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切口中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进行表型确证试验。结果 140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42.14%;产ESBLs菌株对一~四代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氟哇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非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以外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率;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外科手术切口术后大肠埃希菌的感染较严重,且产ESBLs菌株多药耐药明显,临床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评价微波治疗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62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前者进行微波治疗;后者采用传统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的治疗所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以及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波治疗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病人的伤口愈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经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行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患者经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行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解剖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69例均一期愈合,68例治疗效果优良,1例治疗效果欠佳;2例轻度睑外翻,两周后恢复正常,无额纹变浅、面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疤痕不明显、显露充分、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的良好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普外科122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中切口感染的比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和切口类型、麻醉方法以及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与感染的关系。结果:1225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78例,感染率为6.36%,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方式、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情况均与术后切口感染率关系密切(P〈0.05)。性别和麻醉方法与术后切口感染未见相关性(P〉O.05)。结论:根据切口感染因素,结合患者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有利于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乳晕小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98例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其中56例采用乳晕小切口进行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42例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手术的切口小,患者对瘢痕不接受率为5.4%,术后的随访6个月,乳房形态外观正常,无乳房变性乳晕着色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术后对瘢痕不接受率为81.0%(P<0.05).结论:乳晕小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好,瘢痕不易发现,术后不影响患者审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右胸三切口与左胸两切口入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左胸两切口入路)和B组(n=46,右胸三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并发症和远期预后。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留置胸管时间均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0.05)。B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A组,淋巴结总转移率则低于A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左胸两切口入路相比,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选用经右胸三切口入路,虽术中创伤大,术后恢复略慢,但该入路方式在淋巴结转移率、生存率方面有明显改善,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2例2015年8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后路脊柱术治疗且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的患者,对其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测定细菌药敏性。对浅层切口感染患者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而深部感染者在早期进行扩创冲洗引流,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32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共检出3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7株,占47.22%,革兰阳性菌19株,占52.78%。前四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耐药率为0.00%;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部敏感,耐药率均为0.00%。浅层切口感染及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全部治愈,所有患者愈后均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感染病例。结论:后路脊柱术后切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应对深部切口感染患者行早期行扩创冲洗引流,并根据耐药性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8.
基层医院治疗肺大泡常用手术方式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基层医院治疗肺大泡常用手术方式作比较分析,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治疗肺大泡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反复发作自发性气胸须行手术治疗病人72例,据患者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VAMT,n=36)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组(VATS,n=36),同时回顾我院2007年治疗白发性气胸34例为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组(n=34).3组术中均行肺大泡切除修补术及壁层胸膜摩擦.以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VAS分级法)、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为观察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率(VAS分级法)、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在VAMT、VATS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VAMT组与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VAMT组治疗费用显著低于VATS组(P<0.05),与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气胸复发率(复发例数/该组病例数)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目前治疗引起反复自发性气胸的肺大泡手术方式中,常规后外侧切口术式创伤大、术后疼痛严重、恢复慢,缺点较多;VAMT和VATS术式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中VAMT术式治疗费用低,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梁美秋 《蛇志》2009,21(2):150-151
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行剖宫产手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0.
张清姬  苏连珠 《蛇志》2009,21(3):232-233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间.采用脐环小切口行小儿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35例,经配合精心的护理。35例患儿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