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ST)联合孟鲁斯特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ASBA)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ASB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3)以及对照组(n=43),对照组予以ST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肺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咳嗽评分、St·George's呼吸疾病问卷(SGRQ)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第1秒的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γ-干扰素(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咳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0.93%,与对照组的16.28%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BA给予ST联合孟鲁司特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机体炎症反映的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其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考察抵抗素样分子-α(resistin-like molecule-α,RELMα)在哮喘小鼠模型和小鼠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对气道重塑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小鼠哮喘模型,并评估了小鼠肺组织中RELMα、collagen I和fibronectin-1的表达。为了研究RELMα对PTE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shRNA-RELMα、pcDNA3.0-RELMα和pcDNA3.0-PTEN转染小鼠肺上皮细胞系TC-1来上调或下调RELMα及PTEN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TC-1细胞中RELMα、collagenⅠ、fibronectin-1、PTEN、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研究发现,与对照小鼠相比,OVA致敏的哮喘小鼠的肺组织中RELMα、collagen I和fibronectin-1的表达显著升高。上调RELMα可显著升高collagenⅠ、fibronectin-1、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并抑制PTEN信号通路的活化。上调PTEN则可抑制collagenⅠ、fibronectin-1、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本研究表明,RELMα在哮喘发病过程中高表达,上调RELMα可抑制PTEN信号通路来促进气道重塑并增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诱导痰菌群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年龄为6~12周岁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定期复诊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儿51例(哮喘组),留取诱导痰,匹配同年龄段97例健康无过敏儿童的口咽拭子作为对照。诱导痰及口咽拭子提取总DNA并扩增,对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NMDS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哮喘组的诱导痰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53 vs 1.87±0.50,P<0.05)。门水平分析显示,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菌群均主要为厚壁菌门(38.34%vs 44.74%,P<0.05)、变形杆菌门(31.14%vs 19.78%,P<0.05)、拟杆菌门(14.59%vs 20.52%,P<0.05)、放线菌门(10.41%vs 7.85%,P<0.05)和梭杆菌门(2.82%vs 6.67%,P<0.05),但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有明显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属水平上哮喘组韦荣球菌属(5.27%vs 8.96%)、普雷沃菌属(8.38%vs 17.35%)、罗斯菌属(1.50%vs 5.46%)、纤毛菌属(1.37%vs 4.39%)等非条件致病菌属比例明显下降(均P<0.05),而嗜血杆菌属(9.83%vs 6.17%)、卟啉单胞菌属(2.48%vs 1.41%)、莫拉菌属(5.66%vs 0.42%)、诺卡菌属(3.40%vs 0.00%)等条件致病菌属比例明显上升(均P<0.05)。结论尽管轻度支气管哮喘患儿已临床控制,但诱导痰内菌群仍存在结构紊乱。气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除了致病菌属外,非致病菌菌属的构成变化可能也是儿童哮喘的一个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呼吸系统疾病是圈养麝常见疾病之一,其中部分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但目前关于林麝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研究甚少。[目的] 对分离自患病林麝鼻黏液的一株疑似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林麝相关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将病原菌纯化培养后,通过菌落形态和生化试验初步鉴定病原菌类型,然后进行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以观察其耐药和毒力表型,最后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比对在全基因组水平进一步评估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该病原菌经ANI分类属于经典波氏杆菌亚种,结合菌落形态和生化结果综合鉴定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株命名为FMDBb1,药敏表型显示其对林可霉素、利福平及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8.55×106 CFU。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菌基因组大小为5 133 936 bp,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其拥有强代谢能力,基因组内检测到65个经典波氏杆菌毒力因子,以及1个粉霉素和1个利福平的靶向耐药基因,同时发现19个插入序列和1个噬菌体区域的存在。序列类型为ST33,克隆复合体类型为CC6,管家基因联合建树分析显示与分离于韩国短毛猫的KVNON-570株相似性最高。[结论] 研究分离了林麝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为该病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与常见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在哮喘发作期儿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发作期哮喘儿童,根据发作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比较指标的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计算WBC、CRP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评估中度或重度哮喘发作期的影响因素。结果:全血WBC在中度组(12.02 ×109 /L ± 4.61 ×109 /L)显著高于轻度组(9.56 ×109 /L ± 3.21 ×109 /L,P < 0.05),重度组(12.91×109 /L ± 3.14 ×109 /L)显著高于轻度组(9.56 ×109 /L ± 3.21 ×109 /L,P < 0.05);重度组抗凝血酶ATⅢ(109% ± 13%)高于轻度组(99% ± 13%,P < 0.05)。WBC与FIB正相关(r = 0.297, P = 0.018),CRP与TT(r = -0.330, P = 0.008)、ATⅢ(r = -0.375, P = 0.002)负相关,与FIB(r = 0.496, P = 0.001)、D-D(r = 0.326, P = 0.009)正相关。Logistic回归显示校正性别年龄的WBC影响重度组的比值比(OR)为1.602。结论:WBC和儿童哮喘发作严重程度有关,哮喘发作期儿童体内炎症状态与凝血指标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分析肺炎肺实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谱构成,旨在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指导。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纤维支气管镜室诊治的住院肺炎病例临床资料,其中肺实变的诊断基于影像学证据,依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病原学检测平台,并参考感染传染科医生解读,本研究对肺炎伴肺实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86例肺炎患儿的286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5(5.8±3.1)岁,其中195例(68.2%)存在肺炎伴肺实变。总病原体检出率为76.6%(219/286),肺实变和无肺实变肺炎患儿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77.9%(152/195)和73.6%(67/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的前5种病原体均为肺炎支原体、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5周岁及以上患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达最高77.0%(127/165),肺实变病例和无肺实变病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67.2%(131/195)和61.5%(56/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肺炎支原体、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是导致本研究目标人群患病的主要病原体;病原体检出率高低与是否肺实变无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白三烯调节剂及沙美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呼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e-10,IL-10)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沙美特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血清IL-10、hs-CRP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predicted value,FEV1 %)、呼气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的变化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eNO、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FEV1 %、PEF和A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三烯调节剂联合沙美特罗对支气管炎哮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炎性状态,同时调节患者的肺功能,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8、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水平与疾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健康级5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分为急性哮喘组(n=14)、慢性哮喘组(n=14)、哮喘缓解组(n=14)和正常对照组(n=14),建立相应模型后,检测血清IL-8、IFN-γ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哮喘组、慢性哮喘组、哮喘缓解组的哮喘症状评分、IL-8含量、细胞计数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哮喘组高于急性哮喘组、哮喘缓解组(P<0.05)。急性哮喘组、慢性哮喘组、哮喘缓解组的血清IFN-γ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哮喘组低于急性哮喘组、哮喘缓解组(P<0.05)。在哮喘大鼠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8、IFN-γ含量与疾病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哮喘大鼠多伴随有IL-8的高表达与IFN-γ的低表达,两者的表达水平与疾病分期存在相关性,可用于临床病情判断与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19.
黄优华  沈涛  徐强  石红建  王祁 《生物磁学》2013,(34):6711-6714
目的:对比分析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十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为64.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23.67%,对照组为21.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包括过氧化氢(Hzoz)在内的活性氧通过引起细胞内钙的变化而造成细胞损伤。然而,不同浓度的H202可以导致细胞内不同的钙变化,并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细胞内钙振荡是其中的一种钙信号变化形式,钙振荡可以调控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该研究探讨可以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内钙振苏发生的H2o2浓度。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采取钙离子荧光探针Fura_2标记细胞。并使用离子成像系统,观测不同浓度的H:0:(0~1000μmol/L)作用下细胞内钙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低于50μmol/L的H202仅仅引起“钙火花”;50~500μmol/L的H202导致细胞内钙振荡的发生;而1000μmol/L的H202引起细胞内持续的高钙;同时也证实150μmol/L的H202诱发明显的钙振荡,而钙振荡随后引起了NF—KB活性的升高。该研究提示,适当浓度的H:0:可以诱发支气管上皮细胞内钙振荡的发生,推测可能是活性氧导致慢性气道炎症损伤的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