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2 毫秒
4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海马mi R-132的表达及齿状回颗粒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s)的影响,明确BDNF对颞叶内侧癫痫(MTLE)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选取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2008年4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MTLE患者12例海马组织。RT-pcr技术检测BDNF孵育后mir-132表达,脑片膜片钳技术检测BDNF对sIPSCs的影响。结果:BDNF升高了颞叶癫痫海马mi RNA-132的表达(P0.01),减弱了颗粒细胞sIPSCs的频率和幅度(P0.01)。结论:BDNF升高了海马mir-132的表达,减弱颗粒细胞sIPSCs的频率和幅度,可能对MTLE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2.
大鼠前庭内侧核在前庭—交感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培森  张义声 《生理学报》1991,43(2):184-188
实验在氯醛糖和尿酯混合麻醉的大鼠上进行。在内脏大神经上记录刺激同侧前庭神经进入脑干处的交感反应。电刺激前庭神经可在同侧内脏大神经引出—明确的叠加反应,其平均潜伏期为45.8±6.98ms,时程为55.21±5.35ms。增加刺激强度,反应幅度也增加,但潜伏期不变。用前庭内侧核(NVM)的片层场电位作为指标并选择其相位倒转处作刺激点,可在同侧内脏大神经记录到潜伏期为32ms 的叠加反应,而同一动物刺激前庭神经入脑处时内脏大神经反应的潜伏期为43ms。在 NVM 头端损毁后,此前庭-交感反应明显减小,再损毁尾端 NVM 后,此反应消失。损毁 Deiters 核对前庭-交感反应无影响。这些结果表明 NVM在内脏大神经记录到的前庭-交感反应中是一重要的中继站。  相似文献   
43.
恐惧消散被认为是一种通过形成新的抑制性学习来拮抗最初的恐惧记忆的复杂过程。目前,通过旨在促进恐惧消散的疗法治疗诸如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已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如何更有效持久地维持恐惧消散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与恐惧记忆消散相关的脑区及恐惧记忆消散的分子机制进行阐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恐惧记忆消散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4.
Yu HL  An Y  Bing YH  Jin QH  Cui X  Jin YZ 《生理学报》2006,58(2):177-182
本实验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急性失血诱发大鼠低血压时前庭神经内侧核(medial vestibular nucleus,MVN)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glutamate,Glu)和牛磺酸(tautine,Tau)含量的变化,以了解MVN内这些氨基酸类递质是否参与血压的调节。实验观察到,正常血压大鼠MVN内Glu和Tau浓度在透析探针植入90 min后趋于稳定,此时 Glu的平均含量为(18.96±0.27)pmol/8 μl透析液,Tau的平均含量为(7.73±0.05)pmol/8μl透析液。动脉抽血1.5 ml诱发急性低血压时,同侧MVN区Glu含量增加(P<0.05),Tau含量减少(P<0.05)。用利多卡因(lidocaine)短时阻断前庭传入及用化学方法永久破坏单侧前庭器官后,动脉抽血1.5 ml使血压降低30%,同侧MVN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急性失血引起的低血压可通过前庭器官影响MVN的活动,该区内氨基酸类递质可能参与这一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膝内侧游离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2009应用膝内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将膝降动脉和其伴行静脉与胫后动静脉吻合,皮瓣大隐静脉与受区大隐静脉吻合,将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与受区腓肠神经或隐神经吻合,使皮瓣具有良好的血运和感觉功能;将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跟腱缺损修复跟腱功能.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6周-18个月随诊,皮瓣感觉恢复良好,足跟外形及稳定性良好.结论:膝内侧游离皮瓣血管口径粗,蒂长,带有两根知名感觉神经,皮瓣较薄,修复足跟外形美观,耐磨,稳定好,特别是带有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修复跟腱缺损,是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讨急性低血压通过外周前庭器官影响前庭神经核活动的部分神经化学机制,本实验利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静脉注射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诱发急性低血压时,清醒大鼠前庭内侧核(medial vesti-bular nucleus,MVN)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甘氨酸(glycine,Gly)含量的变化。实验选用Wistar雄性清洁级大鼠72只,体重在(250±50)g,随机分为对照组、前庭器官损伤同侧组和前庭器官损伤对侧组。实验观察到,静脉注射SNP使血压平均下降30%时,MVN内GABA和Gly含量明显减少(P0.01)。用对氨基苯胂酸盐破坏单侧外周前庭器官两周后,静脉注射SNP使血压降低30%后,单侧前庭器官破坏同侧MVN内GABA和Gly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单侧前庭器官破坏对侧MVN内GABA和Gly含量明显减少(P0.01)。上述结果提示,清醒动物诱发急性低血压影响MVN功能活动过程中可能有GABA和Gly的参与。  相似文献   
47.
内侧膝状体神经元接受来自离皮层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调节.听觉刺激诱发的内膝体神经元起始反应后会伴随着一段长时抑制.在可自由活动的大鼠上研究了内膝体神经元的听反应后抑制现象.利用植入电极阵列技术,记录了大鼠在睡眠过程中的脑电、肌电以及内膝体神经元胞外放电活动,发现在睡眠的快速眼动时期和非快速眼动时期内膝体神经元存在着听反应后抑制现象,并发现这种抑制更多地出现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在睡眠过程中,丘脑网状核听觉分区的失活会导致内膝体神经元的听反应后抑制消失或减弱.因此,我们推测丘脑网状核神经元参与了内膝体神经元在睡眠中的听反应后抑制,它在非快速眼动睡眠中对内膝体施加了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前额内侧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神经元核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s,MR)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单一连续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PTSD模型1d、7d、14d、28d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分别进行各组mPFC神经元MR表达变化的观察及检测,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PTSD大鼠mPFC神经元MR的表达在SPS-1d时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SPS-14d最低,SPS-28d恢复性上调,但仍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SD模型大鼠经SPS处理后,mPFC中出现MR表达的变化,该变化可能参与PTSD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 axis,HPA)轴的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滥用成瘾戒毒治疗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组、氯胺酮(100mg/kg)组、氧胺酮加电针组(分23:00予时、05:00卯时、11:00午时、17:00西时电针组).接上述设定剂量,经腹腔注射给药,每天一次,连续7天,氯胺酮加电针组于给药一周后分别在四个时辰给予低频(2Hz)电针交替刺激“足三里”与“三阴交”穴,持续30min/次/日,连续一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腹侧苍白球酪氨酸羟化酶、c-fos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氯胺酮组腹侧苍白球酪氨酸羟化酶、c-fos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氯胺酮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可使酪氨酸羟化酶、C-fos表达明显减弱(P<0.01),而子时、卯时电针组无明显变化(P>0.0S).结论 氯胺酮滥用可以增强酪氨酸羟化酶、c-fos在腹侧苍白球的表达,午时、酉时电针具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50.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一项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影响自我概念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然而迄今为止, 却很少有人在神经层面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本研究从中国文化影响自我概念的角度(集体主义自我包含母亲成分)探索这一问题. 在西方文化中, 自我参照的回忆成绩优于其他形式的语义加工, 如母亲参照、他人参照和一般语义加工的回忆成绩, 这一记忆优势可能缘起于自我在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的定位. 然而, 我们的行为研究发现, 中国人母亲参照与自我参照无论在记忆成绩上, 还是在自我觉知的程度上都非常类似. 本研究试图揭示MPFC是否是这两种参照共同的神经机制. 实验一被试在3种条件下(自我、他人和语义加工)对描述人格的形容词进行判断: 实验二我们用母亲参照代替他人参照(自我、母亲和语义加工). 研究结果表明, 当和他人/语义比较时, 自我参照激活了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 但是, 当和母亲比较时, 自我参照并不激活内侧前额叶, 这暗示了母亲可能和自我共同分享了这一区域. 换句话说, 在神经水平上, 母亲也是中国人集体主义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