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601.
以针叶林代表性地被植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高山林线交错带(暗针叶林-林线-高山草甸)的锦丝藓植物残体、高山冷蕨凋落叶及混合凋落物经过一个雪被期分解后的质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雪被期林线交错带上两种地被物的质量损失率在高山草甸最大,锦丝藓表现更为显著,两种凋落物混合促进了分解过程且在林线上表现尤为显著.在交错带凋落物中共获取土壤动物968头,隶属于5纲10目35科,优势类群以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主.在林线上凋落物中获得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高山草甸和暗针叶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类群与雪被期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特有物种如等翅目和地蜈蚣目仅在暗针叶林出现,半翅目和啮目仅在高山草甸出现.地被物种类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大于林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和雪被厚度能够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0.8%,而土壤动物因子能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8.3%,它们共同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4.1%.雪被是影响高山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的最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02.
中国鳞毛蕨属泡鳞亚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树刚   《广西植物》1999,19(2):105-118
鳞毛蕨属DryopterisAdans.泡鳞亚属SubgenusErythrovariae(H.Ito)Fraser-JenkinsinBul.Br.Mus.Nat.Hist.Bot.14(3):195.1986.Type:Dryopterisery...  相似文献   
603.
薄唇蕨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薄唇蕨属是水龙骨科星蕨类植物中的一个小属,其范围时大时小,没有稳定的概念。我们在编 写《中国植物志》的过程中,分析了该属植物和星蕨类其它属植物的形态和地理分布,扫描了全部种类的孢子,认为薄唇蕨属不同于线蕨属,它包括了过去分出的似薄唇蕨属和树舌蕨等属。  相似文献   
604.
研究的拟丁氏蕨(Paratingia)和拟丁氏蕨穗(Paratingiostachya)标本采自中国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山西组,包括大同拟丁氏蕨(P--aratingia dotongensis Zhang)和华夏拟丁氏蕨穗(新属,新种)(Paratingiostachya cathaysiana gen.et sp。.nov)。2块属于拟丁氏蕨穗的标本与拟丁氏蕨的标本很好地保存在一起,表明两者关  相似文献   
605.
以槲蕨块茎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槲蕨多糖.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多糖的得率为响应值,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响应面法获得槲蕨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纸片扩散法比较了不同浓度多糖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槲蕨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提取时间2.0h,提取温度为85℃,在此优化条件下多糖得率为7.57%,与响应面分析预测值7.61%基本相符.槲蕨多糖对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供试球菌无明显抑制效果,多糖最低抑菌浓度为10 mg/mL.  相似文献   
606.
报道了中国西藏自治区蕨类植物新记录2属,即粉叶蕨属(Pityrogramma)和肋毛蕨属(Ctenitis),以及新记录15种1变种——疏叶卷柏(Selaginella remotifolia)、粉叶蕨(Pityrogramma calomelanos)、云南网藤蕨(Lomagramma yunnanensis)、灰绿耳蕨(Polystichum scariosum)、高大复叶耳蕨(Arachniodes gigantea)、兆洪鳞毛蕨(Dryopteris wuzhaohongii)、亮鳞肋毛蕨(Ctenitis subglandulosa)、高山蹄盖蕨(Athyrium silvicola)、卵果双盖蕨(Diplazium ovatum)、肉刺双盖蕨(D.simile)、瘤羽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tuberculifer)、耳羽钩毛蕨(Cyclogramma auriculata)、尖嘴蕨(Lepisorus mucronatus)、黑鳞瓦韦(L.sordidus)、喙叶假瘤蕨(Selliguea rhynchophylla)和灰茎节肢蕨(Arthromeris himalayensis var.niphoboloides)。该文还对墨脱鳞盖蕨(Microlepia medogensis)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凭证标本保存在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607.
配子体及幼孢子体发育过程对蕨类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假瘤蕨属植物中较少报道.本研究比较了3种假瘤蕨属植物的配子体及幼孢子体发育过程:孢子均为单裂缝,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丝状体2~6细胞,成熟配子体心形,中肋明显加厚.配子体两性,在播种后48 ~ 55 d产生精子器,之后15 ~ 18 d产生颈卵器.播种后80 ~ 100 d,形成胚胎,后者分化出第一叶、第一根和茎端,发育为幼孢子体.配子体边缘分布有单细胞毛状体,配子体腹面分布有单列多细胞的毛状体,以中肋处最多,围绕并保护胚胎和幼孢子体.本属3个种的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在孢子体积、萌发时间、丝状体和成熟配子体特征以及性器产生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土培条件下的配子体发育不同步,即配子体分批发育,原因为配子体的营养繁殖或孢子萌发不整齐.  相似文献   
608.
报道三种云南分布新记录的蕨类植物,即耳羽短肠蕨、毛枝蕨和假黑鳞耳蕨并附有新记录种的特征照片;对新记录种及其近缘种的分类特征进行了描述,对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609.
核心薄囊蕨是蕨类植物中的进化类群,但对受精作用具有显著影响的卵发生研究仍较少,该文利用超微技术对其中蹄盖蕨科的华东安蕨卵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薄囊蕨植物卵发生的科学资料,为理解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及演化机制奠定基础。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华东安蕨的幼卵和沟细胞在颈卵器中紧密联接;随后,在卵细胞上方出现了分离腔和临时细胞壁,但在卵细胞中间孔区处卵细胞和腹沟细胞始终联接在一起;分离腔中的无定形物质沉积在卵细胞的质膜外形成了1层加厚的卵膜,而在孔区处没有形成卵膜,该位置最后形成了受精孔。在进一步的卵发生过程中,卵细胞核变得高度不规则,形成了大量的核外突和核褶皱。  相似文献   
610.
对金爪粉背蕨Aleuritioteris veitchii(Christ)Ching、硫磺粉背蕨A.duclouxii var.sulphurea Ching和A.cremea处理为它的异名。该种的特征是根状茎上的鳞片为同色,狭披针形,叶片分裂较细且被硫磺色粉状物。硫磺粉背蕨A.duclouxii var.suplhurea根状茎上的鳞片明显二争,与上者不同,本文重新恢复了该变种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