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思力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白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48例COPD缓解期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成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治疗采取舒利迭,观察组联合给予思力华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相关指标以及痰中性粒细胞及IL-8、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4.59%、83.78%,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PaO_2水平、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及增加,PaCO_2水平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FEV1、FEV1/FVC、FEV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思力华治疗缓解期COPD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2.
天童常绿阔叶林中常绿与落叶物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度分布是对群落内不同物种多度情况的数量描述, 作为理解群落性质的基石, 其形成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常绿与落叶物种是两类有着不同物候性状与生长策略的物种集合, 它们普遍共存于常绿阔叶林中。在天童20 ha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内, 虽然常绿物种在物种多度和胸高断面积等指标上占有绝对优势, 但其在物种丰富度上却不及落叶物种。分析两者在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多度分布特征, 能够为理解常绿阔叶林内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此, 我们基于天童样地的植被调查数据, 一方面利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对两类生活型植物的物种多度分布进行描述, 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K-S检验)判断其差异性; 另一方面, 采用纯统计模型、生态位模型和中性理论模型对二者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进行拟合, 并基于K-S检验的结果以及AIC值进行最优模型的筛选。结果显示: (1)常绿与落叶物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间并无显著差异。(2)在选用的3类模型中, 中性理论模型对于两类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的拟合效果都最好, 而生态位模型的拟合效果则一般。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尽管常绿与落叶物种在物种数量和多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但它们却有着近似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以及相近的多样性维持机制。然而, 鉴于模型拟合的结果只能作为理解群落多样性构建机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故而只能初步判定中性过程对于常绿与落叶物种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影响更大, 却不能排除或衡量诸如生态位分化等其他过程在两类生活型多样性格局形成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3.
1398食品级蛋白酶是一种由枯草芽胞杆菌1398发酵产生的用于食品加工处理的中性蛋白酶。目前国内生产工艺制取的固体酶制剂存在菌体未分离、产品颜色深、酸臭味大等缺点。本文以开发无色无臭的液体蛋白酶制剂为目的,对蛋白酶的发酵后提取、纯化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考察了离子交换树脂层析和工业级大孔树脂对发酵液中1398中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效果,对纯化后的蛋白酶进行了Maldi-Tof质谱分析,并对编码该蛋白酶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生产该蛋白酶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4.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105.
叶下珠有效部位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Born方法和改良的Hamburger方法分别测定叶下珠 (Phyllanthusurinaria)含corilagin的有效部位 (代号PUW )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反应的影响 ;应用Myers方法评价PUW灌胃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 (AA)引起猝死的保护作用 ;运用改良的Charl ton方法及陈长勋等方法分别观察PUW灌胃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采用Tomihisa方法 ,观察PUW对大鼠尾尖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 ,PUW在体内外对ADP、AA或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PUW呈浓度依赖性明显阻抑AA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粘附反应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为 39 7mg/kg。PUW (10、2 0和 4 0mg/kg)灌胃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减少AA致小鼠死亡的数量 ,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减轻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干、湿重。 2 0mg/kg的PUW对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 ,4 0mg/kg的PUW虽延长出血时间 ,但与阿司匹林 (2 0mg/kg)比较 ,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本实验结果提示 ,PUW灌胃在多种体内血栓模型中均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阻抑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的粘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抗菌蛋白和抗菌肽在非特划性免疫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多药性抗药菌和细菌毒素引起的难治性感染症的有希望的方法,本文就hCAP18抗菌蛋白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G-CSF受体胞内区与AK017149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揭示G-CSF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可能机制,采用高敏感性的酵母双杂交体系,筛选小鼠胎肝文库,在筛选过程中获得了1个功能未知的基因片段-AK017149,并在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体内验证了该基因片段的表达蛋白与G-CSF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研究提示,G-CSF受体作为胞内信号转导的起始点,可以与众多蛋白因子相结合,对其中未知蛋白的研究,可以为揭示G-CSF受体信号转导通路起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的院内感染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主要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抗生素治疗。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合理使用G—CSF及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破裂斑块的稳定与修复作用。方法用液氮冻伤术创建兔AS破裂斑块模型,动员组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 d。动员第5天抽血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BrdU标记后经静脉注入动物体内;分别于动员后3d和4周末抽血,ELISA法检测兔血清MMP-9、hsC-RP及PAI-1水平;动员后4周处死兔,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斑块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rdU在斑块区表达情况。结果动员5 d后,动员组兔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动员后4周,动员组新生内皮细胞及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在斑块区发现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动员组血清MMP-9、hsC-RP及PAI-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应用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胶原纤维再生,降低炎症因子及凝血纤溶因子而稳定与修复AS破裂斑块。  相似文献   
110.
尽管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具有重大的治疗价值,然而在实际应用却受到体内半衰期过短因而需要频繁重复注射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两种不同分子量(5 kD和 20 kD)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PAL)对rhG-CSF的N端氨基进行了定点PEG化修饰.通过正交实验的统计学方法得到了最适修饰条件.研究发现,PEG化后的rhG-CSF具有了更高的体外稳定性,其体内活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体内作用时间得到很大延长.因此,对于rhG-CSF的N端氨基定点PEG化修饰,可以显著提高rhG-CSF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