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比。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年我院接收的70例60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进行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半年到一年半的Harris评分较术前评分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疾病特点等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联合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拟行单侧TKA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术前48 h开始服用塞来昔布(西乐葆)200 mg/次,每天2次。实验组患者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术后给予持续静脉镇痛(continuous intravenousanalgesia,CIA)。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仅给予术后CIA。记录术后CIA用量、各时间点静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est visual analogue score,RVAS)、被动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ssive visual analogue score,P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1)实验组术后24、48 h内PCA的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术后4、8、12、24、48 h的RVAS和24、48 h的P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两组间RVAS和PVA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术后第1、2、3 d的RO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l、2 w两组ROM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主动屈膝到90?所需的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中恶心、呕吐和追加药物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联合使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以有效的缓解TKA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了单一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该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TKA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二尖瓣返流(M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中心实施外科手术治疗6例PDA合并MR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实施PDA缝扎术和二尖瓣置换术,1例实施PDA缝扎术和二尖瓣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和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6例术后PDA均无残余分流.心脏彩超检查显示,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LVEDD显著缩小(P<0.01),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进一步缩小(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以及术后1年和术后3月比较LVEDD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术后比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在术后随访中未出现栓塞和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外科手术治疗PDA合并MR疗效满意.术前单纯重度MR患者易漏诊PDA,应尽可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4.
针对超声心动图噪音大,灰阶少等弱点,采用多阈值的门限法对图象进行正确分割,在通过跟踪特征点进行匹配的基础上,采用匹配后插值的方法,提高了匹配的精度。并利用前一帧的速度解决了粘连在一起的二尖瓣轮廓线的分割问题。实验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780例,搜集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以及随访观察其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与性别、年龄、固定类型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0例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有52例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总发生率为6.7%;其中A型31例,B型18例(B1型6例,B2型7例,B3型5例),C型3例。女性的发生率(8.5%)高于男性(4.7%),老年患者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最高(10.1%),生物型假体固定者的发生率(8.7%)高于骨水泥型假体固定者(3.8%),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最高(11.4%),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女性、高龄、使用生物型假体固定,OR值分别为5.301、3.675和2.336。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危险因素为女性、高龄、使用生物型假体固定,临床医生应在术前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大剂量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纤溶活性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0例患者,按照给药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组、大剂量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给予生理盐水,常规组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大剂量组给予15 mg/kg氨甲环酸。比较三组术后总失血量、隐形失血量、术前与术后3天三组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溶活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以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术后2周血栓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组与常规组的总失血量与隐形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剂量组总失血量与隐形失血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大剂量组和常规组FDP与D-二聚体、CRP、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常规组相比,大剂量组水平较低(P0.05);术后2周,三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氨甲环酸可进一步减少术后隐形失血量,且不会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止血效果越强,同时具有更为显著的抗纤溶作用与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凝血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解放军425医院骨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在术后6-12h内两组患者均口服利伐沙班。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 d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及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较术前及术后1 d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以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其中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观察组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低于对照组的18.37%(9/49)(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髋关节各项评分相比术前均有升高,术后3个月的各项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当中,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减少住院时间,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且可改善髋关节各项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住院部收治并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8例,按镇痛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股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股神经阻滞联合帕瑞昔布。比较两组静息及活动状态下术后VAS评分、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静息及活动状态下,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CD4~+较麻醉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术后72 h,两组CD4~+、CD8~+及CD4~+/CD8~+较麻醉前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组术后72 h CD4~+比对照组高(P0.05),而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好,利于保护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0.
罗梅金 《蛇志》2017,(2):165-16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以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以丙泊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T0~T3各时点MAP和HR的变化情况以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语言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和语言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苏醒时间快,且手术过程血压、心率相对平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