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究seldinger技术经相应改良后能否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犬股动脉的动脉鞘管置入.方法:30只犬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n=15)应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右侧股动脉鞘置入,对照组(n=15)采用股动脉切开法行动脉鞘置管,比较两组右股动脉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出血量和血肿发生率.结果:右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组100% vs 对照组93.3%),置管时间和出血量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97 1.06 分钟vs7.30 2.35分钟,7.47 4.89ml vs 20.13.9ml),试验组两例发生小血肿,对照组无血肿发生.结论:改良seldinger技术可安全简便地应用于犬股动脉鞘的置入.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休克组、乳酸林格液(RL)复苏组、羟乙基淀粉(HES)复苏组、自身血液(BL)复苏组,每组8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1h给予对应液体复苏2h。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结果:三组液体复苏组休克时的SBP、DBP、MAP均较休克前低,HR、RR较休克前明显加快(P<0.05)。RL复苏组各时间点SBP、DBP、MAP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SBP、DBP、MAP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高于RL组。RL组各时间点R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RR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低于RL组。RL组复苏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苏各时间点HR同休克前相近(P>0.05),但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低于R...  相似文献   
103.
神经-血管偶联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被阐明.对脑微循环的研究表明,位于皮层内的微动脉的舒张代表着神经-血管偶联过程中的最初血流响应机制.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介导微动脉舒张的最重要因子之一,为了探讨NO在微动脉舒张过程中作为关键因子的作用,本文开展了基于大脑功能柱水平,由功能刺激产生的NO在神经-血管偶联过程中扩散动力学的时空模式的仿真建模研究.在大脑功能柱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NO扩散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清晰地阐述了由功能刺激产生的NO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扩散过程.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由功能刺激产生的NO,其扩散主要被限制在功能柱内.因此,NO作用的影响区域也就被限制在功能柱内.在时间维度上,NO信号大约维持1s左右.本研究从四维时空角度探讨由功能刺激产生的血管舒张因子的响应模式,为最终阐明神经-血管偶联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4.
张俊娥 《广西植物》2010,30(5):682-685
为了探讨柑橘愈伤组织不能再生的原因,试图寻找柑橘愈伤组织生长速度与其体细胞胚胎发生之间的关系,对7种柑橘类型的29种基因型的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测定,并对愈伤组织生长速度与体细胞胚胎发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柑橘愈伤组织生长速度与体细胞胚胎发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3683。由此推断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其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方法 对Koizumi和Zea Longa模型构建方法 加以改进.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进行模型制作和模型缺血的评价,采用2,3,5-氯化三苯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来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 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95%;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3级百分率为95%.结论 实验所采用的改良术式构建大鼠MCAO模型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便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为基于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开展的下游相关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黑木耳多糖(APP)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给予不同浓度的AAP灌胃20d,每天1次,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671)作为阳性对照,20d后实施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60min后复灌,复灌24h后进行Longa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并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复灌48h后用TUNEL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凋亡,测定脑组织线粒体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量判断氧化应激水平。结果:黑木耳多糖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减小脑梗死面积,减少神经元凋亡,并且能够使缺血复灌脑组织线粒体ROS生成显著减少。高剂量AAP组的凋亡神经元数量、ROS生成量和阳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黑木耳多糖能够对抗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其保护作用和减轻氧化应激水平有关,并优于银杏叶提取物。  相似文献   
107.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的130例HBV相关性肝癌选自于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所收治,所有患者均行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记录其生存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130例患者随访截止时,死亡58例,存活72例,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1年生存率为82.31%,2年生存率为55.38%;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血清AFP、Child-Pugh分级、腹腔转移、门静脉癌栓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最大直径、血清AFP、Child-Pugh分级、腹腔转移、门静脉癌栓是影响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肝癌病患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8.
郑晓鹰  李秀清   《广西植物》2007,27(3):503-507,456
利用单粒种子凝胶扩散法研究了β-半乳甘露聚糖酶在西瓜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分布以及与西瓜种子萌发速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胚根尖突破种皮前吸胀的西瓜种子中,内源β-半乳甘露聚糖酶主要分布于种子的胚膜套中,并起到减弱外种皮和胚膜套细胞壁对胚根伸出的机械阻力的作用。对具有不同萌发速率的品种以及引发处理和未处理的西瓜种子中酶活性的检测证明,β-半乳甘露聚糖酶活性与西瓜种子萌发速度相关。固体基质引发三倍体西瓜种子过程中β-半乳甘露聚糖酶的活化和种皮阻力的减弱,是引发种子提高了萌发速度和萌发能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KCa)的功能活动。方法:应用膜片钳制技术内面向外式单通道记录方法。结果:①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KCa开放具有电压依赖性。KCa通道电导在高血压组、正常组分别为191.4pS、197.7pS。胞内侧应用TEA可阻断通道。②增加浴液中Ca2 浓度(从0增至10-8、10-7、5×10-7、10-6mol/L),各组KCa开放概率(Po)均呈浓度依赖性增加,高血压组Po从0.016增至0.023、0.031、0.053、0.094,正常组Po从0.004增至0.023、0.041、0.072、0.184。通道平均开放时间延长,平均关闭时间缩短。③Ca2 浓度为0时,高血压组KCa开放概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在其它Ca2 浓度下高血压组KCa开放概率等于或低于正常组。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KCa的Ca2 敏感性较低,可能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揭示蓝斑(LC)的H1和H2受体在足底电击应激对颈动脉窦反射(CBR)重调定中的作用。方法:足底电击应激1周的SD大鼠,麻醉后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将不同窦内压(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求得ISP-MAP、ISP-增益(Gain)关系曲线及反射特征参数,观察Lc微量注射选择性H1或H2,受体拮抗剂氯苯吡胺(CHL)或西咪替丁(CIM)对应激状态下CBR的影响。结果:应激导致ISP-MAP关系曲线显著全面上移(P〈0.05),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下移(P〈0.05),反射参数中闪压、饱和压、调定点和最大增益时的ISP值增大(P〈0.05),而MAP反射变动范围及反射最大增益减小(P〈0.05);LC内注射CHL(0.5μg/μl)或CIM(1.5μg/μl)20min内均可明显减弱应激对CBR的上述改变(P〈0.05),CIM的减弱效应不如CHL的显著(P〈0.05);LC注射上述相同剂量的CHL或CIM对非应激大鼠的CBR无明显影响(P〉0.05);LC内注射CHL或CIM均不能使应激的CBR水平完全恢复到相应的非应激对照水平。结论:应激引起CBR重调定,反射敏感性下降;部分机制可能是激活中枢纽胺能系统,LC的H1和H2受体尤为H1受体在应激对CBR的重调定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LC的组胺能通路可能是应激所致CBR重调定的下行通路之一;除此之外,应激作用中尚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