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陕西太白山的血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1985年在太白山进行了血雉生态学研究。血雉秦岭亚种,分布于太白山北坡2200—3200米,南坡1800—3200米之间的落叶松林、冷杉林、桦木林和针叶混交林。雌雄性比北坡为1:1.04,雏鸟为成鸟的46%;南坡为1:1.17,雏鸟为成鸟的57%。南坡每公里平均遇见率为0.92只,北坡为0.66只。血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繁殖期间亦食一些动物住食物。据剖检155只嗉嚷分析,发现全年取食60多种植物,占取食总量的87%,繁殖期间也吃一些动物性食物,但仅占总食量的13%。血雉的食物随着季节和植物的生长阶段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朱鹮的濒危状况及陕西省洋县1981—1986年的繁殖数量,计6年9窝27幼,已知死亡4只,人工喂养3只。 朱鹮在洋县为留鸟,越冬期间偶尔返回繁殖地,2月中旬后不再离开。有显著的领域性。3月上旬开始营巢,中旬至4月初产卵,多数3枚(1—4枚)。孵卵期30天左右,育雏期约为40天,均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6月中下旬全窝育成后一起飞离巢区。  相似文献   
4.
狗獾(Meles meles)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郭健民 《兽类学报》1990,10(3):194-196
本文报告了狗獾北方亚种(Melesmeles leptorhynchus)的核型及染色体带型的研究结果。染色体数目2n=44,NF=72,常染色体分为4组(8m+12sm+10st+12t),X是一条中等大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是一条最小的末端着丝粒染色体。并对染色体的G带、C带、Ag带带型作了详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观察野外鸟,兽食性的方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生武 《四川动物》1992,11(1):43-44
食物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地理分布、季节迁移和死亡等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各种动物的食性决定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人类决定其益害关系的主要依据。作者以多年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高寒山区的一种林灌鸟类,属国家珍贵保护动物。有关血雉的食性各地均作了分析研究,但其中苔藓植物在(日素)囊内的出现率较高。1983—1984年冬,在太白山对46个(日素)囊进行解剖,并将苔藓植物作了分类鉴定,其结果有14科22属32种,同时还食有少许的松籽、橡籽、蔷薇果、地衣、干禾草叶、竹叶和其他杂草种子等。现根据苔藓在(日素)  相似文献   
7.
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的蝟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蝟亚科(Erinaceinae)的一些种类,是我国北方较为常见的食虫动物类群。陕西省的蝟类,自托马斯(Thomas)(1908)依据榆林和宝鸡两地的标本分别订名榆林蝟(Erinaceus miodon)和侯氏蝟(Erinaccus hughi)以来,仅在阿伦(Allen)(1938)和马勇(1964)等人的著作和报道中,对上述两种的分类地位问题进行过讨论。迄今,陕西省蝟类的种类、分布和生态方面的资料,尚为缺乏,国内外学者对E. miodon和E. hughi等的分类地位的意见,亦尚有争论。  相似文献   
9.
圆额盲蝽属Leptopterna为全北区广泛分布的类群。该属昆虫体为长形,被覆直立的长毛;体色由淡黄白或黄褐到橙褐色;头部在两复眼间有暗色长形纵斑,此斑在额部常分叉为二;额圆,略向前突出,但不盖住唇基;复眼与前胸背板的距离小于复眼宽度;雄虫前翅完整,雌虫则前翅退化短缩;足被覆浓密的长毛。雄性阳茎有两个大形刺  相似文献   
10.
秦岭太白山北坡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白县位于陕西秦岭中段的西部,全县处于秦岭的中高山区,峰岭陡峭,山势崎岖。秦岭主脊横亘中部,主峰太白山位于太白、周至两县边界上,海拔3767米,为全省最高山峰,也是秦岭山地第四纪,冰川地形比较发育的地区(陈服官等,1979)。而太白县的两栖爬行动物未见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