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1篇
  免费   571篇
  国内免费   276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NH4^+/NO3^-比例的氮素营养对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H4^+/NO3^- ratios on nitrogen metabolism of cotton was studied under controlled hydropon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single nitrate nutrition, solutions with 25/75, 50/50, 75/25 and 100/0 of NH4^+/NO3^-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luble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leaves and roots of cotton, and the maximum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 in leaves and roots appeared respectively in the solution with 50/50 and 75/25 of NH4^+/NO3^- 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in roots w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H4+ percentage, but was slightly less in the solution of 100/0 than 75/25, which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excess NH4^+ limiting boot metabolism. With the increase of NH4+ percentage, the nitrate content in petiole and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functional blade declined, but ammoniac nitrogen content increased in every organ of cotton.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ign nitrogen affected the nitrogen metabolism of cotton in a different way, and the nitrogen absorption by cott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different forms of foreign nitrogen.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轮作制度下,土壤一植物生态系统中硫的主要输入(归还)与输出(攫取)途径.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普遍推行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6.4kg·hm^-2,由根系和植物其它残留物归还给土壤的硫素为每年6.8kg·hm^-2;在小麦.大豆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4.4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为每年7.2kg·hm^-2;而在玉米-油菜轮作制中,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量为每年45.4kg·hm^-2,归还给土壤的硫量为每年8.7kg·hm^-2;其它作物如棉花、高粱、花生、水稻种植一季通过收获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硫量分别为每年7.9、6.4、6.7和18.9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分别为每年2.6、1.8、4.3和5.6kg·hm^-2.通过对系统主要输入输出通量的估算,几种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硫盈亏的状况计算结果说明,供试作物皆存在硫亏缺状况:小麦每年6kg·hm^-2、玉米8.5kg·hm^-2、油菜24kg·hm^-2、水稻7.1kg·hm^-2.  相似文献   
993.
滇中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滇中几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表明,由不同树种构成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森林水文、地表土壤侵蚀控制、土壤改良和森林结构的恢复具有显著差异.用乡土树种造林能促进植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变量间具有某种相关关系.草本植物盖度、群落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有效钾、土壤容重、草本植物生物量、乔木材积、全钾、土壤侵蚀、土壤Si/V、枯落物凋落量、非毛管孔隙、穿透降雨是生态恢复主导效应变量.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处于生态恢复的中心位置.并用平均恢复距离指数及恢复距离树对几种生态系统恢复程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94.
对现有的区域植被动态模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包含了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对植被和生态系统相关过程的影响.改进后的模型被用于研究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植被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格局对未来气候条件下植被分布的变迁和生产力形成过程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与没有土地利用约束的情形相比较,土地利用作为限制条件缓减了植被类型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了模拟的样带区域内常绿阔叶林,但增加了模拟灌木和草地的分布.土地利用约束使得模拟得到的当前条件下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更为接近实际情况,且未来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力改变量更为可信.对未来CO2倍增条件下7个大气环流模型预测的气候情景的模拟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将显著增加,但针叶林、灌木和草原的分布将下降.未来气候条件下NSTEC样带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将增加.预测样带北部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大于样带南部.温度变化比降水变化对样带的生产力具有更强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5.
福建泉州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泉州市野生蕨类植物的调查表明,该市有药用蕨类植物58种。本文阐述泉州市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区系特征、生态分布、利用价值等,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6.
未来的一种生物肥料: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存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土壤中,可以与绝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根共生。大多数农作物、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和花卉等都能形成丛枝菌根。AMF能促进作物吸收利用矿质养分和水分,提高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改良土壤、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并且可用于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维持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肥料被用于农林业生产。本文讨论了影响菌根侵染率的因素、AMF的生态效应和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997.
在我国,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商业活动。鱼类养殖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水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对养殖区鱼、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变化有重要影响。现在,几乎所有的鱼类养殖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鱼类养殖的环境效应和渔业管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渔业管理不再仅仅是通过开发资源以获取最高产量。面临挑战,人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从传统的渔业管理转变到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将渔业纳入生态系统管理以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8.
以鳄雀鳝(Atractosteus spatula)议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的应用为例,借助一定的框架选择议题内容,使用情境教学和问题驱动教学,通过热点话题导入、构建概念模型、多重因果推理、整体分析现象、讨论社会议题、明确概念关系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应用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与环境”模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摘要 目的:分析凝血与纤溶指标与颅脑损伤(TBI)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的关系及对脑心综合征(CCS)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并计算非ATC患者与ATC患者、非CCS患者与CCS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AT/PIC比值;并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检验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相关性,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TBI后ATC和TBI合并CCS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凝血与纤溶指标对TBI合并CCS的预测效能。结果:80例TBI患者的ATC发生率为27.50%;与非ATC组比较,ATC组PT、APTT、D-D水平较高,TAT/PIC比值较低(P<0.05)。PT、APTT、D-D与颅脑损伤后ATC呈正相关性,TAT/PIC与ATC呈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AT/PIC是颅脑损伤后AT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0例TBI患者的CCS发生率为20.00%;与非CCS组比较,CCS组PT、APTT、D-D水平较高,TAT/PIC比值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T、APTT、D-D、TAT/PIC是TBI合并C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BI合并CCS预测中,PT、APTT、D-D的ACU均>0.70,TAT/PIC>0.85。结论:TAT/PIC与TBI后ATC存在一定关联,同时还能预测CCS的发生,在TBI患者预后预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预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青海地区135例NSCLC且行EGFR基因检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GFR突变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EGFR突变型组(64例)与野生型组(71例)。检测PLR、NLR、SIRI、HSP90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GFR基因突变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R、NLR、SIRI、HSP90α联合应用预测NSCLC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效能。结果:EGFR突变型组血浆HSP90α水平高于野生型组(P<0.05),PLR、NLR、SIRI低于野生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腺癌、高HSP90α是NSCLC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P<0.05),高PLR、NLR、SIRI是保护因素(P<0.05)。PLR、NLR、SIRI、HSP90α预测NSCLC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0.826、0.815、0.811,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32,高于单独预测。结论:青海地区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PLR、NLR、SIRI降低,HSP90α增高。联合PLR、NLR、SIRI,HSP90α对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