形成白色表型的气生菌丝,同时也丧失了合成尼可霉素的能力。当这两个基因(san7324-san7324L)回补双突变株后,则恢复了野生型的表型(能形成孢子链并恢复尼可霉素的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初步表明san7324和san7324L的阻断主要影响了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途径特异性调控基因sanG的转录水平,从而影响圈卷产色链霉菌的发育分化和尼可霉素的产生。【结论】该结果为链霉菌形态分化与生理代谢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同时为多效调控基因wblA作用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黄病毒(flavivirus)是一类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是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尽管不同黄病毒引起的临床疾病不同,但是它们的临床症状却有一些相似之处,发热是黄病毒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而且往往表现为高热。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感染中存在胱天蛋白酶1 (caspase1)依赖的炎性反应,而这一过程与细胞焦亡(pyroptosis)的部分机制相吻合。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胱天蛋白酶(caspases)的炎性细胞程序性死亡类型,其特征有焦孔素(gasdermin)介导的孔形成、细胞肿胀破裂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本文对黄病毒感染引起的固有免疫中巨噬细胞的焦亡现象进行综述,对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细胞焦亡的重要组分作用进行总结,分析了细胞焦亡与代表性黄病毒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细胞焦亡在黄病毒致病机制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为抗病毒感染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