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57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噬菌蛭弧菌简易保存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噬菌蛭弧菌在自来水宿主软琼脂中,于4℃环境(冰箱)存活的时间.发现噬菌蛭弧菌在自来水宿主软琼脂中,于4℃冰箱中保存,至少可以存活3个月以上,一般为5~8个月左右,最长时间可达18个月。但在自来水宿主双层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噬斑数目,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2.
对三对相对性状的自交结果,分别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法和差别系数法进行遗传分析。根据所得的G(i)值或P值,结合卡平方测验(X^2)确定性状(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采用“一变或一不变法则”判定基因间的连锁顺序,独立或不完全连锁,在不完全连锁的情况下,计算出交换值,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微机BASIC程序。  相似文献   
13.
噬菌蛭弧菌噬菌斑的鉴别与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秀茹    梁钢  邵立新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4):228-232
本文报告了使用1/500营养肉汤双层琼脂培养基,在含有宿主菌及寄生菌混合物的软琼脂层中,蛭弧菌、变形虫及鞭毛虫等均可形成噬菌斑,但其大小、形态、扩展速度不同。鉴别方法除依据噬菌斑形态特征外,主要靠相差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观察。蛭弧菌的纯化用单斑传代,一个直径为1mm的噬菌斑含有约105-6pfu/ml(每毫升噬菌斑形成单位)。  相似文献   
14.
15.
生孢噬纤维粘菌(Sporocytophaga)M229可产内切葡聚糖酶(CMCase),外切葡聚糖酶(Avicelase)和β-葡萄糖苷酶(pNPGase)。以质粒pUC8为载体,采用CMC-刚果红法从M229中分离到了一个CMCase基因,导入E.coli JM83中后,其表达CMCase的活力为1.2×10-2mU/mgpr,最适作用pH和温度分别为6—7和40—50℃。限制性图谱及亚克隆分析暗示,该CMCase结构基因内部  相似文献   
16.
作者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法)对34例成人干周炎患者(AP)的龈下菌斑标本和40例健康对照者(H)口腔龈缝菌斑标本中的黄褐嗜CO_2噬纤维菌(C.ochracea)和生痰嗜CO_2噬纤维菌(C.sputigena)进行了快速鉴定,同时用KV选择培养基对标本中的嗜CO_2噬纤维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85.1%,C.sputigena在AP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组(P<0.05)。结果提示:C.sputigena与AP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IF法是对龈下菌斑中C.ochracea和C.sputigena快速鉴定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罗汉果属修订及葫芦科二新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广义的罗汉果属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上,进一步对该属作了分类学的修订。 主张将罗汉果属的三个亚属提升为三个属即自兼果属、小球瓜属和罗汉果属。  相似文献   
18.
19.
周怡  张荷悦  孙涛  曹浩冰  周曾 《生态学报》2023,43(5):2024-2033
潮滩是海岸带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分布的底栖生物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潮滩底栖微藻、泥沙与水动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潮滩微地貌形态,明晰底栖生物对潮滩微地貌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以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潮滩微地貌动力模型,探究底栖生物对微地貌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底栖生物对微地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栖微藻生长与泥沙扩散、水流再分配过程交互作用驱动下,潮滩上可形成底栖微藻覆盖的高丘与积水洼地交替分布的规则性微地貌斑图;(2)微地貌斑图的形成提高了潮滩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泥沙淤积高度;(3)底栖微藻与泥沙、水流的交互作用使得潮滩微地貌系统对侵蚀扰动呈现非线性响应行为,系统存在临界点,且在一定侵蚀率范围内存在双稳态;(4)黄河口泥螺入侵使得微地貌系统抵抗侵蚀扰动能力减小,且系统稳定性随泥螺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螯合体1(SQSTM1/p62)是一种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在清除待降解蛋白、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p62蛋白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介导与多种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进而精确调节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将p62蛋白与氧化防御系统、炎症反应和营养感知等重要生命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表明p62的突变或者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等。本文综述了p62蛋白的结构特征、分子功能,并系统介绍其在蛋白质稳态和信号通路调控中的多种功能,总结了p62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期为p62蛋白的功能与相关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