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0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5023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376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417篇
  2020年   401篇
  2019年   439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346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389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腋部多汗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部多汗症(axillary hyperhidrosis)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虽对健康不产生严重危害,但对患者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腋部多汗症临床操作简捷,起效快,不影响日常生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腋部多汗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2.
本文以HMBA诱导处理前后的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为对象,对prohibitin在核基质中存在、分布及其与相关基因产物在HMBA处理前后MG-63细胞中的共定位关系进行观察研究.蛋白印迹杂交结果确证prohibitin存在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蛋白组分中,并在HMBA处理后细胞核基质中表达下调,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prohibitin定位在核基质上,经HMBA处理后出现分布位置与表达水平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prohibitin与MG-63细胞中c-fos、c-myc、p53和rb基因产物均存在共定位关系,但在HMBA处理后细胞中其共定位分布区域出现变化.研究结果证实prohibitin是一种核基质蛋白,定位于核基质上,prohibitin在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其与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产物的共定位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43.
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的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不同的生态控制措施(施用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乙醇提取物、施用机油乳剂和释放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喷施马缨丹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和机油乳剂(300x),释放寄生性天敌各处理区中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76、0.252、和0.377,表明这几种控制措施对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为82.4%、74.8%和62.3%。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的生态控制系统,在田间评价了自然控制因子与人工控制措施联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马缨丹乙醇提取物(1gDW/100mL)和机油乳剂(300x),在幼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2000头/100m^2),处理后美洲斑潜蝇的种群趋势指数I值小于1,表明可以达到控制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4.
针对河流硬质护坡生态修复中的稳定性和水分平衡等技术难点,提出了一种碎石覆盖技术,并通过抗冲刷实验和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碎石覆盖对土壤抗冲刷能力、保水性能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为1.5~2cm的碎石覆盖处理在增强土壤抗冲刷能力、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植物生物量方面效果明显,但覆盖厚度为5cm和8cm的碎石覆盖处理在抗冲刷、保水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均无明显差异.厚5cm、粒径为1.5~2cm的碎石覆盖技术是硬质护坡生态修复中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45.
滆湖轮虫群落结构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浅水湖泊--滆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QB/T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滆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在两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69种,污染指示轮虫39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a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和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轮虫密度年平均值为1584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5.982 1 mg/L.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夏季较高.轮虫物种多样性较低,多样性指数与其密度及生物量正相关.滆湖三个生态功能区轮虫的种类相似;湖区北部与中部的轮虫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的差异显著,中部与南部间差异极显著.根据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滆湖水质及营养类型,涌湖为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946.
简要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对海洋单胞菌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分类地位、生态分布、功能基因和活性分子等,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7.
新城疫分离毒HN蛋白的抗原性初步分析及分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针对NDV囊膜糖蛋白(HN)的单克隆抗体(MAbs),对2005~2006年间自我国江苏和广西部分地区的20株NDV分离株进行排谱试验,初步分析了不同毒株之间HN蛋白的抗原表位差异;并应用RT-PCR技术成功扩增了其HN基因整个编码区,经克隆、测序最终获得13株鸡源NDV与7株鹅源NDV HN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分析测定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并将鹅源NDV与鸡源NDV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单抗排谱试验表明,20株NDV分离株之间HN蛋白的抗原表位存在差异;测序结果表明,测定的HN基因的编码区长度皆为1716nt编码571个氨基酸;分离株中18株基因Ⅶ型NDV分离株之间HN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4.8%~100%;与近几年国内流行的其它基因Ⅶ型NDV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1%~99.6%.对其推导的HN蛋白一级结构中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及HN蛋白细胞受体结合相关区域的氨基酸序列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单抗排谱差异显著株在部分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同时揭示我国部分地区同期流行的鹅源NDV与鸡源NDV HN基因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48.
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的微生物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种群,其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区域微生物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介绍了我国南北方海域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和微生物的特性及药用前景,为该区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9.
秦岭羚牛的生态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岭羚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是中国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地区.从分布、栖息地、种群状况、集群特征、活动规律、食性、季节性迁移行为、繁殖生态和防御行为等方面概述了秦岭羚牛的生态习性,并提出了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50.
北疆高产棉花密度与打顶时序调控的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疆棉区高产 (2 0 0 0kg·hm-2 )棉花 (G .hirsutumL .)为研究对象 ,引进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受密度和打顶时序调控的高产棉花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研究。经果表明 ,在密度梯度上 ,随密度增加棉花生态位适宜度值增加。 1 5 0× 1 0 3 株·hm-2 密度下 ,分次打顶降低了生态位适宜度 ,导致减产 ;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 ,分期打顶能提高生态位适宜度 ,有利于提高产量。在 2 2 5× 1 0 3 和 30 0× 1 0 3 株·hm-2 密度条件下 ,与同密度下 1次打顶 (7/5 )相比 ,2次打顶增产 4 5 %和 1 1 3%,3次打顶增产 7 5 %和 5 9%。 1 5 0× 1 0 3 株·hm-2 密度下 ,棉田苗蕾期LAI较小、漏光损失大 ,光合势低 ,是实现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花铃期的分期打顶导致减产。在 2 2 5× 1 0 3 和 30 0× 1 0 3 株·hm-2 密度条件下 ,棉花苗蕾期LAI增加 ,分期打顶保证了花铃期较适宜的LAI ,提高了棉花生态位适宜度 ,有利于提高产量 ;1次打顶处理 (7月 5日 )比本区生产上的打顶时间 (7月 1 0日左右 )提早了 5d左右 ,使高密度棉花群体LAI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地限制 ,避免了因密度高群体透光条件的恶化而降低了其生态位适宜度值 ,造成减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