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目的:观察楔形切除胃的不同部位对术后胃电节律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兔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胃体近端楔形切除组、胃体远端楔形切除组及对照组3个处理组,每组10只。记录在自然恢复状态下术后3日、6日、9日胃体近端及胃窦处30分钟内慢波总数及正常慢波次数并计算正常慢波百分比。用析因设计分析切除部位、测量部位、术后时间三因素对胃慢波节律的影响。结果:上述三因素均对术后慢波节律有影响,切除胃体近端与切除胃体远端相比,前者引发的术后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更严重且恢复更缓慢;术后测量胃窦处与测量胃体处相比,前者发生的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更严重且恢复更缓慢。结论:大弯侧胃底与胃体交医院界处的"胃电起始区域"即为"胃电起搏区","胃电起搏区"的切除对术后胃电节律的影响大于传导区域切除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CD3+CD56+NKT细胞在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比例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组,22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二色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痰和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用血CD3+CD56+NKT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3+CD56+NKT细胞比例与IL-4、Ig-E及INF-γ升高成正相关.结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CD3+CD56+NKT细胞明显增高,CD3+CD56+NKT细胞可能通过调节IL-4、Ig-E及INF-γ等细胞因子从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重建上鼓室对慢性中耳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86耳)慢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均分两组:两组均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其中实验组应用自体乳突骨粉联合耳后肌骨膜瓣缩窄乳突根治腔,并垫高上鼓室内壁;对照组不行乳突根治腔缩窄术。回顾性观察两组患者在鼓膜状态(内陷及穿孔)、干耳时间、听力提高,头晕头痛、肉芽增生等几个方面的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和疗效分析,在鼓膜状态、干耳时间、头晕头痛等方面,其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术后听力提高及肉芽增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中耳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自体材料的应用缩短了干耳时间、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4.
随着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许多结肠的早期肿瘤被发现,但腹腔镜手术中,由于缺乏手的触感,不能直接触摸到肿瘤,从而使这些肿瘤的定位成为腹腔镜手术中的困难之一,目前术用的术中定位很多,主要有纤维结肠镜辅助、金属夹标记、染料标记法、术中腹腔镜超声探查、手助腹腔镜技术等等,本文就目前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常用的这些定位方法加以总结、分析,以供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水合氯醛、乌拉坦及其1:1混合液在SD大鼠麻醉中的效果并进一步在大鼠模型制备的麻醉中检验其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水合氯醛和乌拉坦及其1:1混合液进行麻醉实验,比较其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死亡率,并将相同剂量的1:1混合液应用于SD大鼠模型制作时的麻醉中,比较其与非模型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水合氯醛和乌拉坦混合液麻醉大鼠的起效时间2.5±1.5分钟,与单用水合氯醛无差异(P>0.05),比单用乌拉坦起效时间短(P<0.05);维持时间107.4±4.1分钟,比单用水合氯醛、乌拉坦长(P<0.01);麻醉死亡率比单用水合氯醛低,总死亡率比单用水合氯醛、乌拉坦低。模型组大鼠的麻醉起效时间2.9±1.6分钟,维持时间108.9±4.4分钟,零麻醉死亡率,总死亡率为2.5%;与1:1混合液非模型组的麻醉效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水合氯醛+乌拉坦1:1混合液麻醉效果好、起效快、死亡率极低,适合用于2小时左右的SD大鼠手术或模型制作。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单发肌瘤47例(含壁间肌瘤32例、阔韧带肌瘤7例、浆膜下肌瘤8例),多发肌瘤20例,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2.3±32.6)min,术中出血(58.7±39.2)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1)d,,无中转开腹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9例在1-2a内怀孕,无腹壁粘连及子宫破裂后遗症。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价值及及并发症防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手术时间(46±22)min,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7d出院,并发症发生率仅1.9%,随访无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佳术式,熟练的技术和规范化操作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R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R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RF 13例,发生率为13.27%。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尿素氮(BUN)、术前血清肌酐(Scr)、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手术时间、失血量与ARF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前Scr和BUN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BUN、血清Scr、血清Alb、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主要因素,而术前Scr和BUN水平升高是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RF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因素,为肝移植术后A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AL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行肝移植术后发生ALI12例,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TBIL、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和术后血BUN对AL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失血量、术前TBIL、年龄为术后并发ALI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控制肝移植术后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肼苯哒嗪对疝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者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各24例,在术前3天至术后4天共7天内接受药物或安慰剂治疗。其中T组每日两次,每次10mg肼苯哒嗪,C组同样方式给予安慰剂。测量患者术后4天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NRS急性疼痛评分以及术后3月、6月S-LANSS慢性疼痛评分。结果:T组患者术后MAP明显低于C组(P<0.05),HR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T组患者在术后3月和6月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肼苯哒嗪可以用于术后患者,对疝修补术后急性疼痛无影响,但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