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背景】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白粉病是气传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环保和有效的方法。【目的】明确禾布氏白粉菌BGP(TG)在3个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和乳突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中起的重要角色。【方法】利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结合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不同抗性的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侵染过程观察,统计分生孢子形成次生芽管的速度、吸器和乳突的形成情况,分析白粉菌对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侵染过程的差异。【结果】‘探险家’草地早熟禾病症较其他2个品种更为严重,禾布氏白粉菌BGP(TG)侵染不同抗性品种的侵染过程基本一致,但‘探险家’叶片上初生吸器形成早于其他2个品种;接菌1-2 d后,在‘太行’叶表面分生孢子形成5级芽管的速度显著低于‘探险家’和‘黑杰克’;接种1d后,‘太行’草地早熟禾有效乳突形成率显著高于‘黑杰克’(P<0.05),‘黑杰克’有效乳突形成率显著高于‘探险家’(P<0.05)。【结论】明确了白粉菌在草地早熟禾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和乳突在草地早熟禾抵御白粉菌侵入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为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预防和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量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骨性结构的距离,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取成人颅骨标本50例(去颅盖标本8例,整颅42例)100侧,测量乳突切迹及其与侧颅底重要孔、裂和管的距离。结果:左右侧乳突切迹后缘距茎乳孔、颈静脉孔外侧缘、颈动脉管外口后缘、破裂孔、棘孔、卵圆孔距离分别为25.16±3.73cm和25.02±3.58cm、30.92±3.50cm和30.45±3.49cm、38.22±3.57cm和38.14±3.43cm、57.23±3.71cm和57.14±3.44cm、47.94±3.83cm和48.32±3.54cm、53.70±3.98cm和53.55±3.75cm。结论:以乳突切迹后缘做为侧颅底手术的定位标志能够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较方便、准确的定位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曾昭清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20,39(10):1981-1988
报道了采集于山东、河南、四川和云南的丛赤壳科4个中国新记录种:乌列沃光赤壳、假赤壳、瘤顶乳突赤壳和悬钩子乳突赤壳。对我国材料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图示,并与上述种的原始描述以及ITS和28S rDNA序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种野生稻谷粒外稃乳突结构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对中国的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以及栽培籼、粳稻谷粒外稃的乳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籼稻的乳突属锐型双峰乳突,疣粒野生稻的乳突属瘤型单峰乳突,栽培粳稻属钝型双峰乳突。谷粒外稃乳突特征是稳定的微观形态形状。  相似文献   
16.
17.
禾本科广义拂子茅属的叶表皮形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禾本科广义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 Adans. s.l.是广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亚热带高山的一个大属, 常分为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 Adans. s.s.和野青茅属Deyeuxia Beauv.。对国产5种拂子茅属和26种、1变种野青茅属植物在光镜下进行了叶表皮特征的观察。发现广义拂子茅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为典型的狐茅型, 很多结构在种间有丰富的变异式样, 如脉间长细胞形状、大小和细胞壁的厚度与弯曲程度, 短细胞形状和分布式样, 硅质体形状和分布式样, 气孔形状和分布式样, 以及刺毛形态和分布式样等。在国产种类中首次发现微乳突结构, 在很多种类中发现刺毛硅质化现象。用UPGMA对15个叶表皮性状进行分析, 结果分为两大支: 具加厚的长细胞、密集分布的短细胞和(或)刺毛以及刺毛硅质化的种类聚为一支; 具薄壁的长细胞、较稀疏的短细胞和(或)刺毛以及刺毛不发生硅质化的种类聚为另一支。这种分异与广义拂子茅属的属下系统相关性不大, 但与种的海拔分布有关。前一支的种类大多生长于高海拔(2600 m以上)地区, 而后一支的种类则大多生长在低海拔(2600 m以下)地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和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2耳)外耳道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耳病变局限于外耳道无明显骨质破坏,经耳内窥镜下行胆脂瘤清除病术;10耳病变局限于外耳道,但有较广泛的骨质破坏或有外耳道口狭窄者,经耳内切口显微镜下清除病变并加行外耳道成形术;10耳病变侵及鼓室或乳突,在显微镜下经耳后切口行乳突根治术。有条件者行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结果:本组病例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为胆脂瘤。术后外耳道口保持宽大,外耳道皮肤恢复正常,不产生上皮堆积。随访1年以上胆脂瘤无复发。结论:耳内镜与显微镜配合应用可彻底清除胆脂瘤,防止胆脂瘤残留和复发,并能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乳突细胞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宁油10号中发现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研究FS-M1的雌性不育机理,利用荧光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授粉行为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花粉粒能在FS-M1乳突细胞上附着和萌发形成花粉管,但花粉管无法穿越柱头乳突细胞;开花后的FS-M1乳突细胞迅速衰退而呈干瘪萎蔫状,在衰退过程中,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液泡化明显,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等一些细胞器结构被逐渐破坏.因此,推测FS-M1的雌性不育性是由于柱头乳突细胞发育异常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寇瑾  白学良  冯超  任冬梅  张乐  福英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1):2224-2231
选择中国丛藓科中具有代表性的4亚科、11属、13种,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叶细胞的疣和乳突进行形态、大小、数量、疏密及形成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为探讨并确定丛藓科中部分物种的系统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国丛藓科13个种植物的叶细胞疣和乳突在形态上主要分为圆疣、分叉疣和乳头状突起共3个类型,不同物种的疣和乳突在形态特征和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不同资料相应物种疣和乳突描述的比较,纠正了一些物种疣和乳突的描述错误,并提出疣和乳突的区分方法:观察叶片横切,疣是细胞壁的局部加厚或凸起,数量变化较大,而乳突是细胞壁和腔整体的膨起,每细胞仅具一个乳突。研究认为,疣和乳突是丛藓科物种叶细胞表面的稳定结构,具有重要的辅助分类功能,可利用其差异对丛藓科属间和种间的物种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