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21.
人参多肽基因的酶法体外随机——定位诱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酶法体外随机——定位诱变人参多肽基因的原理和方法。该法把传统的随机诱变和现代的定位诱变融合起来,可灵活控制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和定位性。我们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了三个突变株的结果证实了该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人参种胚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琪  佟羲然 《植物学通报》1991,8(A00):48-50
  相似文献   
23.
影响人参种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曦然  张琪 《植物学通报》1991,8(A00):43-47
  相似文献   
24.
应用11371复合剂防治人参锈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锈腐病是栽培参的主要病害,发病率一般在60—80%,对栽培参的损失很大。由于该病是土传病害,而且致病菌复杂,多年来尚无较好的防治方法。本文介绍了使用抗生素11371为主的复合药剂防治人参锈腐病的情况;几年来田间防效稳定在45%以上,最高防效可达70%,并且用药当年可增产15%左右。  相似文献   
25.
人参生理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绍荃  何小双 《植物研究》1992,12(4):417-432
人参是我国极其珍贵的药用植物之一。本文从生理生态的角度对其在生长季的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光合生理进程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定位定量研究。根据不同观测点的试验数据,得出了有利于人参生长的最适环境范围,为人参的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内生Bacillus svelezensis HBB5菌株发酵宿主植物盾叶薯蓣产薯蓣皂苷元的能力。方法接种内生B.svelezensis HBB5及B.subtilis ATCC 6633菌株(0.35×10~8 CFU/mL)至含盾叶薯蓣地下茎组织的液体培养基,32℃、165~185 r/min连续发酵108 h,检测发酵液细菌、pH、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淀粉酶(α-amylase)及薯蓣皂苷元溶出率等指标。结果内生B.svelezensis HBB5菌株有较强的酸、碱耐受力[pH(4.8±0.2)~(8.4±0.2)],相比B.subtilis ATCC 6633[pH(5.2±0.2)~(8.7±0.2)]差异不明显;前者达峰值生长量(60×10~(8±2) CFU/mL)明显高于后者(32×10~(8±2) CFU/mL)。发酵36~60 h时,B.svelezensis HBB5、B.subtilis ATCC 6633菌株发酵液的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浓度达峰值,分别为(37.41±3.12)、(27.83±2.14)ng/mL,(21.06±1.25)、(16.54±1.08)ng/mL,(54.33±3.12)、(36.65±2.10)ng/mL,前者均高于后者。同时,B.svelezensis HBB5菌株维持高的α-amylase酶活性及薯蓣皂苷元溶出率。结论内生B.svelezensis HBB5菌株拥有较强的耐酸碱、降解淀粉、提高薯蓣皂苷元溶出的能力,为工业生产薯蓣皂苷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皂苷类药物普遍分子量比较大,水溶性好,但不易透过细胞膜难以被人体吸收,因此口服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近年来对单体皂苷及总皂苷类药物制剂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新型的给药系统和新辅料的出现,皂苷类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以单体皂苷或总皂苷活性部位为主药的制剂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9.
【背景】香蕉炭疽病是香蕉贮运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危害严重。【目的】评价短芽胞杆菌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的抗菌活性,并进行菌株鉴定。【方法】采用抑菌圈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的拮抗活性进行测定,采用香蕉果实回接法测定这2株菌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根据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的形态观察、特异性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发酵上清液对香蕉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5.30 mm和15.35 mm。随着菌株培养时间的延长,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发酵上清液抑菌效果也逐渐增强,培养72 h时,抑菌圈直径分别增大至17.37 mm和20.96 mm。不同添加量发酵上清液对香蕉炭疽病病原菌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培养基中添加50 m L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的发酵上清液时,其抑菌率可分别达到83.90%和85.84%。接种炭疽病病原菌4 d后,防治效果分别为67.88%和54.55%,处理后香蕉果皮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对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进行形态学观察、特异性鉴定和16SrRNA基因种属鉴定的结果表明,这2株菌分别被鉴定为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和人参土壤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panacihumi)。【结论】菌株FJAT-17214和FJAT-10657对香蕉采后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采后病害防治微生物的材料。  相似文献   
30.
采用健康人新鲜粪便提取液与九节龙皂苷I(ADS I)在厌氧条件、37℃下培养72 h,通过液液萃取、旋转蒸发、复溶等方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检测法(UHPLC-ESI-MS/MS)推断ADS I的生物转化产物结构。结果发现ADS I在人肠道菌作用下主要发生脱糖基反应,初步确定其结构分别为3个次生苷(M1、M2、M3)和1个苷元(M4)。本研究首次利用离体培养人肠道菌群法对ADS I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为ADS I在人肠道内转化吸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