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3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31.
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植被的综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汇总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的植物名录,在规整植物名称的基础上,统计了8大样地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了它们的相似性及其与环境立地的关系。利用生长型和生态指示值,分析了8大样地组成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生境的联系。从区系组成和生态特征看,8大样地可分为两组,一组包括天童、古田山、百山祖、八大公山,属于典型常绿阔叶林;另一组包括黑石顶、鼎湖山、福山、莲花池,属于季节常绿阔叶林和适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雨林)。另外还讨论了动态观测样地的群落类型划分问题。最后提出的建议是:增加草本和藤本植物调查,重视植物分类和生态指示值及种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长期的协作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32.
33.
运用样方重叠和树干解析法测定了浙江天童木荷-米槠群落生物量及生产力. 结果表明, 群落总生物量为(225.3±30.1) t/hm2, 其中地上部分占72.0%, 地下部分占28.0%, 87.2%分配于乔木层; 萌枝生物量较小, 其中95.0%以上分布于灌木层. 群落地上部分生产力为(386.8±98.9) g·m−2·a−1, 其中96.0%以上分配于乔木层, 树干对生产力的贡献最大, 叶的贡献率最小.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与林龄差异较大, 本研究的52年生木荷-米槠群落生物量低于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的平均水平, 也较低于世界其他常绿阔叶林生物量水平, 而且其生产力低于模型估算结果, 表明该群落在没有干扰的影响下, 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34.
林下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林下灌木细根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及地下生态策略仍不清楚。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9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对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碳浓度和氮浓度6个细根性状进行研究,采用序级划分法,分析不同树种细根性状序级间的变化特征、常绿和落叶灌木细根性状之间的差异,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细根性状变异维度。结果表明:树种和序级对9种灌木细根形态和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直径、根长、根组织密度随着序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比根长和氮浓度逐渐减小,碳浓度在序级间的变化趋势不一,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落叶灌木细根直径、根长和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常绿灌木,碳浓度和组织密度显著低于常绿灌木,表明与常绿灌木相比落叶灌木更偏向于资源获取型生态策略,常绿灌木则更偏向于保守型策略。灌木细根在不同序级间的直径与比根长、组织密度,氮浓度与组织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细根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或因序级而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细根性状变异沿一个主成分轴发生变异,该轴表示灌木细根的资源获取和保守的权衡策略。  相似文献   
35.
运用相邻格子法及聚集度指标测定法,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普洱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30a和老龄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刺栲(Castanopsis hystrix)、短刺栲(Castanopsis echidnocarpa)和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3个优势物种进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阐明种群分布格局与生境条件、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关系,揭示种群发育过程中空间动态与生物学机理。结果发现:在所有恢复阶段内,刺栲、短刺栲、红木荷均为聚集分布。在不同尺度下,刺栲在原始林中10m×10m尺度下为均匀分布,而在恢复15年中20m×20m尺度为随机分布;红木荷在10m×20m尺度下为均匀分布,在其它所有恢复阶段和尺度下3个物种均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和不同尺度下刺栲、短刺栲和红木荷3个优势物种绝大多数为聚集分布,说明聚集分布为3个优势种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36.
为把握森林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评估气候变暖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利用在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设置的土壤增温和土壤呼吸人工控制实验,对2011—2013年的对照样地和增温样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不改变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干季的增温效应大于雨季;同一深度增温效应具有一定的年变化,但日变化不明显;增温效应在土壤表层较大,1—4月明显,2月最高,增温可达3℃;5 cm深度的平均增温效应在2℃左右,且年变化较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增温效应呈现对数降低趋势;如果以0.5℃为增温效应的阈值,推算可得出:干季的影响深度为3.82 m,雨季可达12.04 m,年均为6.58 m。  相似文献   
37.
浙江天童太白山不同群落植物构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构型是植株构件在空间上的分配方式,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响应策略。通过对浙江天童太白山海拔差异很小的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和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群落类型中所有植株的树高、树冠厚度、树冠面积、叶片聚集度、枝下高和距地45 cm基径等植物构型性状,以及树冠曝光指数、土壤含水率、空气温湿度、土壤p H值和风速6个环境因子的测定,分别分析乔灌木层植物构型性状及性状关系在3个群落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栲树到小叶青冈至云山青冈群落,灌木层的树高、树冠厚度、枝下高和距地45 cm基径增加,叶片聚集度减小;乔木层的树高、树冠厚度、树冠面积、枝下高和距地45 cm基径均减小,叶片聚集度增大;(2)3个群落灌木层构型性状间显著相关(P0.001),而乔木层只在中低海拔群落存在相关性;(3)从栲树到小叶青冈至云山青冈群落,乔灌木层的冠层曝光指数显著增加(P0.05);(4)多元逐步回归表明,树冠曝光指数对灌木层构型性状变异的贡献最大,而风速、土壤含水率和p H值对乔木构型性状的变异起主导作用。综上得知,天童太白山乔灌木植物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构型分异,植物对光资源的竞争是引起灌木构型在不同群落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对乔木植物,其构型变化更多受到风速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50年来山东塔山植被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远  陈玉峰  董恒  郝加琛  慈海鑫 《生态学报》2011,31(20):5984-5991
为分析塔山植被与物种多样性50a自然演替和动态变化,2009-2010年,采用系统勘踏法和典型取样法进行了调查。当前塔山主要植被类型为"黑松林-赤松林-栓皮栎林"。50a间,该区针叶林从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演替为黑松林、赤松(P. densiflora)林和油松林(P. tabulaeformis)为主的混合针叶林,但针叶林的整体优势度下降,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和麻栎(Q. acutissima)为建群种的阔叶林面积明显增大,由针叶林向阔叶林的演替趋势明朗。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较低,处于森林演替初期。  相似文献   
39.
基于20个样方(各样方面积为25 m× 20 m,总面积1 hm2)调查,研究了楚雄花椒园自然保护区元江栲-米饭花林的群落生态学特征.该群落以壳斗科、越桔科、山茶科八角科、山矾科植物为乔木层主要成分,并以壳斗科植物占绝对优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高.木本植物以非全缘、革质、常绿、小叶等为其特征,反映该群落生境偏干,为典型...  相似文献   
40.
基于广西环江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 hm2动态监测样地,选择4个多样性和5个群落结构属性变量,运用地统计学和分形几何学理论方法,分析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分形特征和分布格局,以探讨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样地树木种类和除平均高度外的4个结构属性变量均值适中,变异系数较高(48.37%~71.01%),植物多样性丰富且稳定性强,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异系数仅在5.49%~22.64%之间。(2)除均匀度的Moran’s I系数接近0且无规律外,其他8个属性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分别用球状、指数和高斯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高达0.900~0.982,C/(C0+C)值和分维数D值分别在0.582~0.827和1.738~1.871之间,具有中等以上的空间依赖性。(3)密度、平均冠幅和高度的自相关范围和变程小于其他指标,其分布和形成过程决定了整个森林植被的空间格局。(4)森林植被的Kriging等值线图充分表征了人为干扰、地形、土壤质量的综合差异。(5)自相关、半方差模型的变程和Kriging等值线图综合分析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空间异质性研究的采样间隔10 m左右较适宜,但采样范围应大于10hm2,这对确定该区域动态监测样地的面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