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吴冠儒  李峰 《生物磁学》2011,(17):3373-3376
失眠症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可引起精神无法集中、思考能力减退、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等,还与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关。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工作及精神压力日益加重,很多失眠患者情志不畅的表现尤为突出。经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五脏气机失调在失眠症的辨证论治中占有主导作用,因此对失眠及失眠症的研究与治疗就成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2.
就下列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就《菌物学报》的简史进行了回顾。对《真菌学报》及《Mycosystema》的创刊及其背景进行了简短叙述。当《Mycosystema》已被《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八版作为世界25种菌物科学定期刊物之一列入国际刊物名录后,学会和开放实验室决定将《真菌学报》并入《Mycosystema》;就中文刊名启用《菌物学报》的背景进行了回顾。其次,就菌物多样性及其分类学与演化系统生物学、《菌物学报》所扮演的三大存取系统之一——菌物信息存取系统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再次,对《菌物学报》的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性贡献予以肯定;对其今后的作用抱有期望。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补肾法与舒肝法对大鼠吗啡精神依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精神依赖模型(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采用Obersiver 5.0行为学软件分析大鼠的CPP效应,并利用Real time PCR方法测定伏核和前额叶皮质内NR2B亚基的mRN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白侧累积停留时间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同时伏核与前额叶皮质中NR2B的mRNA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和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和舒肝组大鼠在白侧的累积停留时间显著下调(P<0.05),疏肝组NR2B的mRNA也显著下降(P<0.05),而补肾组变化不显著。结论:①补肾法与舒肝法对吗啡引起的精神依赖均有调节作用。②舒肝法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通过影响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NR2B亚基的mRNA表达进一步调节精神依赖的相关神经通路。③补肾法的作用机制与NR2B亚基的mRNA表达关系不密切,其调节的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84.
失眠症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可引起精神无法集中、思考能力减退、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等,还与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关。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工作及精神压力日益加重,很多失眠患者情志不畅的表现尤为突出。经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五脏气机失调在失眠症的辨证论治中占有主导作用,因此对失眠及失眠症的研究与治疗就成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5.
青宁生 《微生物学报》2011,51(12):1681-1682
黄元桐,又名黄允桐,英文名Huang Yuan-tung,1924年5月16日生于浙江省义乌县东门石鼓巷4号,2010年2月28日卒于山西太原.黄元桐出生在一个衰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因失业而只得回家务农.他在6岁人黄氏宗祠的江夏初级小学,后转入武陵高小,1936年毕业后失学,曾在家乡担任小学教员.1940年到贵州省卫生实验所任医学检验助理员和检验员,1943年人重庆中央医院检验员,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南京卫生防疫总队任细菌检验员.1947年至1948年带职到中央卫生实验院参加卫生检验人员训练班受训,结业后获国民政府考试院特种卫生技术人员证书.新中同成立前夕,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防疫总队任技上,1950年到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任技术员、技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曾发往宁夏劳动一年.1962年被调往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任技师、研究员,并担任过微生物学免疫学研究室主任、名誉主任,1994年离休.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利用红外热扫描成像(thermal texture maps,TTM)系统探讨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全身不同部位热效应的影响。方法:用干姜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5 g.kg-1.d-1)15天,造成胃热证模型,再分别予以黄连、蒲公英、石斛、枳实4味寒性中药水煎剂分大、小剂量治疗10天,采用TTM仪测定造模及治疗前后大鼠全身各部位的热效应变化情况。结果:与造模前比较,胃热证大鼠的中腹、上腹部温度有非常显著的升高(P<0.01),头、颈、左腋下、胸、温度有显著的升高(P<0.05)。治疗10天后,与胃热证模型组比较,黄连大小剂量组的头、左腋下、胸部及大剂量组的颈部温度显著降低(P<0.05),中腹和上腹部温度非常显著降低(P<0.01);蒲公英大小剂量组的左腋下、胸、中腹、上腹部在治疗后的温度显著降低(P<0.05),而大剂量组的头、颈部在治疗后的温度亦显著降低(P<0.05);石斛大剂量组的左腋下、中腹、上腹部及小剂量组的中腹、上腹部温度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枳实组中,仅大剂量组的左腋下、上腹部温度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鼠灌胃干姜煎剂造成胃热证模型后,全身多部位温度明显升高,但经黄连、蒲公英、石斛、枳实这4味寒性中药治疗后,各部位温度又降低。大鼠体温降低的程度因药物而异,药物寒性越强,温度降低的部位多且程度大;药物寒性弱,则温度降低的部位少、程度低,且对大鼠全身各部位热效应的影响以上腹部及中腹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益气安神膏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为膏方应用于失眠调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由电脑产生随机数字,根据数字奇偶性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在认知行为治疗(CBT-I)干预基础上,试验组予口服益气安神膏1匙(约15g)/次,每日2次,对照组予口服归脾丸10丸/次,每日3次,4周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服用8周2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评分评估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3%(治愈2例,有效31例),高于对照组的77.1%(治愈1例,有效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得分(8.1±2.8)分,对照组得分(10.4±3.8)分,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疗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安神膏在改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归脾丸,其临床疗效明显,服用方便,可适用于临床慢性失眠患者的调理。  相似文献   
88.
罗秀萍 《蛇志》2014,(2):194-195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中医急救与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3例FC患儿依据急救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7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急救与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抽搐至停止的间隔时间、抽搐至恢复意识的间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P0.05)。结论对FC患儿行针刺、穴位按摩、刮痧等中医急救措施,并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急救效果,降低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随着人口年龄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率的日趋增加。胆囊息肉病因复杂甚至有些息肉有癌变倾向,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中药治疗PLG逐渐的得到了重视,发现中药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尤其是不超过10mm的PLG,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中药治疗PLG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0.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与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系统生物学作为后基因组学时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已广泛深入到生命科学和医药学的各个领域。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而言,似乎与之相去甚远,然而当我们对这两个新老学科基础理论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传统中国医药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理论的殊途同归。有鉴于此,本文论述了系统生物学和中医学的思想起源、相互联系,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研究思路和方法,阐述了生物学由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过渡到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强调对生命现象从系统和整体的层次进行研究和把握,对传统中医学研究方法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对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学未来发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