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2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194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从GMO技术进步与产业化的前提出发,描述了GMO种子研制技术与经营的产业化、种植的规模化及其在全球的贸易状况,分析了GMO作物的快速全球化状况,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对GMO作物的不确定性出发,论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生态和对人体本身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隐患,以及GMO对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长期影响,指出了国际上对GMO产品的基于产品和基于生产过程的两种主要管理方式,鉴于保护我国的环境、生态安全需要,最后探讨了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2.
赤眼蜂在田间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淹没式释放是赤眼蜂田间应用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释放方式下成虫羽化后在田间的存活时间是影响其防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松毛虫赤眼蜂雌成虫为材料,将赤眼蜂引入固定在桃树上的透气的塑料管中,研究了田间不同地面植被(紫花苜蓿和自然生杂草)和不同试验日期(5月31日、6月5日、7月17日、7月24日、8月24日和8月30日)温度、湿度、食物和叶片等因子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面植被和不同试验日期松毛虫赤眼蜂成虫的存活时间差异显著,成虫的存活时间紫花苜蓿区明显长于自然生杂草区;5月31日和6月5日试验日期的成虫存活时间最长,7月17日和7月24日试验日期成虫的存活时间最短。成虫的存活时间与温度和湿度都呈显著负相关,但温度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后补充营养可以显著延长成虫的存活时间;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桃叶的存在使成虫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认为,在田间环境下温度和食物是影响赤眼蜂成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3.
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前 《人类学学报》2006,25(3):195-207
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是史前人类适应行为发生急剧改变的重要时期,其代表性的变化就是食物生产的起源。考古发现的证据与生态模拟的预测、推导相对比,显示出良好的耦合性。考古证据还显示这个时期的狩猎采集者采用了多样的适应模式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食物生产并非唯一的选择;与此同时,食物生产的产生对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尽管晚更新世之末迅速的环境变化促进了食物生产的起源,但是考古材料与模拟的耦合、狩猎采集者适应变迁的多样性、食物生产起源的特殊机制都显示出这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行为系统在生计模式的选择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以最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大亚湾春季卡盾藻种群动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2000年春季大亚湾古老卡盾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e/marina)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卡盾藻是一种沿岸分布的有害赤潮针孢藻,2000年春在大亚湾海域高密度高频率出现,最高细胞密度为129cells/mL。大亚湾合适的水温、盐度及丰富的营养盐含量为卡盾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较低的Si∶N及持续的阴雨天气抑制了小型硅藻的生长,使卡盾藻在浮游植物种群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孢囊萌发被认为是水体中卡盾藻营养细胞及其赤潮发生的种源,但孢囊需经过4个月以上、11℃以下低温处理后方可成熟和萌发,大亚湾冬季水温,不能满足卡盾藻孢囊休眠成熟的需要。作者推测,2000年春大亚湾高密度卡盾藻营养细胞的种源可能来源于由船舶压舱水所带来的成熟孢囊。    相似文献   
995.
杆状病毒是一类寄生于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的病原体,是具有囊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目前至少已从600多种昆虫中发现有杆状病毒的感染,其中一部分能够引起宿主种群不同程度的流行病.杆状病毒在分类上独立为杆状病毒科,其典型的结构特征是病毒粒子包埋于蛋白质基质的包涵体中.  相似文献   
996.
维持胚胎干细胞不分化状态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杜娟  卢光琇 《遗传》2005,27(5):828-832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是指从早期胚胎的囊胚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分离出来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等生命科学领域。ES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维持不分化状态是其应用的前提与基础,阐明这个分子机制非常必要。文章总结了维持hESC未分化状态机制的最新进展,主要介绍在维持ESC不分化过程中,分化抑制因子LIF、Oct-3/4及Nanog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太湖梅梁湾水华蓝藻复苏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在底泥表面设置藻类细胞捕捉器的方法,测定其中的色素含量变化,并与水柱和底泥中的色素含量变化相比较.结果表明,藻类复苏与底泥环境中的温度、光照、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均有密切关系,叶绿素a、b和藻蓝素所表征的总藻类、绿藻以及蓝藻的上浮率分别为59.84%、76.83%和466.98%,3种藻的上浮量分别占相应浮游藻类最大生物量的7.18%、3.71%和9.33%.蓝藻复苏对太湖水华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耿志功  朱淑芳 《化石》2005,(2):31-31
现代人类的祖先在数百万年的演化史中,不断为适应自然,逐渐地向现代人进化。  相似文献   
999.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数量动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了对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数量动态评价和预测,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研究了秦岭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了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多数秦岭冷杉种群幼龄级个体数较少,中老龄个体数量较大,呈衰退趋势.仅处于低海拔地区的秦岭冷杉-木蓝-苔草群丛中的种群(D种群)由于立地条件较好,幼龄级个体数量相对丰富,种群稳定.不同秦岭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生境条件差异,但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不同种群偏离典型存活曲线的程度与幼苗缺乏程度有关,一般Ⅲ~Ⅴ龄级死亡率较高.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40和80年中,不同秦岭冷杉种群均会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后减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对影响秦岭冷杉种群增长的10个环境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乔木层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空气湿度对种群发挥有利影响,而人为干扰和光照强度对秦岭冷杉种群增长发挥不利影响.应充分利用秦岭冷杉性喜荫、耐寒、种子活力较强的特点,加强现有林分就地保护,重点是具有结实能力的中老龄个体;在阴坡地带,对林下灌木比较密集的群丛,通过砍灌、清理林下活地被物等抚育措施,为幼苗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就地采种育苗,扩大人工种群.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运城盆地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炭屑含量的分析,研究了洪积扇全新世野火活动的规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早期(11500~8500 a B.P.), 气候向温湿过渡,但仍较干旱,炭屑含量较高,野火活动比较频繁,说明气候干旱是野火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 B.P.),除夏商文化时期外,炭屑含量在整个全新世时期居于最低,野火活动最为微弱,与此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密切相关。但在夏商文化时期(3800~3500 a B.P.)炭屑浓度出现峰值,野火活动较为频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的结果。全新世晚期(3100~0 a B.P.)炭屑含量大幅度增加,野火活动最为频繁,一方面与气候向干旱化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大范围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干旱的气候背景条件下, 人类活动加速了野火的发生频率和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