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果  周广胜  阳伏林 《生态学报》2010,30(24):6943-6951
基于2008年全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在晴天呈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特征,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将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小,云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比较复杂。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月平均日变化类似于晴天条件下的日变化,大多数月份呈现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趋势,仅在1-2月份及11-12月份呈现V形。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生长季,由于存在植被覆盖使得地表反照率较低;而在冬季,地表反照率较高,特别是1\,2月份,其月均值分别为0.56和0.48,甚至高于沙漠。9月份地表反照率月均值达到最小值0.230, 7、8\,9月份地表反照率接近,分别为0.236、0.232和0.230。而且在生长季,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高于退化草地、农田及麦田,低于沙漠的地表反照率,但是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除7-10月份明显低于沙漠地表反照率外(相差大于0.02),生长季的其它月份与沙漠相差不大。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其与太阳高度角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的增大会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或线性关系。根据地表反照率与这两个因子之间的单因子关系式,建立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与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而且太阳高度角和土壤含水量两者共同解释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的68%左右。该公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该公式是否可以进一步耦合到天气或气候模式中,还需要借助更多代表性的观测资料的验证,但是本研究无疑对陆面模式中地表反照率更准确的参数化及模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2.
文礼章  毕冰峰  王文茂  许浩  朱亮 《昆虫知识》2012,49(6):1623-1628
为了解张家界地区所产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秋迁蚜及越冬若蚜的耐寒性及两虫态间在耐寒性方面的差异,应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抽样测定了上述两虫态个体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结果表明:秋迁角倍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3.32±0.77,-15.69,-11.12℃和-13.00±0.72,-14.54,-10.80℃;而无翅若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8.95±0.82,-20.24,-17.02℃和-18.70±0.82,-20.07,-16.95℃。方差分析表明,越冬若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都明显低于秋迁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而推测,越冬若蚜的耐寒能力要显著强于秋迁蚜的耐寒能力。试验还表明,张家界地区角倍蚜的次生寄主苔藓(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iczii)通过人工植藓可在小型聚酯瓶(polyester bottle)内正常生长,接种后的秋迁蚜可顺利生产若蚜,若蚜也能顺利产织蜡球进而度过寒冷的冬天直至下一年春迁蚜产生。  相似文献   
73.
2012年6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松桃县一村庄采到雄性角蟾标本1号,经鉴定为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74.
记述拟枝角摇蚊属Paracladopelma 1新种:短鞭拟枝角摇蚊P.demissum sp.nov.。该新种触角比AR低,为0.60;肛尖具中肋;第9背板后缘肩形;第9背板带V型;上附器远端膨大,向外侧成三角形突起状,亚顶端具2根大刚毛,且内侧密被小刚毛;抱器端节两侧平行,中部内弯。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摇蚊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75.
根据模式标本和新采集的标本,重新描述了齿锤角叶蜂属和双齿锤角叶蜂Odontocimbex svenhedini Malaise, 1934,其中双齿锤角叶蜂的雌虫是首次报道。简要讨论了齿锤角叶蜂属Odontocimbex 和锤角叶蜂属Cimbex Olivier、壮锤角叶蜂属 Palaeocimbex Semenov以及毛锤角叶蜂属Trichiosoma Leach的区别。重新指定了双齿锤角叶蜂Odontocimbex svenhedini Malaise的正选模。编制了锤角叶蜂科亚洲分布属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76.
记述采自内蒙古贺兰山地区拟埃蝗属Pseudoeocllina 2新种,即拟短翅拟埃蝗Pseudoeocyllina brevipennisoides Zhang,Zheng et Yang,sp.nov.及贺兰山拟埃蝗Pseudoeocyllina helanshanensis Zheng,Zeng et Zhang,sp.nov.,附有拟埃蝗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7.
记述我国单锤角细蜂属Monelata Frster1新纪录种,凹翅单锤角细蜂Monelata incisipennis Huggert,1982,并首次记述该种的雄性成虫。研究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膜翅目标本室(SCAU)。  相似文献   
78.
施加角担子菌B6对连作西瓜土壤微环境和西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施加角担子菌B6的菌丝对连作西瓜的土壤微生物区系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探索西瓜连作障碍的生物防治措施。施加B6的活菌丝(C)显著减少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增加细菌/放线菌的比例,在西瓜成熟期,与对照(A)和施加灭活的B6菌丝(B)相比,土壤中尖孢镰刀菌(FO)的数量分别减少了29.9%和63.3%。相比对照(A),在成熟期,C处理中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分别提高了19.0%、159.0%和31.3%;西瓜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增加32.7%和4.6%,西瓜根系活力(TTC法)增强46.2%,丙二醛(MDA)含量减少51.4%。与对照(A)和施加灭活B6菌(B)相比,施加B6菌(C)后,西瓜单果重分别增加44.8%和40.9%,总产量分别增加103.8%和64.9%,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5.1%和10.0%。施加B6的活菌丝能够通过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西瓜植株的抵抗力,进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9.
在约25℃温度下孵化并选用第30~44期的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胚胎标本,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进行整体标本免疫染色,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胚胎30期,可观察到鳃神经节短小的鳃神经本干;胚胎35期,已能观察到较明显的部分分支和交通支;胚胎37期,形成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胚胎38期,可观察到舌咽神经的背支、咽头支;胚胎40期,可观察到舌咽神经的鳃裂前支.因而,美西螈鳃神经在胚胎早期遵循祖先型排列的特点,之后随胚胎的发育,出现随鳃器官演化而重新分布的趋势;其舌咽神经基本保持了鳃神经的原始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80.
王艳君  杨谦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544-1549
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gene SOEing),简称SOE-PCR对角毛壳菌(Chaetomium cupreum)的几丁质酶基因chi58进行多点突变.依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将毕赤酵母中编码Arg使用频率几乎为0的密码子CGC突变为使用频率高的AGA,构建了含有正确突变的酵母表达载体pPIC9K-chi58A,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获得的重组酵母株在诱导120 h酶活力最高,平均可达101.71 U/mL±3.33 U/mL;其活力比未优化重组酵母株(31.83 U/mL±4.85 U/mL)提高了约3倍,且经10代传代培养后遗传稳定性良好.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表明,酶蛋白分子大小为58 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