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杨柳芬 《蛇志》2006,18(1):56-57
血浆置换是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膜式血浆分离器,将血液中的血浆与细胞分离,弃掉分离出的血浆,同时输入体内新的血浆或代替品,使血液净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003年5月-2004年10月我院血透中心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系统分析江浙沪三地的乙肝病毒B、C基因型S基因突变和选择压力情况,以期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NCBI数据库提供的乙肝病毒序列,分为B、C基因型两组,分析突变情况,同时采用Datamonkey进行选择压力分析和Bioedit进行氨基酸置换熵值分析。结果S基因226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中,产生突变有位点122个,位点突变率C基因型(45.58%)高于B基因型(30.09%)(χ~2=11.523,P=0.001);总突变率C基因型(1.36%)高于B基因型(0.80%)(χ~2=46.642,P=0.000);α决定簇突变率C基因型(2.40%)高于B基因型(0.96%)(χ~2=20.524,P=0.000)。B基因型α决定簇突变率高于总突变率(χ~2=0.735,P=0.391);C基因型α决定簇突变率高于总突变率(χ~2=44.467,P=0.000)。B基因型氨基酸突变最多的位点为200、213、161和21位点,C基因型氨基酸突变最多的位点为126、68、3、53和194位点。两个基因型dN/dS均值均小于1。B基因型没有发现正向选择位点,发现8个负向选择位点。C基因型发现7个正向选择位点,17个负向选择位点。B基因型仅发现一个易突变位点(200位),C基因型也仅发现一个易突变位点(126位),大多数氨基酸位点熵值0.4。结论江浙沪地区S基因突变率水平较低,其中C基因型位点突变率、α决定簇突变率和总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α决定簇突变率高于总突变率。C基因型经历外界环境免疫选择压力和自身进化压力双重影响,自身进化压力强于外界环境免疫选择压力;而B基因型主要遭受自身进化压力。尤其要格外关注C基因型的进化进程。  相似文献   
73.
基于CSSL的水稻抽穗期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 适宜的抽穗期是获得理想产量的前提。鉴定和定位水稻抽穗期基因/QTL, 分析其遗传效应对改良水稻抽穗期至关重要。以籼稻品种9311(Oryza sativa ssp. indica ‘Yangdao 6’)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 ‘Nipponbare’)为供体构建的94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 以P≤0.01为阈值, 对置换片段上的抽穗期QTL进行了鉴定。采用代换作图法共定位了4个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 分别位于第3、第4、第5和第8染色体; QTL的加性效应值变化范围为–6.4 – –2.7, 加性效应百分率变化范围为–6.4%– –2.7%; qHD-3和qHD-8加性效应值较大, 表现主效基因特征。为了进一步定位qHD-3和qHD-8, 在目标区域加密16对SSR引物, qHD-3和qHD-8分别被界定在第3染色体RM3166–RM16206之间及第8染色体RM4085-RM8271之间, 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3.9 cM和6.4 cM。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抽穗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精神心理因素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个主要病因。本文通过观察睡眠剥夺对大鼠行为学及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探讨睡眠剥夺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睡眠剥夺1d组、5d组、9d组、正常对照组和大平台对照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odified multiple plat—formmethod,MMPM)建立大鼠SD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及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结果:睡眠剥夺1d组和5d组在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上均高于对照组,而睡眠剥夺9d组均低于对照组;睡眠剥夺1d、5d和9d组在松弛状态和紧咬状态时颞肌前后束及咬肌的电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侧无明显差别,同时,睡眠剥夺组双侧颞肌和咬肌的肌电图静息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结论:睡眠剥夺可使大鼠行为学发生改变并对咀嚼肌肌电图造成影响,这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之一,为我们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5.
While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s successful, hemiarthroplasty is necessary for some young, obese and active patients who are especially not suitable for unicompartmental or total knee prostheses. Hemiarthroplasty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children with bone tumors. The design ofhemiarthroplasty should be patient-specific to reduce contact stress and friction as well as instability,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hemi-knee prosthesis. A novel bipolar hemi-knee prosthesis with two flexion stages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a healthy male's knee morphological profile. The motion mode of the bipolar hemi-knee prosthesis was observed through roentgenoscopy in vitro experiment.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one gait cycle were evaluated though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he bipolar hemi-knee prosthesis was found to produce knee flexion at two stages through X-ray im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motion from upright posture to a specified 60~ flexion, followed by the second stage of motion subsequently to deep flexion.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designed hemi-knee prosthesis has the ability to reduce stresses on the joint contact surfaces.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the bipolar hemi-knee prosthesis to provide better bio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because it can reduce stresses and potentially wear on the opposing contacting surface during a gait cycle, orovidin~ a t~romisin~ treatment strate~v in future Joint renair znd renlneement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且随访超过2年的单间室病变的骨性关节炎的患者37例,采用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治疗,随访时行膝关节X线摄片检查,观察有无松动、下沉及另外一侧间室有无退变或是否加重,末次随访时评估HSS评分,比较与术前的疼痛及功能的差异。结果: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38个月,平均29.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松动、下沉及另外一侧间室退变或退变加重,末次随访时HSS评分(95.5±1.7)分,显著高于术前(68.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手术治疗晚期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创伤小,患者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8.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35):7001-7002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引发机体许多关节疼痛炎症的一种疾病,其会引发关节囊肿胀,这种疾病往往会破坏机体的软骨组织和骨质;在世界范围内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着0.5%至1%的人群的健康,到目前为止医生们已经可以使用多种药物来缓解或者阻断该疾病的发展。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疗法,其在治疗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的功效上可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小鼠在接受这种新型疗法治疗后会完全被治愈。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Insall-Salvati指数和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采用HSS评分系统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年至一年的关节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等进行评价。测量81例(106膝)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Insall-salvati指数及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结果:术后HSS评分为(89±10)分,术前Insall-salvati指数及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分别为(1.00±0.13)、(1.61±0.21),术后Insall-salvati指数及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分别为(0.94±0.19)、(1.67±0.34)。关节置换术后Insall-salvati指数较置换前显著降低(P0.05),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显著提高(P0.05)。术后低位髌骨组(Insall-salvati指数0.8)HSS评分、活动度和屈曲畸形分值均较正常髌骨组(0.8Insall-salvati指数1.5)显著降低(P0.05)(P0.05)。高位髌骨组(Insall-salvati指数1.5)和正常髌骨组各项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小于1.8的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显著高于大于1.8的患者(P0.05)。结论:术前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和术后Insall-salvati指数可作为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参考指标。术前、术后的膝关节高度均会影响术后关节功能,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精确截骨对术后关节功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0.
基于CSSL的水稻穗颈长度QTL的代换作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德卫  朱镇  张亚东  林静  陈涛  赵凌  朱文银  王才林 《遗传》2009,31(7):741-747
水稻穗颈长度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提高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文章利用94个以籼稻品种9311为遗传背景、粳稻品种日本晴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覆盖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为材料, 调查和分析CSSL群体及双亲的穗颈长度。结果表明: 在17个置换系中检测到8个控制水稻穗颈长度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分别位于第2、3、7、8、9和第11染色体; 利用代换作图法, 定位了其中的7个穗颈长度QTL; 其加性效应值介于0.10~3.20之间, 其中qPE-9和qPE-11的加性效应值较大, 平均效应值分别为3.15和2.95, 表现为主效基因特征; qPE-2-2、qPE-3-1、qPE-3-2、qPE-7和qPE-8等5个QTL被定位在小于10.0 cM的区段内。利用CSSL可以有效地鉴定水稻穗颈长度QTL, 这些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穗颈长度适中的水稻品系及其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