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9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88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植物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周志红 《生态科学》1995,(2):129-133
全面而深刻地研究植物生化他感作用,不但有助于正确认识群落的结构,功能,演替和分类,而且对于营林造林,灌丛利用,杂草防除,园林植物,选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植物生化作用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2.
遗传学的发展及其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遗传学的发展及其未来刘瑞祥(山西省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0460011)常惠丽(山西省长治市环境保护局04600。)遗传学(genetics)是一、】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学科,兴起于20tfr纪,发展异常迅速,随着研究的进展,已渗入到生物科学的...  相似文献   
23.
壳聚糖的性质和用途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75,自引:6,他引:69  
壳聚精(chitosan)为甲壳素(chitin)的降解产物。甲壳素是类似纤维素的生物聚合物,畜量仅次于纤维素,为世界上第二大类有机地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和真菌中,其中海生的无脊椎动物和昆虫的外壳甲壳素量较多。甲壳累资源丰富,制备简单,在美国和日本生产已经工业化[‘’j。我国沿海地区辽阔,每年捕捞虾蟹数量极多,除虾蟹的可食部分外,还留下大量含有甲壳素的废物。但到目前为止,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生产尚未形成规模。国内生产的壳聚糖价格为6.5~85万一、吨,外贸价为国内价的10倍左右。将虾头H及含甲壳素的废料转化为壳聚糖,不…  相似文献   
24.
植物基因转移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基因转移及其应用前景刘金元(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济南)自从1974年Vanlarebeket[12]等人在根癌农杆菌中发现一种与双子叶植物肿瘤诱导有关的质粒,随后Chilton[7]等人又从分子水平证实了该质粒中的一个DNA片段(T-D...  相似文献   
25.
云南红豆杉的发展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北。经检测比较,云南红豆杉内含紫杉醇等高效治癌药用成份,高于其他几种红豆杉,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但资源稀少,属国家保护植物。因此,发展云南红豆杉人工造林、培育资源,是开发利用的根本途径,利用云南红豆杉幼林,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并利用其萌发能力,可以连续利用。云南红豆杉造林技术可行,经济效益高,市场对紫杉醇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26.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其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运林 《生态科学》1994,(1):116-125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根据生态位、生物种群之间共生、边缘效应、利用层、食物链“加环”和生态系统工程等原理建立起来的。林农复台生态系统依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原始林农复合系统、传统林农复会系统和现代林农复合系统;根据生产方式可分为“牧童”式、林农轮作式、林农间作式、食物网链式、树木菜园式、塘雅系统式和复合母系统式等7种类型;依复台种类及其用途来分,主要有林、农系统,林、牧系统,林、渔系统,林、渔、农系统。林、渔、牧系统,林、食用菌系统,林、水生作物、渔系统和林.副系统等8种类型。  相似文献   
27.
第十一届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大会于1993年9月7日在中国无锡开幕,经苏州、杭州,于9月12日在上海闭幕。9月6日部分与会代表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南京国际植物园俱乐部”奠基仪式及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山植物园“植物迁地保存实验室”扩建部分开放使用等一系列庆祝活动。参加大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99名代表。大会收到论文74篇,其中板报42篇,大会报告13篇。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经过大会报告和交流,明确了世界植物园在继续发挥其保护物种和保护环境的功能之外,必须进一步密切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植物园的十项功能,不仅可以增加植物园对社会的贡献,也有利于提高植物园自身的活力和生存能力。大会选出了以主席岩(木规)邦男,副主席李蔼娃、贺善安、安德列也夫,秘书长艾斯特万为领导核心的新一届理事会。世界植物园两大组织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和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在无锡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国际植物园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理事会的第一次会议于9月11日在由杭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举行。讨论了整顿组织、会员登记、出版IABG通讯及与BGCI合作开展活动等问题。会议确认1994年将在印尼召开IABG-AD第二次会议。第十二届IABG大会将于1  相似文献   
28.
协调生态网络格局与城镇网络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2000、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3期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连通性、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等方法构建研究区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交通廊道形成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与城镇发展网络格局,分析节点、廊道、源地、网络等“点、线、面、网”4类空间要素特征与演变趋势,探讨区域双网络格局空间关系与干扰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受到不同程度城镇化影响,两者总面积分别减少2660.26 km2、1169.9 km2,经济社会源地与交通廊道总面积则分别增长4324.19 km2、2392.14 km2;(2)以重庆中部、四川西南部为核心的高密度区生态关键点在2000—2020年间重心呈现先由东至西南迁移,后又向东及东北回移的趋势,数量减少了311,同时2020年生态干扰点数量达到2000年的3倍;(3)2000—2020年交通廊道对生态源地的干扰不...  相似文献   
29.
郭宇  姚亦锋  王振波  任传堂 《生态学报》2023,43(7):2569-2582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阵地。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以水系统为纽带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加权法、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究2018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绿色发展及各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绿色发展的问题区域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呈由下游、中游至上游递减趋势;各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数表现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2)绿色发展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值位于0.365—0.656之间,多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的临界区间,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3)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长江中上游地区绝大部分城市绿色发展主要受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和生活问题限制,且长江中上游地区各省会或直辖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绿色发展带动能力不足。从主体功能区视角来看,优化开发区以生态问题为主,仅上海和嘉兴两市;重点开发区以生态和生产问题为主,集中于武汉都市圈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限制开发区以生产和生活问题为主,主要位于省际边界型城市地区。最后综合问题识别结果,分别对长江经济带各主要问题区域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30.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区域差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示范实践为我国各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区域差异化研究希望通过探究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潜力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为我国各地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的支持。构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生态文明指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0、2015和2019年我国面板数据,刻画31个省份(统计数据尚未包含我国港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当前各时段时空变化,提出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加速度概念描述各省份建设能力差异,基于各省份生态文明五维度预期目标和历史发展速度探究各省份的发展潜势差异,并初步探究各省份生态文明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时间序列变化上,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性,尽管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各省份生态文明水平差距仍然持续拉大;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的特征,通过分析31个省份所属的六个地区的生态文明等级,发现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生态文明等级领先于其他地区,且在各阶段进步最大,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