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正> 据加拿大全国研究委员会的Harold Jennings讲,一种能够防治脑膜炎的通用疫苗完全有希望很快成为现实,脑脊髓膜炎是儿童常患的疾病,它是脑和脊髓周围的膜发生的一种炎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患脑膜炎者可用抗菌素进行治疗,但常有后遗症。应用疫苗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但实践证实,脑膜炎疫苗是非常难制备的。脑膜炎不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这  相似文献   
92.
本文探讨了老年患者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EM)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27株分离自60岁以上老年EM感染患者的菌株,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并统计该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和耐药性。结果表明,EM主要感染住院时间长(住院天数≥4周)的患者,占66.7%,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44.4%,恶性肿瘤占22.2%,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接受过有创操作的老年患者。标本类型以痰液标本为主(85.2%),其次为尿液(11.1%);患者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74.1%),其次是放疗科(7.4%);EM对多种广谱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但对多西环素100%敏感,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30%。由此可知,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并长时间住院、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接受多种侵入性诊疗是老年患者感染EM的危险因素,且EM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93.
【背景】正常生理状况下核糖体蛋白SA (ribosomal protein SA, RPSA)主要在细胞内表达,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在发生感染性疾病时,RPSA往往会异位于胞膜,介导微生物的感染。【目的】全面揭示RPSA在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S2)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本课题组已有的脑脊液和血清蛋白组学数据库(SS2脑膜炎感染模型的仔猪和健康仔猪),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分别筛选脑脊液和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并对其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通过体外烯醇化酶(enolase, ENO)刺激宿主细胞,检测宿主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钙离子含量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等指标变化,揭示RPSA介导SS2-ENO对宿主细胞主要能量细胞器——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揭示SS2感染宿主后,RPSA和相关蛋白显著富集在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等能量有关通路。SS2-ENO刺激导致宿主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钙离子和ROS水平升高。封闭RPSA后缓解了ENO对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氧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的影响。【结论】RPSA介导SS2毒力因子ENO损伤宿主细胞线粒体功能。本研究丰富了SS2感染时RPSA的作用机制,为SS2脑膜炎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4.
【背景】2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 suis 2)可感染宿主引起严重的脑膜炎,对养猪业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目的】构建S. suis 2感染小鼠脑膜炎模型,并对其脑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为揭示S.suis2感染宿主后引起脑膜炎的分子机制和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 suis 2感染小鼠,并对其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确认构建脑膜炎小鼠后,对其脑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对比S.suis2感染和未感染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和韦恩分析。【结果】脑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S. suis 2感染的小鼠脑膜中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并且血管周围出现“袖套”现象,并能从感染小鼠的组织器官中再分离出攻毒的S. suis 2菌株,结果证明构建了S. suis 2感染脑膜炎小鼠模型。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感染S.suis2与未感染的...  相似文献   
95.
从临床化脓性感染中分离到九株革兰氏阴性产生脂溶性红色素的小杆菌。经详细鉴定(20种生化反应,120种底物利用试验及G+C mol%测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其中两株能利用3,4-二羟基苯甲酸盐为唯一的碳源而生长,证明此试验适用于本属的种型鉴定。9株菌中有7株细菌属于粘质沙雷氏菌A2型。药敏试验显示青霉素及其它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对这些菌无效而所试验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几乎全有效。红霉紊、链霉素和复方增效磺胺则各株间的敏感性不同;磺胺虽  相似文献   
96.
一次由双重抗原型ECHO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永珍  王南达 《病毒学报》1990,6(2):133-139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利用离子色谱法即高效阴离子交换柱层析—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测定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将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多糖用三氟乙酸(TFA)水解为特异性单糖(葡萄糖、半乳糖),并去除水解液中残留的TFA,用HPAEC-PAD分析检测,用PA10糖分析柱分离单糖,电化学检测器测定葡萄糖及半乳糖含量,用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记录并分析数据。对上述方法进行专属性、准确性、重复性验证,确定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结果 Y群和W135群多糖在TFA2.5 mol/L(终浓度)、90℃、4 h可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半乳糖。对照品葡萄糖及半乳糖在0.10~60.00μg/m L范围内,质量浓度和色谱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回收率为87.94%~109.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0%~2.00%,检出限为0.05μg/m L(信噪比3∶1),定量限为0.10μg/m L(信噪比10∶1)。结论离子色谱法可同时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糖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快速,干扰小,重现性好,适用于对相关疫苗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解析正常成人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患者耳道内菌群结构的差别,寻找有效抑制致病菌同时对皮肤主导菌群影响不大的抗生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20例正常成人及20例CSOM患者耳道分泌物行血琼脂平板划线法分离鉴定细菌,选择典型病例进行DGGE法分析耳道菌群多样性,对培养的常见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药敏结果。结果(1)20例正常成人耳道分泌物中18例培养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90%),2例培养阴性(10%);20例CSOM患者耳道分泌物中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40%),铜绿假单胞菌5例(25%),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各2例(各10%),阴沟肠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各1例(各5%),无菌生长1例(5%)。(2)DGGE分析显示,正常成人耳道菌群种类比CSOM明显增多。(3)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均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左旋氧氟沙星耐药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敏感。结论(1)正常人耳道正常菌群多样性高于CSOM。(2)目前培养出的正常成人主要耳道菌群为表皮葡萄球菌,CSOM主要菌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3)环丙沙星同时抑制正常菌群和致病菌的生长。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左旋氧氟沙星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正常菌群成员表皮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00.
N-糖苷酶(PNGase)是真核生物中的常见酶,但在原核生物中极为罕见,目前仅报道在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EM)中存在。本文旨在检测PNGase基因在EM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为该菌的亚型分类及快速核酸分子检测提供依据,为研究PNGase在原核生物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于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集浙江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65株EM临床分离株,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16S rRNA细菌通用引物、PNGase F和PNGase F-Ⅱ特异性引物,进行组合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已知EM序列比对确认。结果显示,PNGase阳性菌64株,总阳性率为98.5%;PNGase F和PNGase F-Ⅱ共阳性菌39株,共阳性率为60.0%。PNGase F阳性菌41株,阳性率为63.1%;PNGase F-Ⅱ阳性菌62株,阳性率为95.4%,PNGase F-Ⅱ阳性率高于PNGase F(配对χ2检验,P0.01),提示PNGase可能对EM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结果还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组合PCR可应用于EM菌株中PNGase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