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1.
李锋  陈福友  李罡  王山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5,34(2):180-191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新发现的含丰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4.3~2.3万年间。徐家城遗址的拼合分析显示,4B、4C层剥片与石器加工行为是石制品空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可能存在遗址使用时古人类对石制品位置改变的行为;4A层石制品零散分布可能反映了此时遗址处于古人类活动的边缘地带。遗址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核剥片序列主要以转向为主,古人类对石料进行单层或多层开发;同时部分石器破碎后古人类可能对其进行再利用。平面分布显示发掘区内可能存在两个相对集中的剥片区域,并且古人类在同一区域剥片和加工石器。然因遗址石制品原料性质、发掘面积等局限性,拼合分析的优势并未在此项研究中尽现。今后此类研究应结合其他研究方法,综合多方面信息解释遗址形成过程、石器技术及遗址空间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72.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domestica)6种家畜的骨骼。这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在先秦时期六畜兼备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的马、牛,是三峡地区同类家畜中时代最早的发现资料。三峡地区早期历史时期,人类肉食资源以野生动物为主,家畜动物骨骼发现材料较少。蓝家寨遗址出现种类较多的家畜动物种类,为全面分析和认识三峡地区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古居民行为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家畜马和黄牛,与该时期各种区域文化在三峡地区的碰撞、交流、融合有关。  相似文献   
73.
彭菲 《人类学学报》2011,30(3):343-344
考古标本的编号工作是考古发掘和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考古学家通常采用手工编写的标签对标本进行编号。因此,在一些材料丰富、标本众多的遗址,这项工作耗费了研究人员大量时间与精力,而且经常会出现错误。在后期保管中,人工手写标签的耐用性低和不规范等缺点也为博物馆的标本管理工作带了难度。特别是一些旧石器时代遗  相似文献   
74.
李浩 《人类学学报》2011,30(3):274-274
2011年4月30日至5月5日,"第二届世界早、中更新世两面器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落成的韩国全谷里史前博物馆顺利举行。这是国际旧石器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来自十余个国家的近五十名代表齐聚一堂,交流与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行七人参加了本届会议。  相似文献   
75.
百峰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境内,地处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地理坐标为23°45.399'N, 106°43.636'E, 是右江民族博物馆在2009年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共采集石制品27件。类型有石核、石片、手镐、砍砸器和刮削器, 其中手镐数量最多;原料来源于遗址附近第4级阶地的砾石层, 类别有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粉砂岩和角砾岩5种, 以石英岩为主; 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剥片和修理方法主要为锤击法;石核剥片技术表现出剥片者对剥片过程的控制意识。根据地貌和地层推测该遗址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76.
石史 《人类学学报》2009,28(2):171-171
2008年5—9月,应日本东北大学总校长井上明久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赴日本东北大学综合学术博物馆和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考古研究室做客座教授。与博物馆的柳田俊雄和考古研究室的阿香子岛教授进行日本旧石器前期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对比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日本大分县早水台旧石器遗址的石制品;该遗址与中国北方的许家窑遗址在技术和类型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7.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2009,28(2):215-216
由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史前学系的Manuel Dominguez-Rodrigo、Rebeca Barba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系的Charles P.Egeland三位学者撰写的<解读奥尔杜威——Bed I遗址的埋藏学研究>(Deconstructing Olduvai:A Taphonomic Study of The Bed I Sites)一书于2007年由Springer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8.
冯小波 《人类学学报》2008,27(2):142-142
2008年2月1日,中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合作的又一新成果--<郧县人遗址>(Le site de l'Homme de Yurtxian)一书在法国巴黎人类古生物研究所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相似文献   
79.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1098件,主要来自下文化层。除石锤、石砧和人工石块外,其他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部为黑色燧石。石制品普遍较小,主要为小型和微型。石核数量很少,但石片占石制品总数的一半还多。碎屑在探方中的几个区域密集分布。石器加工精致,刃缘大部分都比较平齐且其上的修疤排列均匀、整齐,尤其表现在端刮器上。原料、类型与技术特点表明,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组合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文化系列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遗址等有较多的相似性,推测东方广场石制品组合是由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石器工业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80.
本文对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文化层形成、遗物与动物骨骼埋藏、风化、破坏等现象进行观察,认为灵峰洞旧石器早期文化遗物和化石,由于暴露于洞内表面时间较长而经受强烈风化、侵蚀与钙质胶结;船帆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因洞口坍塌和外部水流侵漫进洞而被废弃,在潮湿环境下,遗物和化石遭受腐蚀、铁锰质浸染严重。3个文化层的遗物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均属原地埋藏类型;而船帆洞内3号支洞化石的集聚是高层洞穴作为排泄通道时由流水携带堆积而成的异地埋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