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相似文献   
72.
《化石》2014,(3):4-6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新疆哈密科考队与哈密合作,通过近十年的野外考察,在哈密地区发现一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这一翼龙化石分布区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6月5日在线出版的国际著名刊物《现代生物学》刊发了该项成果,印刷版将以封面文章报道这一重大发现。汪筱林和他的研究团队详细研究了哈密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的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  相似文献   
73.
追马高原     
邓涛 《化石》2014,(1):8-19
岁月如梭,马年驾到。按惯例,我们《化石》每年开篇第一期都要登载一篇与这个年头的生肖属相有关的知识性文章。今年,我们特邀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在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邓涛研究员讲一讲他和他的团队"追马高原"的故事。  相似文献   
74.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5.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6.
王朝更迭——辽西发现多样化翼龙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立达 《生命世界》2005,(11):14-17
与它们的恐龙亲戚一样,翼龙是演化史上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从2.15亿年前的三叠世出现后,其后的1.6亿年间翼龙家族繁衍兴盛,直到白垩世末期才告灭绝。自从200多年前德国发现翼手龙以来,全世界被正式描述过的翼龙已有近200种之多,五大洲都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对于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动物分类学家一般都把它们分成两类,即喙嘴龙类(Rhamphorhynchoidea)  相似文献   
77.
系统记述了在2007年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出土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化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马鹿(Cervus(E.)elaphus)、普氏原羚(Proca praprzewalskii)、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和岩羊未定种(Pseudois sp.)。并对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 指出马山洞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 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 属于典型的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山地原草地为主, 镶嵌有零散的森林, 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马山洞动物群中绝灭种类不多, 主要为晚更新世的类型, 在组成上与古龙山、小孤山和阎家岗这3地的动物群最相似, 其时代似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 其绝对年龄估计在5ka左右。  相似文献   
78.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筵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筵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为较大区域性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分区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9.
蒙古南戈壁泥盆纪(埃姆斯期-艾菲尔期)牙形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蒙古南戈壁地区丘隆组(Chuluun Formation)和查干卡勒噶组(Tsagaankhaalga Formation)发现的牙形刺证明丘隆组的时代为晚埃姆斯期,查干卡勒噶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与以前大化石所确定的时代一致。但艾菲尔阶的底界暂时还无法准确确定,蒙古南戈壁地区艾菲尔阶牙形刺动物群与同期北美的牙形刺动物群相似.但也包含一些地方性分子,蒙古海相艾菲尔期的沉积可能不完整。本文描述了2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delicatus sp. nov. , C. paraculicellus sp. nov. ,一个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sp. nov. A和一个新亚种,Cuadicriodus angustus cauda subsp, nov.。  相似文献   
80.
基本情况:位于黑龙江垦区西部的查哈阳农场境内的“黄蒿沟”,日前发现大量的史前动物种群的骨骼化石出土,实物标本共计800余块(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庆五教授推荐、高星博士帮助鉴定,其中的一块(件)为距今两万年的猛犸象腿骨化石。该动物群生活在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史前时代,是兼容草原与森林过渡地带的间冰期边缘混杂型动物群,在一万年前从北大荒土地上神秘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