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Zhang GH  Wang H  Wang XD  Feng M  Li HM  Li SY 《遗传》2012,34(6):742-748
獐茅高亲和性K+转运蛋白基因(AlHAK1)是从单子叶禾本科盐生植物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Gouan)Parl)中克隆,对于细胞营养和离子渗透调节起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AlHAK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文章采用基因组步移法分离了AlHAK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长度约1.3 kb的启动子区域。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显示该序列具有典型的TATA和CAAT盒,以及一些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相关的顺式元件。为了明确AlHAK1启动子的功能,将其与GUS基因融合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上,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导入水稻中。对转基因植株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转化AlHAK1启动子水稻的根、茎、叶、花药和内外稃部位均检测到GUS活性。GUS荧光定量分析显示AlHAK1启动子调节GUS表达活性低于组成型启动子CaMV35S和Ubiquitin,但其根部和茎部的GUS活性相对较高。对转化植株进行不同胁迫处理后检测GUS活性,结果表明受到ABA、干旱、高温的诱导后其茎部和根部GUS活性有所提高,推测位于该启动子-682 bp的HSE元件和-1 268 bp的MybBS元件可能在高温、ABA和干旱诱导的表达调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2.
猪链球菌IgG结合蛋白(SPG)是一种可与多种动物IgG结合的细胞壁蛋白,广泛地存在于猪链球菌的各个血清型中,被认为是共同抗原。然而其在猪链球菌中的生物学意义并不清楚。本实验用PCR方法从猪链球菌1/2、1、2和9型菌株基因组中扩增SPG基因,构建pET28a-SPG重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菌株。IPTG诱导表达后,重组蛋白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为可高效表达。镍亲和层析及分子筛两步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及ELISA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纯化的目的蛋白均可与不同动物IgG结合,其中与人和猪IgG的结合能力相对较高,但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SPG与同种动物IgG的结合活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3.
羊蹄甲种间杂交不亲和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花粉活力测定和荧光显微技术对南非羊蹄甲与湖北羊蹄甲种间杂交不亲和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花粉活力不是限制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因子;通过荧光观察发现,南非羊蹄甲的花粉可以在湖北羊蹄甲的柱头上萌发生长,但伴有大量异常现象出现,表现为授粉后柱头的乳突细胞立即出现胼胝质反应,花粉管在柱头上盘绕,生长弯曲折叠,顶端膨大,异常变细,或先端沉积胼胝塞而中途停止生长,初步推断杂交后花粉管生长的异常行为是种间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从杂交后胚囊处的胼胝质反应看,杂交不亲和原因也有可能是雌雄配子体未能结合,或能正常受精,但受精后胚和胚乳发育不协调导致雌蕊脱落而不能得到种子.  相似文献   
54.
根据茄科、蔷薇科及玄参科植物中多个花粉特异性表达的F-box基因同源序列设计兼并引物,从苹果品种'红玉'花粉cDNA中克隆得到了3个全长基因序列Jt1、Jt2和Jt3.序列比对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N-端都有保守的F-box基序,表明其为F-box蛋白基因家族成员.RT-PCR组织特异性、单元型特异性及连锁遗传分析结果发现,3个基因均在'红玉'花粉中特异性表达,Jt1具有单元型多态性,并在'澳洲青苹'×'红玉'杂交后代中与S9-RNase基因连锁遗传,推测认为Jt1是苹果自交不亲和性S9-单元型特异性表达的花粉S-决定子候选基因,命名为MdSLFB9(GenBank登录号为FJ610153).Jt2和Jt3与花粉S-决定子F-box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但不具有单元型特异性表达,为苹果花粉SLFB-like基因,分别命名为MdSLFB-like1和MdSLFB-like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610154和FJ610155).  相似文献   
55.
通过野外交配系统试验和传粉昆虫观察, 以铃铛子( Anisodus luridus) 和赛莨菪( A. carniolicoides)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山莨菪属内自交亲和系统的进化与传粉昆虫的转变。结果表明, 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属于自交完全亲和的类群, 但两个种的自动自交能力均不强, 而且都存在传粉限制。北方黄胡蜂( Vespula rufarufa) 和石长黄胡蜂( Dolichovespula saxonica) 分别是铃铛子和赛莨菪的主要传粉昆虫, 自然状态下两种昆虫的传粉效率均比较高, 但两种昆虫访问两种植物时传递花粉的方式不同, 其中北方黄胡蜂主要促进了铃铛子的花间传粉, 而石长黄胡蜂访花引起赛莨菪同一朵花内的传粉。通过与该属的另一种植物山莨菪(A. tanguticus) 的传粉机制比较, 发现在山莨菪属的物种分化过程中, 由自交不亲和转变为自交完全亲和, 传粉昆虫也发生了转变, 证明了自交亲和系统存在于起源较晚的类群中。高山环境中频繁且不可预测的降雨可能降低了传粉昆虫的活动能力, 进而导致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存在传粉限制。  相似文献   
56.
樱桃品种S基因型及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介绍了樱桃S基因型鉴定的主要方法,全面列出上百个已知甜樱桃品种的S基因型,其中共涉及16个S基因;着重讨论了樱桃S基因座内S-RNase和SFB基因的研究概况、结构特点及位置关系,并提出该领域善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7.
<正>棒束孢Isaria是Clements Shear于1931年以粉质棒束孢Isaria farinosa(Holmsk.)Fr作为模式种建立的。Brown Smith(1957),将原分类于棒束孢中的虫生种移入了拟青霉属Paecilomyces中。  相似文献   
58.
猕猴桃种间及种内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3个种的9个猕猴桃品种为试材,通过培养法比较它们的花粉活力,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猕猴桃种间与种内杂交亲和性,并统计其亲和指数及坐果率,为猕猴桃的杂交育种以及最佳授粉树的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猕猴桃花粉活力在种间表现为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狗枣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种间和种内杂交组合的柱头识别反应快,花粉在柱头粘附多、生长快且萌发率高、亲和性较强且坐果率较高,而用狗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种间杂交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生长发育缓慢,其亲和性弱,平均坐果率仅为19.81%;30个杂交组合中亲和指数最高的是'金阳'×'金阳'雄株,亲和指数为960.33,坐果率为95.56%,最低的是'狗枣'×'金阳'雄株,亲和指数201.60,坐果率为12.22%.研究发现,猕猴桃的种间亲和性小于种内亲和性,同种内不同品种间的亲和性与坐果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59.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短命调控蛋白的有选择性降解, 其中一种重要的降解方式就是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在这个途径中, 泛素(ubiquitin)和26S蛋白酶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被降解的蛋白会通过E1-E2-E3酶接合反应由Ub进行标记, 随后标记蛋白会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自交不亲和反应也正是通过此途径实现的, ARC1(arm repeat containing 1)和SCFs (skp1-cul1-F-box-proteins)作为E3s分别在孢子体自交不亲和和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反应中起作用。本文综述了就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的组成及其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异核体不亲和性是普遍存在于真菌中的一种生物学现象,由特定的不亲和性位点所控制。从真菌异核体不亲和性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不亲和融合细胞死亡过程和相关蛋白的关系展开论述。对真菌异核体不亲和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物中非己识别系统的演化规律,并为解决原生质体融合子的不稳定性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