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乙肝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共进行31次PSE。结果:28例手术中27例获得成功,栓塞范围为30%-60%,25位患者术后1周以内、1-2周及2周以上WBC和PLT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1),临床有效率为92.6%。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不大。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可替代脾切除术。对肝功能的改善,近期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2.
11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领域,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最快,它主要通过反搏球囊的充放气,增加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降低收缩压,减少左心室后负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临床应用,明显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高危复杂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得到有效的介入性诊治,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4.
目的:研究PCI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植入支架(不包括急诊PCI、风湿性心脏病、心梗病史)的患者100例,将其分为无返流、轻度返流及中重度返流三组,对行PCI患者的术前与术后三月复查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三组之间LVEF差异明显(62.57±2.76%vs 60.47±6.75%vs 48.54±9.96,p0.001);但各组之间的病变血管分布及支架植入个数比较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二尖瓣返流改善值为(-0.43±0.51 mL vs 0.58±1.65 mL vs 4.27±5.12 mL,p0.001);LVEF变化值分别为(-0.13±3.05%vs 1.52±4.13%vs 6.23±6.87%,p0.001)。中重度返流患者PCI血运重建后返流量相对于轻度返流和无返流的患者明显减少(4.27±5.12 mL vs 0.58±1.65 mL,p0.001;4.27±5.12 mL vs-0.43±0.51 mL,p0.001),轻度返流组术后二尖瓣返流及LVEF较无返流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LVEF和二尖瓣返流程度密切相关,而PCI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疗效较好,但并未发现冠脉病变分布上及支架植入个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9例。A组患者术前顿服阿托伐他汀40 mg,术后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24 h;B组患者术前顿服阿托伐他汀20mg,术后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24 h。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p-PLA2、IL-6、TNF-α、ALT及AST等因子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p-PLA2、IL-6、TNF-α、ALT及AST等因子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患者的Lp-PLA2、IL-6及TNF-α因子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ALT、AST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稳定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a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入院接受治疗的5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后、出院前1 d及随访时血浆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opingⅠ,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肌酐(Creatine,CREA)、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 BNP)、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美国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存质量表(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KCCQ)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出院前1 d,两组患者的血清c Tn I、hs-CRP、NT-pro BNP、CK-MB、FIB、TNF-α、CREA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出院1周时,观察组的血清c Tn I、hs-CRP、NT-pro BNP、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2周、1个月时,观察组的血清c Tn I、hs-CRP、NT-pro BNP、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各个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清FIB、TNF-α、CREA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出院前1 d LVEF、LVEDD、LV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6个月时,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各个时点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KCCQ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的KCCQ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和依那普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相当,但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患者近期预后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肝癌介入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01月-2014年06月于中心导管室行肝癌介入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见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行为。采用焦虑自测评量表(SAS)、抑郁自量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于入院时、术前1天及术后1天和1周时进行焦虑状和抑郁态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4、-0.08,P0.05),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明显差异(t=16.63、15.87、9.64、11.31,P0.05);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1周SAS和SDS评分明显下降(F=10.37、42.07、4.76、29.68,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认知干预后SAS和SDS评分相比均有明显降低(t=1.97、4.58、5.29、1.83、3.85、5.20,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认知干预行为对肝癌介入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具有明显的缓解和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118.
冠心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关注的健康问题,为当今人类一大灾难性疾病。既往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占冠心病总患者约20%,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更加广泛,病变呈弥漫性,而且更多累及左主干,常常伴有血管直径小,血管成角、钙化、扭曲等特点,而且多发生于高龄、糖尿病患者中,以上特点又决定了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难题。因此,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已成为目前的关注重点与热点,本文概述了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以及各方法的疗效与优劣之势,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表明PCI治疗仍占有主导位置,虽然目前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介入治疗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很大程度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但药物洗脱支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远期疗效仍在评估中。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需经PCI患者2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PCI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与计帧值(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frame count,CTFC)、ST段回落情况、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isoenzyme-MB,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PCI术后,两组冠脉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CFT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回落50%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及CK-MB峰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均显著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在急性心梗PCI后患者的应用中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改善心肌微循环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微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同时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β-阻滞剂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叶酸、B组维生素进行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连续治疗半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cy、L-6、CRP、PCT、ICAM-1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L-6、CRP、PCT、ICAM-1和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联合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冠心病患者可有效其血清Hcy水平,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有效发挥保护心肌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