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4篇
  免费   483篇
  国内免费   45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摘要 目的:探讨红茶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是否有改善效果。方法:将48只清洁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茶菌组、依达拉奉组。红茶菌组术前给予红茶菌液灌胃7天以及再灌注麻醉清醒后追加灌胃1次,依达拉奉组大鼠在再灌注前15 min经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遵循Zea Longa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 h后恢复再灌注24 h 建立MCAO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劲总动脉。再灌注24 h后,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脑损伤程度;TTC染色观察红茶菌对大鼠脑梗死面积比的影响并用Image J软件测定梗死面积;HE染色后观察大鼠脑组织皮层神经元病理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线粒体形态。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红茶菌组神经神经行为学评分为(2.21±0.60),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为(2.01±0.66),均显著低于模型组(2.52±0.52)(P<0.05);TTC染色后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大脑梗死灶明显,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大鼠梗死面积明显减小;HE结果显示模型组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明显,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大脑皮层神经元坏死减轻,梗死面积缩小;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模型组大鼠染色质溶解,线粒体肿胀,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溶解减少,线粒体结构较完整。结论:红茶菌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元损伤,有望成为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法或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43.
摘要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通过调节Hippo途径抑制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机制。方法:选择40只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暴露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动脉瘤组(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颈总动脉后生理盐水灌胃)和阿司匹林组(动脉结扎后阿司匹林灌胃),各10只。灌胃12周后检测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处死大鼠后,检测动脉瘤大小、壁厚比、内腔面积和中膜变薄长度,检测动脉瘤血管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表达情况。结果:(1)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Willis环上有明显凸起,且阿司匹林组大鼠凸起明显小于动脉瘤组。阿司匹林组大鼠动脉瘤大小、内腔面积和中膜变薄长度均显著小于动脉瘤组,壁厚比显著大于动脉瘤组(P<0.05)。(2)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TNF-α、MCP-1、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TNF-α、MCP-1、IL-6水平显著低于动脉瘤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动脉瘤组(P<0.05)。(3)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ET-1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动脉瘤组,ET-1和VEGF水平显著低于动脉瘤组(P<0.05)。(4)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YAP蛋白表达相对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YAP蛋白表达相对吸光值显著低于动脉瘤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轻颅内动脉瘤大鼠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颅内动脉瘤形成,这可能与阿司匹林调控Hippo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4.
摘要 目的: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在其发生率以及治疗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通过回顾性的病例研究对NS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是否需要早期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内科2014年1-12月诊断为原发性NS患者,并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血栓检查结果以及NS相关血液及尿液检查结果等在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讨论NS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措施。结果:NS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均为15.4%,两种血栓同时发生的概率为9.6%。NS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明显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与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病程、病理类型呈显著相关,膜性肾病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最高。如NS患者合并高危因素,建议定期筛查,综合评估后预防性抗凝。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开颅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12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异体输血组(n=58,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组(n=62,自体输血),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CD3+、CD4+、CD4+/CD8+高于异体输血组,CD8+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出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自体输血用于TBI开颅手术患者,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同时还可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脑CT灌注成像特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9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检者脑CT灌注成像检查数据,分析抑郁症患者的脑CT灌注成像特征,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CT灌注成像对抑郁症的诊断效能。随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均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其中包括连线检测(TMT)、视觉再生测验(VRT)、言语流畅性测验(VF)、数字广度测验(DST)以及数字符号测验(SDMT),并分析脑CT灌注成像与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rCBV、rCBF、MTT、TIP、右枕叶、左枕叶、右颞叶、左颞叶、右顶叶、左顶叶CT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右额叶、左额叶CT值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90例抑郁症患者经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后分数均>20分,确定存在抑郁症状,脑CT灌注成像与HAMD评分诊断抑郁症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脑CT灌注成像的曲线下面积为83.89,最佳诊断着色界限值为82.53%,HAM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84.26,最佳诊断着色界限值为87.57%;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连线提笔数、连线错误数、视觉再生检测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连线、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连线提笔数、连线错误数、视觉再生与脑CT灌注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连线、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数字符号与rCBV、rCBF、MTT、TIP、右枕叶、左枕叶、右颞叶、左颞叶、右顶叶、左顶叶CT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连线与右额叶、左额叶CT值呈负相关(P<0.05),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数字符号与右额叶、左额叶CT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脑CT灌注成像与健康群体呈现差异,其中右额叶、左额叶差异情况最为显著,提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大脑额叶功能改变,另外,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额叶功能与认知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小麦从开花至成熟,其根、茎和叶中的N素不断地进行着分配和再分配,主要是向穗子输出。成熟时穗N含量占植株总N的82%。在总N净输出的同时各营养器官也有相当程度的对当前土壤N的净吸收。在籽粒充实阶段用BA处理叶式穗均影响营养器官及穗子的N素吸收、分配和再分配。  相似文献   
48.
从吸收光谱的变化看H2O2对豆血红蛋白的定位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豆血红蛋白(Lb)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大豆(Glycinemax)的根瘤中含量很。从新鲜根瘤中提取制备的氧合豆血红蛋白(LbO2,含二价铁的蛋白质)是Lb的活性形式。LbO2在可见光区577nm和540nm有吸收峰,这两个峰与LbO2中血红素(铁卟啉)的结构密切相关;另外,LbO2在紫外区280nm处还有一个吸收峰,此峰与珠蛋白(LbO2的蛋白质部分)的构象有关.LbO2在一定浓度的H2O2作用下,可见光的特异吸收变化迅速,而紫外吸收相对稳定,因而推测H2O2对LbO2的损伤是有着固定的位点,这个位点是在含二价铁的卟啉环上,而不在珠蛋白中.  相似文献   
49.
黄芪总黄酮对DNA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DNA解旋荧光检测法(FADU)研究了黄芪总黄酮(TFA)对γ射线和H2O2所致V79细胞DNA链断裂的防护作用. 结果表明TFA对这两种损伤因子所致的DNA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护作用, 当TFA浓度达到0.4g/L和0.6g/L时, 分别对H2O2和γ射线所致的损伤有保护作用(P<0.05), 而浓度增至0.8g/L和1.2g/L时, 分别对两种因素所致的DNA链断裂损伤有非常显著的防护效果(P<0.01), 对H2O2的防护效果优于对γ射线.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决高氧预适应(HyperoxicpreconditioningHO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影响,本实验将实验组大鼠放入高压氧舱内,每日吸80-85%氧气(1atm)6h,连续7d。利用Langendorf装置做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自由基含量。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为对照组:缺血10min,再灌注60min。第二组为HOP组:缺血10min,再灌注60min。实验观察冠脉回流液中自由基PBN加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再灌注过程中,1、5、10min3个时间点,HOP组PBN加合物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HOP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