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摘要 目的:探讨经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小剂量与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OVCF患者92例,均采用经单侧PVP治疗,根据骨水泥灌注剂量将患者分为A组46例和B组46例,A组给予常规剂量(2.6~3.5 mL)骨水泥灌注,B组给予小剂量(1.5~2.5 mL)骨水泥灌注。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 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骨水泥渗漏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5)。B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A组更低(P<0.05)。B组渗漏总发生率较A组更低(P<0.05)。对比两组其他并发症无差异(P>0.05)。结论:经单侧PVP小剂量与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治疗OVCF,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但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治疗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改善更佳,而小剂量骨水泥灌注渗漏总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行不同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疗效。方法:选取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119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三尖瓣人工环植入成形术组(成形环组)以及三尖瓣缝线成形术(缝线组),分别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心功能分级等指标,采用t检验对患者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6个月心脏各腔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行三尖瓣人工环植入成形术以及三尖瓣缝线成形术治疗后,心脏各腔内径均明显缩小,成形环组患者术后心脏内径缩小最显著,行三尖瓣缝线成形术患者次之。术前成形环组左心房、右心房以及右心室内径较对照组扩大明显(P0.05);术前缝线组左心房、右心房以及右心室内径较对照组扩大明显(P0.05);术前成形环组与缝线组右心房、右心室内径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2周以及术后6个月三组间左心房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周成形环组以及缝线组右心房以及右心室内径仍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成形环组与缝线组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成形环组右心房以及右心室内径较缝线组显著缩小(P0.05),成形环组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方法中,三尖瓣人工环植入成形术效果优于三尖瓣缝线环缩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估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 PVP)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诊断为椎体血管瘤并在我院进行PVP手术的46例患者,至少6个月术后随访,获取相关的临床数据和资料。对患者在术后疼痛等症状改善,肿瘤复发,Macnab疗效和治疗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有了明显的疼痛改善(P0.05),并在6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评分逐步下降。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肿瘤复发,但无明显症状,未给予特殊处理。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的术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有较大提高(P0.05)。在患者术后6月时,对其Macnab疗效进行分析,其优良率为93.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可以有效的改善疼痛症状,且相对安全,并能实现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1组共40例,进行自体PBMNCs移植;对照2组共40例,进行PTA治疗;联合治疗组共40例,在进行PTA治疗的同时于缺血部位注入PBMNCs。观察3组的血管疏通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的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记录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00%(40/40),高于对照1组的40.00%(16/40)、对照2组的55.0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联合治疗组的跛行距离、ABI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1组的37.50%(15/40)和对照2组的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自体PBMNCs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方法,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管疏通和病情。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探讨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间盘和椎体的力学影响,本研究将8个脊柱功能单元(T12~L2节段:包括3个椎体和2个椎间盘)分别行中间椎体骨折后,在中间椎体行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并测量骨折前、两种方法成形后的中间椎体及相邻椎体生物力学指标。研究显示,椎体成形术FSU中间椎体成形后整体刚度和强度无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整体刚度和强度较骨折前仍无明显变化;椎体成形术后强化椎体自身最大载荷和刚度均明显升高,邻近椎体刚度降低但不显著(p0.05),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影响明显(p0.01);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间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刚度降低(p0.01),但降低程度远小于强化椎体本身刚度的增加幅度,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影响明显(p0.01),L1上终板、T11下终板应力值无明显增加(p0.05);椎体后凸成形术后T11/12、T12/L1椎间盘应力值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椎体后凸成形术后L1上终板、T11下终板应力分布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1/12、T12/L1椎间盘应力值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种强化方式术后不同部位应力均无显著性差异,椎体后凸形成术后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椎体形成术,且骨水泥渗透率明显少于椎体形成术。本研究表明,椎体成形术有效改善了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性能,并未对整体力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强化部位上下相邻椎体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可能提高继发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测定常规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CI)组及缺血预适应处理组术前、术后患者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以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术中心肌缺血耐受程度及术后cTnI、CRP的影响.方法:首先设定缺血预适应(IP)方案,观察IP组患者51例、常规PCI组(CP组)患者53例术后CRP、CTnI、SvO2的变化以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与否.结果:IP组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程度低于CP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P组术中发生心绞痛及ECG ST段缺血型改变的几率低于常规PCI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方案可以作为PCI操作的常规方法,它可以减轻介入操作对心肌细胞的损伤,降低冠脉介入术中、术后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7.
隋广超  王岚峰 《生物技术》1995,5(5):16-18,5
c-fos,c-myc是两种参与细胞增殖的原癌基因。动脉血管成形术(PTA)后的血管再狭窄,是由于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利用大白兔建立的试验动物模型,提取PTA后不同时间间隔的动脉壁总RNA,并用斑点杂交法分析两种原癌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了c-fos和c-myc的基因分别在术后15分钟内转录活性提高,并分别在30分钟和第2小时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08.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7月-2021年3月期间在骨科住院行PKP术治疗的12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2~3 mL骨水泥,n=39)、中剂量组(3~6 mL骨水泥,n=41)和高剂量组(6~7 mL骨水泥,n=40)。对比三种剂量下的骨水泥填充后的手术效果。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成渗漏组(n=25)和无渗漏组(n=9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术后1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r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较术前下降(P<0.05)。三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升高,后凸Cobb角较术前下降(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骨水泥渗漏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周壁破坏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压缩程度、椎基静脉孔相通、骨密度、骨水泥注射时机、裂隙征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体压缩程度≥50%、有椎体周壁破坏情况、骨水泥注射时机为粥状期、骨水泥注入量偏多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PKP治疗OVCF均有效,但低剂量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破坏情况、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射时机等。  相似文献   
109.
摘要 目的:探究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ummell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脊柱稳定性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和海军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kummell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使用PVP治疗,32例)和强化组(使用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联合PVP治疗,32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脊柱稳定性、肢体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强化组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长于PVP组,伤椎骨水泥注入量、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多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局部Cobb角较术前降低,强化组低于PVP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升高,强化组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中文调查表(CRMDQ)、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较术前降低,强化组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腰背部疼痛、骨水泥渗漏、相邻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治疗kummell病具有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透视次数少等明显优势,但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联合PVP治疗kummell病可以更好的保证脊柱稳定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0.
韦惠  韦雪 《蛇志》2010,22(4):363-364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的效果。方法对56例先天性肛门闭锁(ASAⅡ~Ⅲ级)新生儿在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下施行肛门成形术。结果所有病例麻醉效果满意,术中RR、HR、SpO2维持平稳,术毕苏醒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是一种镇痛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