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1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131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中国迁徙鸣禽类的保护面对着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和北美洲鸟类保护相似的挑战。迁徙鸣禽类具有复杂生活周期和很大的空间关联。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迁徙鸣禽类种群动态具有决定作用。对于鸣禽类迁徙中途停歇期的生态,比如停歇期的长短,能量的积累,生境的利用等,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个鸟类迁徙停歇地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的中途停歇生态包括迁徙时间、停歇时间、能量状态和性比进行了研究。2002年秋和2003年春分别捕获了1751只和684只红胁蓝尾鸲。红胁蓝尾鸲的体重在秋季迁徙时要比在春季迁徙时重。春季雌性红胁蓝尾鸲停歇时的能量状态指数最低; 而秋季的红胁蓝尾鸲比春季的红胁蓝尾鸲停歇时间更长。无论季节和性别,红胁蓝尾鸲的能量状态指数和第1次捕获的时间早晚成正相关, 间接证明红胁蓝尾鸲在停歇期间能够比较快地积累能量。秋季雄性红胁蓝尾鸲日体重净增率最大。估测秋季停歇期的每日能量净增能维持红胁蓝尾鸲雌性0.6h和雄性3.1h的飞行。红胁蓝尾鸲的中途停歇生态与北美和欧洲一些迁徙鸣禽类很相似。比如,春季迁徙过境的时间和脂肪积累的变化与自然选择对雄性的要求:当食物和气候适宜时尽快到达繁殖地的假设是一致的。对迁徙中途的停歇生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和更有效地保护迁徙鸣禽类。  相似文献   
922.
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H5亚型禽流感高产疫苗株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了鹅源高产禽流感病毒的6条内部基因片段,近期分离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以及N3亚型参考毒株的神经氨酸酶基因,分别构建了8个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载体,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拯救出了全部基因都源于禽源的重组流感病毒疫苗株rH5N3。通过对血凝素蛋白HA1和HA2连接肽处的5个碱性氨基酸(R-R-R-K-K)基因缺失与修饰,从而消除了病毒基因的毒力相关序列,拯救的rH5N3疫苗株对鸡和鸡胚均无致病性,病毒在鸡胚尿囊液和细胞培养上清的HA效价得到极大提高,分别为12048和1512。制备的禽流感疫苗免疫动物后4~5周即可诱导产生高效价的HI抗体,鸡免疫后18周依然保持高水平的HI抗体。重组疫苗不论是对于国内早期分离的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gdong/1/96还是近期分离的A/Goose/HLJ/QFY/04都能够产生完全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鸡攻毒后不发病、不排毒、不死亡。带有N3鉴别诊断标记禽流感疫苗株的研制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23.
张波 《化石》2006,(1):39-40
生物最绚丽、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的变异及产生变异性状的可遗传。在生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变异与遗传是读懂生物的唯一钥匙,产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浅层次地问,生物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产生变异呢?由于较为接受的仍是生物进化渐进模式,因此可  相似文献   
924.
钙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营养液栽培系统,以黄瓜品种中农8号为材料,研究了Ca2 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苷肽还原酶(GR)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胁迫下黄瓜体内活性氧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低氧缺钙处理的活性氧含量最高,而保护酶活性却较低;营养液Ca2 浓度提高到8mmol/L后,显著降低了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MDA、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提高了SOD、POD、CAT、APX、GR活性,说明Ca2 可减少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活性氧的产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减缓低氧胁迫对植株的伤害,增强黄瓜幼苗对低氧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25.
神农架北坡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神农架北坡堵河源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并为神农架地区植物起源、植被演替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状况深入、准确评价提供基础数据,2002年,采用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历史资料,对堵河源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野外调查研究,分析了植物区系和植物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果表明:(1)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维管束植物174科730属1733种(含亚种、变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3种;(2)该区植物区系成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拥有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属级水平的全部类型,但明显偏重于温带性质。且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有中国特有分布属37个,其中,古特有属27个;(3)该区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6个群系,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同时针对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提出了植被恢复、加强防火设备设施建设、生态移民、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及社区共管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2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延边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生态足迹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统计年鉴和林业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延边林区1996~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小,而人均生态盈余逐年增长。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递减,同西部地区相当,而明显高于东部。人均林地生态足迹变化平稳,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林地生产足迹和林地出口足迹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0.341和0.327 hm2.人-1,降幅分别为46.32%和54.94%。延边区域和林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量和资源利用率,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27.
甘肃有尾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龚大洁  牟迈 《四川动物》2006,25(2):332-335
甘肃地理与气候条件复杂,南部地区有尾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科、3属、3种.其中,文县疣螈为甘肃特有种.但由于滥捕乱猎、栖息地丧失、破坏、污染以及异种侵入等原因,已造成有尾两栖动物的渐危和濒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举措和建议,希望能在维持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储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28.
《植物学通报》2006,23(5):477-477
《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由钱前,程式华主编。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水稻经典遗传学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进展以及发展方向,侧重实用性,反映了作者在超级稻育种和水稻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等方面获得的突破。全书共六章,各章节既前后呼应,又独立成章,是一本涵盖水稻遗传、基因克隆及品种选育等多方面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参考书。本书可供遗传育种、生物学、遗传学、农学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管理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29.
《植物学通报》2006,23(2):214-214
植物分子生物学前沿国际研讨会将于2006年5月22—24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930.
微卫星是一类短串联重复的寡核苷酸序列,广泛地分散于各类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它具有多态性高、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等特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群体遗传研究的分子标记之一。该文阐述了微卫星DNA构成及特点,多态性形成机制、位点获得途径,列举了微卫星遗传标记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