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载脂蛋白E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载脂蛋白E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三种亚型(apoE2,apoE3和apoE4)只有二个部位的氨基酸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生理作用。apoE4与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性相关,而且对各种脑外伤功能的恢复具有负面影响。apoE2则对老年痴呆具有防护作用,并与高脂蛋白血症有关。apoE3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起关键作用。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血浆中的apoE多态性与人体的冠心病、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脑中的apoE是一种多功能分子,在淀粉样蛋白沉积与清除、稳定微管蛋白结构、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多态性与老年痴呆相关。因此,从分子水平研究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对探索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孕期营养的关系,为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发病孕周34周)60例为A组,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发病孕周≥34周)58例为B组,以及同时期门诊产检孕周34周的正常孕妇40例为C组,产检孕周≥34周的正常孕妇40例为D组,检测和比较各组孕妇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压积水平。结果:A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B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压积与D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可能与孕期低蛋白血症、贫血相关,加强孕妇孕期的营养可能有助于预防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53.
王孝养  兰海 《蛇志》1991,3(4):40-42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即血液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脆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1981年 Dintenfass 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Blood High ViscositySyndrome,BHVS)也称之为高粘滞血症(Hyperviscosacmia).BHVS 可致微循环血流不畅,根据林氏等研究发现,微循环血流不畅是疾病特别是心脑血栓性疾病的起因,是引起机体癌症的早期原因.因此,欲减少或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就应有效的预防微循环血流不畅.一旦出现微循环血流不畅应及时治疗,以保证组织细胞不缺血,不缺氧,不缺营养物质,使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蕨菜乙醇提取物降尿酸作用机理及其肾保护作用,将蕨菜乙醇提取物灌胃模型小鼠1周,于给药第3 d,氧嗪酸钾灌胃复制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血及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探讨其治疗高尿酸血症作用机理;蕨菜乙醇提取物灌胃模型小鼠1周,检测血Cr与BNU、肾组织NO与ET水平、肾组织形态学,考察其肾保护作用。结果发现蕨菜乙醇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对小鼠血及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血Cr、血BNU、肾组织ET水平,升高肾组织NO水平,肾组织形态学正常。结果表明蕨菜乙醇提取物具有降尿酸及肾保护作用,其降尿酸作用机制不在影响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确切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5.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9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罕见的,不可治愈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MYD88 L265P突变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中检出率很高(90%),可以用于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因此,开发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这个突变进行检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通过将ARMS技术与Clamping PCR技术相结合,建立的新型MYD88 L265P突变富集检测体系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优化后,该检测体系检出限为102拷贝,灵敏度为0.1%,对19份临床样品的双盲试验中,检测结果准确率达到100%。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灵敏、准确的优势,适用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早期诊断,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对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肾病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高血压肾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则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肾康注射液方案,持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损伤标志物[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胱抑素C(Cys-C)]、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部分肾功能指标(SCr、BUN)、肾损伤标志物(血清β2-MG、血清Cys-C)、部分心功能指标(LVIDd、LVIDs)、炎性因子(CRP、TNF-α、IL-6)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Hcy、内皮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LVEF及Ccr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用于高血压肾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对延缓其肾损伤进程、改善患者心、肾功能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风险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7.
王丹艺 《蛇志》2016,(3):296-297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探讨老年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收治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的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尿酸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27例,发生率54.00%;对照组未检出高尿酸血症。两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TC、TG、LDL-C、HDL-C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病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也是导致高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8.
观察了脓毒血症大鼠心肌II型PLA2 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其m RNA 的变化。结果发现, 脓毒血症早期与晚期心肌II型PLA2 活性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5 .0 % (P < 0 .05)及增高47.6 % (P < 0 .01),II型PLA2 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27.0% 及增高48 .0 %( 均P < 0 .01); 心肌II型PLA2 m RNA合成率与含量呈现类似的双相变化, 在脓毒血症早、晚期mRNA 合成率分别降低45.0% 和升高70.0 % (均P < 0 .01),mRNA含量分别降低34.1 % 和增加157 .0% (均P< 0 .01) 。脓毒血症早、晚期心脏II型PLA2 m RNA半衰期无显著变化(P > 0.05) 。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心肌II型PLA2 活性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 这一变化受其mRNA 转录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59.
脓毒血症大鼠心肌Ⅱ型磷脂酶A2活性变化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脓毒血症大鼠心肌II型PLA2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其mRNA的变化,结果发现,脓毒血症早期为晚期心肌II型PLA2活性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5.0%(P〈0.05)及增高47.6%(P〈0.01),II型PLA2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7.0%及增高48.0%(均P〈0.01),心肌II型PLA2mRNA合成率与含量呈现类似的双相变化,在脓毒血症早,晚期mRNA合成率分别降低45.0%和升高70.0  相似文献   
60.
营养治疗为痛风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大量的临床治疗中被证实有效。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运动方式来控制痛风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痛风的危险因素及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