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摘要 目的:研究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并在治疗前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水平;随后通过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预后生存期,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达到中位OS、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ORR、DCR率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50、CA199、CEA、SCC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位OS、PFS较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CA50、CA199、CEA、SCC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开展二线治疗,不仅能降低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浓度,还能延长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2.
对分离自暴发病鱼的33株嗜水气单胞菌株的血清型、毒力和溶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O抗原不同,大部分菌株可分为TPS-30和PBJS-76两个血清型,这两个血清型菌株分布于浙江各地及南方其它省市,可能是构成暴发病流行嗜水气单胞的主要血清型;这些菌株对健康白鲫有很强致病力,LD_(50)小于10~6,有很强的产溶血素能力,但某些菌株的毒力与其溶血效价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23.
探讨SHCBP1在乳腺癌及其不同亚型中的表达特征和预后价值。利用Oncomine, bc-GenExMiner v4.2, Kaplan-Meier plotter, GSE41994及STRING数据库分析乳腺癌病人SHCBP1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等。结果:(1)乳腺癌组织中SHCBP1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样本,但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患者中SHCBP1的表达水平不同;(2)SHCBP1表达升高可导致Luminal A亚型更短的无转移生存期(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3)在雌激素受体阳性(ER+)、孕酮受体阳性(PR+)亚型、仅接受辅助化疗、仅接受辅助化疗的ER(+)与接受包括或排除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患者中,SHCBP1表达升高则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显著缩短;(4)SHCBP1和CDC45 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并可能与KIF23等10种蛋白相互作用。结论:SHCBP1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乳腺癌预后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67例ARDS患者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单纯性ARDS组,A组,n=39)及观察组(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B组,n=49,C组,n=41,D组,n=38),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治疗方式及预后状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B、C、D组)年龄、中性粒细胞、IL-6、IL-8、TNF-α、白蛋白、pro-BNP、乳酸、氧合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对照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中死亡76例,好转52例,病死率59.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B、C、D组)患者中临床结局好转患者与死亡患者比较,白细胞、淋巴细胞、CRP、TNF-α、IL-8、降钙素、肌酐、pro-BNP、氧合指数、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酐是影响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氧合指数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的能量代谢紊乱程度可能较单纯ARDS加重,且两者炎性特征不同。肌酐、氧合指数是影响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及癌胚抗原(CEA)在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同期96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病组)和8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SE、SCCA及CE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上指标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清NSE、SCCA、CEA水平高于肺良性病组及对照组,肺良性病组血清NSE、SCCA、CE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Ⅲ+Ⅳ组血清NSE、SCCA及CEA水平高于Ⅰ+Ⅱ组(P<0.05)。小细胞肺癌组血清NSE水平高于鳞癌组、腺癌组,鳞癌组血清SCCA水平高于腺癌组及小细胞肺癌组,腺癌组血清CEA水平高于鳞癌组及小细胞肺癌组(P<0.05)。NSE<16.0μg/L者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长于NSE≥16.0μg/L,SCCA<1.5μg/L者平均PFS长于SCCA≥1.5μg/L,CEA<5.0μg/L平均PFS长于CEA≥5.0μg/L(P<0.05)。NSE、SCCA和CEA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651、0.830及0.937,NSE+SCCA+CEA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个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血清NSE、SCCA及CEA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有利于肺癌的分期、分型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食道癌组织微小RNA-21(miR-21)、微小RNA-182(miR-18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道癌患者84例,取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作为检验标本,比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mi R-18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食道癌组织中mi R-182、mi R-2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mi R-21、mi R-18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道癌组织中mi R-2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食道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8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食道癌癌组织中miR-21、miR-182高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低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癌组织mi R-21、mi R-182表达与患者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两者有望成为食道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55岁以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80例55岁以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性别将其区分为男性组(101例)和女性组(79例)。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尿酸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5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再发病率。结果:(1)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高于男性组,女性组伴发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比率高于男性组,男性组吸烟史比率高于女性组(P<0.05),两组BMI、心血管病家族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女性组TC、TG、LDL-C、HDL-C水平均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血尿酸水平低于男性组(P<0.05);(3)对比5年预后,男性组MACE发生率为9.90%(10/101),女性组MACE发生率为11.39%(9/79),男性组死亡率为1.98%(2/101),女性组为1.27%(1/79),再发病率男性组为5.94%(6/101),女性组为6.33%(5/79),两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ACS患者发病年龄高于男性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对女性患者影响更为明显,而吸烟则对男性影响更大,女性ACS患者血脂、血尿酸等指标异常程度甚于男性患者,但女性与男性患者远期预后相当。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对血清gaspase切割的细胞角蛋白18(CCCK-18)、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78)。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血清CCCK-18、CTRP-3水平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2%vs. 79.48%](P0.05);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93.62±3.58)%vs.(85.40±2.19)%,(92.47±12.56)mL vs.(189.25±26.47) mL,(2.01±0.58) d vs.(8.69±2.03) d,(13.39±2.08) d vs.(19.45±3.76) d](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76±1.42)分vs.(20.57±3.26)分](P0.05);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6.42±8.64)分vs.(75.39±7.02)分](P0.05);血清CCCK-1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01.76±32.59) U/L vs.(237.57±39.20) U/L,(29.59±5.19) ng/mL vs.(42.97±7.94)ng/mL](P0.05);CTRP-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89.59±35.19)ng/mL vs.(232.97±27.94)ng/mL](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65%(3/82) vs. 14.10%(11/78)](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显著,可更有效清除血肿,缓解血肿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继发性损伤,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CCCK-18水平及升高CTRP-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术后行ICP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结果分为:低压组62例(2.70kPa≤ICP5.30kPa),高压组38例(ICP≥5.30 kPa)。记录患者ICP监测数值,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内随访,了解患者平常活动能力进行判断预后的状况。观察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室速、室性早搏、糖尿病、高血压病、脑卒中、高脂血症、风心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既往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高压组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ROC曲线面积0.704,采用最大约等指数计算得出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为4.89,其中敏感度为0.435,特异性为0.896。结论:持续ICP监测结果显示ICP值越小,患者的预后就越好,ICP值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对判断和改善预后能起到有效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核糖蛋白2(ribophorin II,RPN2)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和对HCC患者生存的影响,同时分析RPN2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HCC公共芯片数据,从蛋白和m RNA水平检测HCC组织中RPN2的表达,同时分析RPN2与HCC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及预后相关性;进一步利用MTS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在肝癌HepG2细胞中检测RPN2对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98例肝癌组织中,RPN2阳性表达率88.78%,对应癌旁肝组织中,RPN2阳性表达率74.49%;癌组织中RPN2染色评分为5.80±3.15,癌旁肝组织RPN2染色评分为2.13±1.59,肝癌组织中RPN2表达显著上调(P0.001)。3个肝癌公共芯片数据(共522例肝癌)中RPN2的m RNA表达水平同样显著升高(均P0.001)。98例肝癌患者RPN2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P=0.004)、门脉侵袭(P=0.012)和TNM分期(P=0.009)相关;RPN2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较RPN2低表达的患者短(OS:P=0.027;RFS:P=0.036)。肝癌HepG2细胞转染RPN2小干扰RNA后,细胞生长能力显著受抑制。结论:RPN2在肝癌中表达显著升高,RPN2的表达与肝癌的恶性进展有关,RPN2显著促进肝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