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以牙鲆为模式生物检测了迟缓爱得华氏菌一个潜在的毒力相关蛋白NlpD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对NlpD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蛋白重组表达,并通过同源重组原理采用插入失活的方式构建了nlpD的突变型菌株TNlpD。结果:NlpD由316个氨基酸组成,与已知的细菌NlpD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lpD包含两个结构域:N-端的细胞溶解酶结构域和C-端的肽酶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溶菌活性;与野生型菌株相比,TNlpD的生长情况基本无变化,但对牙鲆的致死率以及在牙鲆组织内的扩散和增殖能力大幅下降,此外,TNlpD抵抗牙鲆巨噬细胞活性氧的杀伤能力也明显降低。结论:迟缓爱得华氏菌的NlpD具有溶菌活性,是一种毒力相关因子,在宿主体内扩散增殖、抑制巨噬细胞呼吸爆发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
砂壳纤毛虫隶属于纤毛门、旋毛纲、环毛亚纲、砂壳目.本文总结了自Kofoid和Campbell(1929)以来的分类学资料,参照Lynn(2008)的分类系统,整理成世界砂壳纤毛虫新名录.厘清砂壳纤毛虫共有15科69属954种,其中海洋种为15科69属925种,淡水种为3科5属29种.在所有属中,以拟铃虫属(Tintinnopsis包含物种最多,为137种,其中海洋种为118种.我国水体共记录有13科36属164种,海洋种13科36属144种,淡水种2科3属20种.除杯形铃壳虫(Codonella cratera)、湖泊领细壳虫(Stenosemella lacustris)、蜉蝣筒壳虫(Tintinnidium ephemeridum)、蝌蚪筒壳虫(Tintinnidium ranunculi)、半缘筒壳虫(Tintinnidium semiciliatum)、纺锤拟铃虫(Tintinnopsis fusiformis)、伊利诺拟铃虫(Tintinnopsis illinoisensis)、卵圆拟铃虫(Tintinnopsis ovalis)、圆柱拟铃虫(Tintinnopsis cylindrata)、这9个种外,其他淡水种在我国都有记录.该名录中,除了已有中文名的159种外,其余的种我们给出了中文译名,并将部分译为似铃虫属(Tintinnopsis)的中文名统一为拟铃虫属,部分译为麻铃虫属(Leprotintinnus)的中文名统一为薄铃虫属,将截短角口虫(Salpingella decurtata)改为截短号角虫,将冰生拟铃壳虫(Codonellopsis glacialis)改为冰生类铃虫.  相似文献   
93.
DNA条形码及其在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浮游动物的准确鉴定是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部分类群特别是浮游幼体由于形态差异细微,鉴定存在困难,导致物种多样性被低估.DNA条形码(DNA barcodes)技术为浮游动物物种鉴定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已迅速应用于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本文介绍了DNA条形码的基本概念、优势及局限性,总结了该技术(主要是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mtCOI)基因序列片段的DNA条形码)在海洋浮游动物物种快速鉴定、隐种发现、营养关系研究、生物入侵种监测、群落历史演变反演、种群遗传学以及生物地理学中的成功应用.随着DNA条形码数据库信息量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DNA条形码将提供除了种类鉴定外更加丰富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海洋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推动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4.
2010秋季东海今生颗石藻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少非  孙军  刘志亮 《生态学报》2013,33(1):120-131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sphaera robusta)等.水体中今生颗石藻丰度为0-76.562个/mL,平均值为18.641个/mL;颗石粒丰度0-4506.47个/mL,平均值为613.44个/mL,今生颗石藻在表层和底层均呈斑块状分布,海盆区站位丰度较近岸站位下降明显,但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多;颗石球丰度最大值站位发生在硅藻水华站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断面进行分析:PN断面、沿岸流断面和黑潮断面.比较显示,PN断面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赫氏艾密里藻具有最高丰度的颗石粒和颗石球.沿岸流断面颗石粒/颗石球、黑潮断面中颗石粒(除底层外),自表至底随水深增加有轻微增加趋势,黑潮断面颗石球丰度高值区集中于25-80 m之间.结合历史环境资料,分析得出东海调查期水体混合、泥沙再悬浮以及硝酸盐浓度是控制今生颗石藻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特异分布的主要因子;今生颗石藻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策略,其空间分布特征随取样季节和海区不同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5.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秋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婷婷  徐奎栋 《生态学报》2013,33(15):4556-4566
对2009年11-12月采自长江口及邻近的东海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81 ±700)个/10 cm2和(600±374) μg干重/10 cm2,均呈现由北往南、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趋势,且在长江口冲淡水向东海的扩展区域内,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明显较东海外围海域高.该数量与同一海域春季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明显低于夏季.在分选出的12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4.4%),其次是涡虫类(2.3%)和桡足类(2.0%).线虫也是生物量上的最优势类群(占68.1%),其次是涡虫类(14.8%)、桡足类(6.8%)和多毛类(5.8%).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70.8%的小型底栖动物和69.9%的线虫分布于0-2 cm表层,均高于54%-65%的历史资料.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BIOENV分析显示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和丰度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海洋线虫与桡足类数量之比(N/C)可大致反映本海域沉积环境的质量状况,但沉积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可造成环境评价的偏差.通过对639条线虫生物体积的测算,获得两个站位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分别为0.104μg/个和0.365 μg/个.研究表明,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0.4 μg/个这一系数估计的线虫生物量将不同程度地高估其实际生物量.  相似文献   
96.
山东荣成天鹅湖矮大叶藻种群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荣成天鹅湖发现较大面积的矮大叶藻,因天鹅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矮大叶藻的高生物量,可以作为山东沿海矮大叶藻的典型代表.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对天鹅湖东岸矮大叶藻及其生境进行了周年调查,初步掌握了该种的分布情况及其生境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矮大叶藻床沉积物成分以砂(81%)和粉砂(14%)为主,沉积物C、N含量在冬季最高,C/N秋季最高;矮大叶藻的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生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8-9月生物量最大.叶片的C、N含量及C/N因生长季节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C含量秋季显著高于春、夏季,N含量夏季显著低于春、秋季(P<0.01),C/N夏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经估算,天鹅湖矮大叶藻的年固碳能力为111.4 g C·m-2.  相似文献   
97.
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的沉积与埋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盐沼湿地有着较高的碳沉积速率和固碳能力,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盐渍土壤是滨海盐沼湿地碳收支研究中最大的有机碳库,研究其碳沉积与埋藏对于理解滨海湿地碳收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滨海盐沼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土壤有机碳库与沉积速率、盐沼湿地有机碳的埋藏机制、全球变化与滨海盐沼湿地碳封存等几方面对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沉积与埋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今后研究应侧重:1)加强对控制滨海盐沼湿地碳储存变异的基本因素的迸一步研究;2)对测量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碳储量和沉积碳埋藏速率的方法进行标准化;3)对潮汐影响下滨海盐沼湿地碳与邻近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换通量进行量化;4)探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和生产力的提高是否可以抵消因呼吸增强而造成的有机碳降解速率的升高.确定固碳速率变化驱动因子,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碳埋藏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升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8.
脂肪酸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两种海洋微藻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生态学报》2011,31(4):933-942
在室内以饥饿培养为对照,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研究了各脂肪酸标记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不同饵料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海洋原甲藻中18 ∶ 4ω3、22 ∶ 6ω3含量较高,中肋骨条藻中16 ∶ 1ω7、20 ∶ 5ω3的含量较高。二者分别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有两个特点:(1)20 ∶ 5ω3和22 ∶ 6ω3的含量均较高;(2)其体内表征桡足类浮游植物食性、由桡足类自身合成的20 ∶ 1和22 ∶ 1脂肪酸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中华哲水蚤对不同脂肪酸的吸收和转化效率不同,但以脂肪酸作为标记还是成功的指示了中华哲水蚤对微藻的摄食。在饥饿培养中,首先消耗的是那些浮游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结构脂肪酸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保守性。结合各脂肪酸标记变化趋势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18 ∶ 4ω3、18 ∶ 4ω3/16 ∶ 1ω7、∑18/∑16能较好的指示中华哲水蚤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仅16 ∶ 1ω7/18 ∶ 4ω3能指示中华哲水蚤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  相似文献   
99.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种类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报道了中国海砂海星科的全部种类,计1属9种.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各种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形态图和地理分布图,并讨论了各种目前存在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0.
黄海特定断面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1年8月和2002年8、9、10月共4个航次,在黄海特定断面的10个站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性。调查共得到定量样品36个,经分析鉴定有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54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66种,棘皮动物17种,其它类群生物16种。相对于邻近海区,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小,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似,均匀度指数较高;各航次中4、5号站种数明显较少,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发现,可将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为沿岸广温性群落、温带性群落和暖水性群落,各群落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性;主要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在2001年和2002年出现较大变化,而在2002年的8、9、10月的种类组成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