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探究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2例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1例,予美托洛尔片25 mg,起始量12.5 mg/日口服,日2次,如无首剂反应将剂量加至25 mg/日,日2次,瑞舒伐他汀片10 mg口服,日1次;实验组21例予稳心颗粒9g温开水冲服,日3次,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日1次。治疗28天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MB、肝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95.2%)显著高于对照组(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胱抑素C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VEF及胱抑素C水平较高(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可有效降低血脂,缓解患者胸闷、心悸等症状,对肝脏及肾脏功能损伤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转录因子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族1(PI3K/AKT/FoxO1)通路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及氧化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球足细胞HGPC,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阿托伐他汀组、PI3K/AKT/FoxO1信号通路抑制剂组、阿托伐他汀+抑制剂组及阿托伐他汀+PI3K/AKT/FoxO1信号通路激活剂组。分别测定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氧化因子(SOD、MDA)水平及PI3K/AKT/Fox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0μmol/L阿托伐他汀为干预细胞活力的最佳浓度。高糖组细胞增殖率、SOD水平降低,凋亡率、迁移率、TNF-α、IL-6、MDA水平、p-PI3K/PI3K、p-AKT/AKT和p-FoxO1/FoxO1比值升高;阿托伐他汀组和抑制剂组细胞增殖率、SOD水平升高,凋亡率、迁移率、TNF-α、IL-6、MDA水平、p-PI3K/PI3K、p-AKT/A...  相似文献   
93.
摘要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炎性反应和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NEC新生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生理盐水)、乌司他丁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注射液)、血必净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注射液及血必净注射液),每组例数各为30例。对比四组新生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白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cTnI)、B型钠尿肽(BNP)水平,记录四组死亡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前组间H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较对照组在术毕和术后1 d下降,联合组较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术毕和术后1 d下降明显(P<0.05)。术前组间MAP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较对照组在术毕和术后1 d升高,联合组较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术毕和术后1 d升高明显(P<0.05)。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联合组术毕、术后1 d CRP、IL-17、TNF-α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且联合组低于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同时间点(P<0.05)。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联合组术毕、术后1 d cTnI、BNP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同时间点(P<0.05)。联合组死亡率较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低。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NEC围术期使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有利于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减轻新生儿的炎性反应,发挥心肌保护作用,降低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橘青霉中全局性调控因子Lae A过表达对美伐他汀生物合成过程及产孢的影响。【方法】同源克隆法从橘青霉中克隆获得lae A基因,构建p Gi HTGi-lae A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转化转入橘青霉,利用hygromycin基因进行阳性克隆子的PCR筛选。使用HPLC方法比较PGA发酵液中橘青霉野生型菌株WT和Lae A过表达菌株OE::lae A的美伐他汀产量差异。血球计数法进行孢子产量比较。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WT和OE::lae A中美伐他汀合成基因簇表达量。【结果】成功构建p Gi HTGi-lae A载体,并获得Lae A过表达橘青霉菌株(OE::lae A)。OE::lae A中,lae A基因表达量较WT增加29%,mlc B表达量较WT增加72%,mlcR表达量增加153%,孢子产量由(2.38±0.24)×107/cm2减少到(1.40±0.11)×107/cm2,美伐他汀产量从(35.77±4.63)mg/L提高到(201.46±9.98)mg/L。【结论】在橘青霉中过表达Lae A可能通过提高mlcR和mlc B基因的转录来增加美伐他汀的产量,同时过表达lae A基因不利于孢子的形成。这些结果为美伐他汀生物合成的全局性调控和高产菌株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5.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观察他汀类新药(匹伐他汀)对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培养板上,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匹伐他汀(分别为0.001 μmol/L、0.01 μmol/L、0.1 μmol/L、1.0 μmol/L)培养24 h,用免疫荧光法观察EPCs 吸收FITC-UEA-I 和Dil-acLDL情况对EPCs 进行鉴定,然后分别采用MTT 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对各实验组测定,来观察匹伐他汀对EPCs 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影响。结果:匹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匹伐他汀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与粘附能力(P〈0.05)。匹伐他汀浓度在0.1 μmol/L 时对EPCs影响达到最大。随着药物浓度的继续增大,EPCs的上述功能反呈下降趋势,但1.0 μmol/L 组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匹伐他汀能增加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能力,可作为EPCs 培养的一种改良方法,为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对炎症、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予以10 mg/d,观察组予以20 mg/d,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炎症因子、凝血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达标率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的血脂达标率为33.3%,治疗后3个月的血脂达标率为4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2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所有患者血浆CRP和TF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CRP和T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TFP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对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的影响有利于预后的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脑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行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脑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LDL-C、TC、TG及CRP含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2个月时LDL-C、TC、TG及CRP含量亦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不仅可有效改善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各项指标水平,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脑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赵晓琴  陈强  覃桦 《蛇志》2010,22(3):210-213
目的研究大剂量乌司他丁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54例ALI/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n=80),对照组(n=74)。记录两组患者开始治疗、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结果;记录患者在ICU治疗的转归。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3天UTI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两组患者PaO2、PaO2/Fi O2、SaO2均有上升,UTI组PaO2/Fi O2略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者PaO2、Sa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UTI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比较(UTI组52.5%,对照组52.7%,P=0.980)无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UTI组低于对照组[UTI组(14.8±3.9)天,对照组(16.7±4.2)天,P=0.020]。根据ALI/ARDS发生的病因分为肺内源性及肺外源性进行亚组分析(A组:肺内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B组:肺内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C组:肺外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D组:肺外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发现乌司他丁对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C组)的ICU时间、ICU内死亡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不使用UTI的患者(D组)。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用于ALI/ARDS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且高血糖的发生率低,尤其是乌司他丁治疗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的预后优于肺内源性的ALI/ARDS。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组织蛋白酶B和抑制剂cystatinM在乳腺癌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的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和雌孕激素受体状况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及对照组的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54/70)、46·7%(7/15);51%(36/70)、80·0%(12/15)。乳腺癌组的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蛋白平均表达强度D值分别为0·382±0·030和0·300±0·021,与对照组(0·349±0·026和0·347±0·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组织蛋白酶B与cystatinM的表达呈负相关(r=-0·286,P<0·05)。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其组织蛋白酶B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D:0·397±0·036和0·380±0·032);而其cystatinM的表达低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0·289±0·026和0·303±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高的乳腺癌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高于临床分期低组(D:0·390±0·029、0·375±0·025和0·357±0·026);其cystatinM的表达则低于临床分期低组(D:0·279±0·025、0·293±0·024和0·313±0·0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蛋白酶B与cystatinM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雌、孕激素受体状况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中存在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的表达失衡与肿瘤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细胞间粘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高敏C反应蛋白(Hi-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常规对照组,常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他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每日加服一次瑞舒伐他汀10 mg,疗程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CAM-1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4周后,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hs-CRP、ICAM-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且较常规组治疗后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ACS患者,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显著降低ICAM-1和hs-CRP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