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是一种捕食性天敌,其幼虫对蚜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潜能。研究不同冷藏条件对食蚜瘿蚊耐寒能力的影响,为食蚜瘿蚊的低温冷藏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热电偶原理,测定食蚜瘿蚊在不同冷藏条件下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25℃条件下,食蚜瘿蚊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2龄幼虫过冷却点(﹣26.18℃)和结冰点(﹣24.98℃)最低,雄成虫过冷却点(﹣22.95℃)和结冰点(﹣21.86℃)最高。在不同变温条件下冷藏食蚜瘿蚊蛹,其过冷却点在冷藏10、20和30 d时均上升且高于对照,冷藏40 d时低于对照;同一冷藏时长下不同冷藏方式间过冷却点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食蚜瘿蚊蛹在5℃条件下冷藏50d,每天定时7℃中断4h的结冰点(﹣23.09℃)最低,冷藏30d的结冰点(﹣21.15℃)最高;食蚜瘿蚊蛹在5℃条件下冷藏40 d,每天定时9℃中断4 h的结冰点(﹣22.66℃)最低,冷藏20 d时的结冰点(﹣20.95℃)最高;同一冷藏时长下3种冷藏方式间结冰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食蚜瘿蚊2龄幼虫的耐寒能力最强,雌成虫的耐寒能力要高于雄成虫;变温贮存和恒定低温均适合食蚜瘿蚊的低温贮存。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高脂膳食诱导后雄性食蟹猴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利用免疫比浊法对不同年龄段食蟹猴的后肢静脉血测定,并选择中年雄性食蟹猴饲喂高脂饲料,研究高脂膳食条件下hs-CRP值的变化及与总胆固醇的关系。结果显示老龄雄性食蟹猴的hs-CRP平均值高于中年和低龄食蟹猴(6.09 mg·L-1±2.06 mg·L-1VS.2.78 mg·L-1±1.48 mg·L-1&2.31 mg·L-1±1.52 mg·L-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雄性食蟹猴的hs-CRP值高于雄性群体均值(6.09±2.06 VS.3.19±2.16),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膳食诱导后,食蟹猴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升高(P<0.05),hs-CRP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升高(P<0.05),提示hs-CRP可能与高脂含量有一定相关性,在心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可作为辅助的预警指标。本研究确定了不同年龄段雄性食蟹猴的hs-CRP均值,且不同年龄段间hs-CRP存在差异;雄性食蟹猴经高脂膳食诱导后在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同时伴随hs-CRP水平的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以灵长类动物为实验动物的心血管病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3.
奚长海  李东来  张雷  蔡玥  万冬梅 《生态学报》2015,35(15):5026-5031
鸟类的贮食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食物和季节是两个十分关键的因子。采用人工投食的方式研究杂色山雀冬、春季节对松子和葵花籽两种食物的贮食选择,以及食物和季节因素对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和微生境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杂色山雀优先贮食松子,仅在春季贮食少量葵花籽;主要选择树皮裂缝、灌木根部、草丛、石缝和苔藓下面五种生境进行贮食;其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呈分散状态,集中于投食点100m范围内,密度分布随食物搬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贮食模式和贮食位点的微生境选择均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其中,贮食模式的季节变化可能是受生境中松子这种重要食物可获得性的下降所致,而杂色山雀冬季对树皮裂缝的利用率明显高于春季,可能是与冬季的积雪覆盖限制了其对地面贮食点的利用有关。杂色山雀的就近贮食模式可能是为了增加贮食效率,关于不同个体之间贮食位点的差异,以及季节变化对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4.
火因子对荒漠化草原草本层片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烧是世界许多地区关键的生态因子,也是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素和管理工具,对格局与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采用人为放火试验研究了春季不同时间火烧对典型温带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春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度显著高于未火烧样地(P<0.05),而晚春火烧后第2年和早春火烧当年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度与未火烧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晚春火烧后当年和第2年及早春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降低,且晚春火烧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大于早春火烧。晚春火烧当年草本植物层片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大于未火烧样地(P<0.05),而晚春火烧后第2年和早春火烧当年草本植物层片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未火烧样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物种多度、高生长对火因子的响应不同。表明春季不同时间火烧处理对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层片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5.
知识果味派     
探索小勇士:张锦澜(重庆)砸来的问题:食蟹海豹真的是捉螃蟹的高手吗?它用什么来剥螃蟹壳呢?食蟹海豹真的会捉螃蟹吗?许多见过食蟹海豹的朋友,都会和锦澜读者一样,有这样一个疑惑:长着笨笨鳍状肢的食蟹海豹,用什么来对付披着硬壳的螃蟹呢?嘿嘿,其实,大伙都被食蟹海豹的名字给骗了!  相似文献   
66.
家蚕品种间对浓核病毒(镇江株)具有不同的感染性,为了进一步探明家蚕对浓核病毒(镇江株)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本文运用蛋白质电泳和质谱技术比较分析了两个对家蚕浓核病毒(镇江株)感性和抗性的近等基因系家蚕品种JS和NIL的血液和围食膜组织蛋白.结果表明:这两个家蚕品种的血液和围食膜组织蛋白组成差异很小.在血液组织蛋白中发现5个差异蛋白点,其中家蚕品种JS血液中有两个差异蛋白,可能分别为酪蛋白激酶和新型组织蛋白;在NIL血液组织中发现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两个可能分别为线粒体延伸因子和类丝氨酸蛋白酶,另外1个的含量极显著高于JS,为血淋巴蛋白.在围食膜蛋白中共发现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JS围食膜中有1个差异蛋白可能为新型组织蛋白;其余3个蛋白点在含量上相互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根据组织差异蛋白的功能初步推测家蚕对浓核病毒(镇江株)感性差异与血液蛋白差异无显著相关,与围食膜蛋白差异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7.
本文旨在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幼虫耐饥力及饥饿处理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力的影响.选取初孵幼虫(幼虫孵化1 h内)、2、4、6、8和10日龄的幼虫进行饥饿处理,测定存活率和存活时间分析其耐饥力;进一步选取8日龄幼虫分别饥饿1、2、3和4d后再复食,分别统计和分析饥饿胁...  相似文献   
68.
荧光增白剂对杆状病毒增效作用的机制或作用方式存在歧异,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学术观点:一种认为荧光增白剂对杆状病毒的增强效应是通过作用于昆虫中肠细胞实现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荧光增白剂对杆状病毒的增强作用是通过破坏昆虫围食膜结构的完整性实现的.就这两种学术观点及荧光增白剂增效作用研究概况作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9.
黄淮海地区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区域现有湿地保护状况,再基于湿地类型、保护状况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进行多目标的湿地系统保护预案设计,构建区域湿地不同保护水平的保护空缺和不可替代性格局,确定合理的湿地系统保护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湿地保护体系仅覆盖了区域17%左右的湿地,尚有许多重要生境游离于现有保护区系统外。为完善黄淮海地区湿地保护体系,需要对黄海海区域内28个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调整或者保护等级提升,并在山东(5个县)和河北(4个县),河南、江苏和安徽(各3个县),北京和天津(各1个县)等20个县市内建立新的保护区,与现有湿地保护系统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个黄淮海地区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合理格局。结果表明:同其他相关研究方法对比,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在区域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更具有意义;同时也表明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0.
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寄生及繁殖等方面的生态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影响明显。在32℃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温度为18-27℃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18℃发育历期最长(54.0d),27℃最短(22.8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76℃和307.62日度。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21℃时寄生率最高为(36.0%),30℃时寄生率最低(4.5%)。结合发育历期、体长、产卵、抱卵、寄生率等参数,该蜂发育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1-27℃度范围内,30℃以上不利于小蜂的发育及存活。斑翅食蚧蚜小蜂对长光的刺激比较敏感,随光照时间增长,发育加快、产卵量明显增加,长日照条件(LD16∶8h)的发育历期最短(24.8d),短日照条件(LD10∶14h)的最长(27.8d),产卵量在长日照条件(LD16∶8h)时最多(119.6粒),短日照条件(LD10∶14h)时最少(86.2粒)。结合发育、产卵、寄生等参数,长日照条件(LD14∶10-LD16∶8h)有利于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