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51.
植物DOF (DNA binding with one zinc finger)锌指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及代谢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qRT PCR方法分析了玉米应答逆境(盐、干旱、硝态氮缺乏和铵态氮缺乏)胁迫条件下9个ZmDOFs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9个ZmDOF基因散布于5个染色体上,聚类为一个基因亚家族,且9个基因还可以细分为4个小亚家族。(2)9个ZmDOFs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主要在玉米的穗和雄花中表达,其中ZmDOF1、ZmDOF4、ZmDOF11和ZmDOF12在穗部的表达量分别是根部的18倍、60倍、11倍和75倍以上,ZmDOF19、ZmDOF26、ZmDOF27和ZmDOF42在雄花中的表达量分别是根部的360倍、28倍、13倍和44倍以上,推测这些基因在玉米的雄花和穗的生长发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实时定量qRT PCR方法显示,在硝态氮胁迫下有7个ZmDOFs基因强烈诱导表达(>5倍),其中ZmDOF12、ZmDOF27和ZmDOF42基因的表达超过10倍,表明这些基因参与调控硝态氮胁迫的响应途径; 有7个ZmDOFs基因受铵态氮胁迫的强烈诱导表达(>2倍),表明这7个基因在玉米应答铵态氮胁迫中起作用;有5个ZmDOFs基因受PEG6000胁迫的强烈诱导表达(>2倍),其中ZmDOF34的表达上调超过10倍; 有8个ZmDOFs基因受NaCl胁迫的强烈诱导表达(>2倍),其中ZmDOF4、ZmDOF11和ZmDOF12的表达上调在10倍以上,表明这些基因在玉米抵御干旱或盐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2.
通过室内配对饲养和野外观察,本文研究了栗山天牛成虫的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吸食从栎树树皮受伤处溢出的汁液补充营养。栗山天牛雄成虫比雌成虫更具攻击性,在取食和交配中的雄成虫易发生争斗,交配中的雄成虫攻击性最强。其攻击方式主要是用上颚咬住对手的触角或者足进行拖拽。70%的栗山天牛雄成虫争斗是为了争夺配偶,其次是为了争夺食物资源。栗山天牛成虫完成一次完整的交配经过4个阶段,即:识别、追逐-攀附、抚慰-插入输精-交尾间歇、配后保护。整个交配过程最长可达2 h。试探性插入、插入输精和输精后保护是整个交配过程的重点,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雄成虫输入精子的次数与交配持续的时间成正比。雄成虫每次插入输精持续的时间与次数成反比,每次输精间歇时间与次数成正比。雄成虫输入精子之后会再次插入保护,平均持续约1 min。栗山天牛雌成虫产卵于寄主树皮裂缝中。以上研究为了解栗山天牛成虫的行为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3.
研究干旱对退化喀斯特植被影响是治理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或石漠化的基础.为了解2010年春中国西南特大干旱对喀斯特植被的影响,于2010年5月采用记名计数交叉样线法调查了云南石林3种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滇青冈林、栓皮栎林、灌丛)和5种人工恢复植物群落(云南松林、原土旱冬瓜林、客土旱冬瓜林、圣诞树林、墨西哥柏林).选用气象要素距平指数分析此次干旱的特征;用受旱率、死亡率分析植物群落和物种的受旱程度;用受旱(死亡+萎蔫)物种数及其植株数、耐旱(存活)物种数及其植株数、群落(受旱+存活)物种数及其植株数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来评估极端干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特大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程度深的特点.8种群落的平均死亡率、受旱率分别是25.1%和30.6%,不同群落的受旱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极端干旱后,自然恢复群落的更新层仍维持了物种结构;人工恢复群落差异较大,原土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基本未受影响,墨西哥柏林受到一定影响,客土旱冬瓜林、圣诞树林物种结构基本被破坏.极端干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喀斯特植物群落的径级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人工恢复群落结构变化大且耐旱性总体上弱于自然恢复植物群落.因此,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必须选择合理的物种和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154.
采用野外及室内喂养观察、野外采集、室内解剖等方法,对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繁殖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福寿螺为雌雄异体,具有明显的第二性征;壳顶面观察,雌性的第2~3螺层为黑色,雄性的为淡黄色。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生殖孔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阴茎囊和阴茎组成,此外还具有特殊的辅助交配器和香腺。福寿螺交配方式特殊,辅助交配器和香腺在交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寿螺为倒退式产卵,产卵于水面之上的附着物上,腹足在产卵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雄螺独特的交配器官和交配方式、雌螺独特的产卵方式和高繁殖力、受精卵的离水孵化使福寿螺后代数量极大,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5.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仔、稚鱼呈线性生长趋势.仔鱼出膜后1~2d为内源性营养阶段,3d进入混合营养阶段,15 d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口凹已经出现,出膜后3d与外界相通,9d口咽腔基本发育完成.8d食道发育基本完成.初孵仔鱼消化道雏形已现,但胃肠未明显分化.出膜后64 d胃小凹处出现胃腺,胃消化功能基本完备.初孵仔鱼肠道已经分化,出膜后27 d肠基本发育完成.初孵仔鱼具有肝前体,出膜后2d肝细胞开始分化,7d肝中出现明显的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索,肝组织结构与成体差异不大.3d肝前端出现胰组织,4d具有胰雏形,5d完整胰出现,胰腺细胞之间具有大量嗜曙红酶原颗粒物质;9d胰岛出现,胰组织基本发育完成.64 d消化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成.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形态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出膜后64 d胃肠仅前端膨大,无任何弯曲;85 d胃与食道呈直角弯曲后下行,但胃肠无明显分界;120 d胃弯曲为“Z”形后笔直下行,胃肠仍无明显分界,肝为一整体,未见分叶.1龄幼鱼,消化系统解剖结构与成鱼相似,但肝缺少右叶,肠缺少胃背面的圆环形弯曲.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和仔鱼的营养方式可能体现了长江以南地区冬天繁殖鱼类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一般规律和仔鱼的营养趋势.  相似文献   
156.
以火龙果茎为原料,研究火龙果茎甾醇的提取及精制工艺.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火龙果茎甾醇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火龙果茎甾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57 min、超声功率143 W、液料比12∶1 (mL/g)、温度53℃,甾醇得率为2.69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火龙果茎甾醇精制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为4∶1(mL/mg),结晶初始温度为55℃,养品时间为18h,此条件下火龙果茎甾醇的纯度达到87.6%.  相似文献   
157.
为了探寻准确迅速鉴别蒲氏钩蝠蛾性别的方法,采用标记法对其蛹和成虫进行跟踪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黑色纵裂,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腹部末端分节较明显,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中央有一黑色纵裂,裂缝较长,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性成虫腹部末端呈圆筒状,雄性成虫腹部末端圆钳状,透过毛丛可见雄性外生殖器的部分结构。这对于了解蒲氏钩蝠蛾的野外性比,观察其生物学特征、种群动态及开展预测预报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8.
周丽  胡春根 《广西植物》2016,36(8):949-955
该文使用简单重复序列间( ISSR)分子标记,对送春与多花兰种间杂交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8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4个扩增效果稳定的ISSR引物,对两亲本和59个F1代个体进行了ISSR扩增,得到107个扩增位点,扩增的片段大小位于90~2100 bp之间,平均每个引物扩增7.64条条带,得到11种类型的带。 ISSR标记在送春×多花兰的F1代中表现出一定的多态性,分离频率为44.86%,分离位点有83.33%符合孟德尔1︰1或3︰1的分离规律,产生偏孟德尔分离的位点占12.50%,余下的4.17%属于特殊分离带型。可能导致后代变异的位点为偏孟德尔分离的6条带、缺失的8条带或新生成的2条带。聚类图中父本和母本与F1代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远,59个杂交后代先聚集成一组,再同母本相聚为一组,最后才同父本聚在一起,59个杂种均偏母本型。送春与多花兰的杂交后代在植株形态、染色体、遗传物质方面都具备双亲特点,61个个体间的ISSR分子量标记结果和植株形态学特征都说明,59个F1代杂种包含送春和多花兰的遗传特性是真杂种;F1代杂种既有双亲的互补特征带,又有双亲的重组片断即产生新的特异带,这说明送春与多花兰的杂交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地对杂交后代进行定向选择,为兰花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59.
来自土壤的金孢属四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金孢属是一类重要的嗜角蛋白真菌资源。【目的】对我国甘肃省和云南省土壤中的金孢属资源进行调查。【方法】采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样品,利用鸡毛和头发对土壤样品中的这类资源进行钓饵,分离目标菌株;基于形态特征和ITSr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发现5个金孢属菌株,其中菌株H5.11在形态上与节状金孢模式菌株的形态特征非常相近,而且系统发育中与GenBank上报道的该种序列以较高的支持率聚在一个亚分支;H10.10菌株的形态特征与乔治金孢模式标本的形态非常吻合,培养基上均呈现红色,同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上报道的序列较好的聚在一个亚分支中;EB8803M和EB8801M两个菌株在形态特征上与水生金孢模式标本的描述非常吻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与网上该种序列能较好地聚在一个亚分支中;O1菌株在形态特征上与轮带金孢模式标本的描述非常吻合,其系统发育表明它与GenBank已报道菌株序列能较好聚在一起。因此将它们鉴定为节状金孢Chrysosporiumarticulatum、乔治金孢C.georgiae、水生金孢C.submersum和轮带金孢C.zonatum。【结论】这4个种均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取食不同浓度外源海藻糖对室内饲养的花绒寄甲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成虫存活和耐寒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分别用含3%, 6%和9%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饲养花绒寄甲成虫,以取食不含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的花绒寄甲成虫为对照组,统计饲养10周后的存活率,测定未经低温处理和10℃低温处理3 d的成虫过冷却点和含水量。【结果】取食含6%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的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最高,为86.67%。不管是否经低温处理,取食含9%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的成虫与取食含3%和6%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的成虫以及不含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的成虫(对照)相比,其过冷却点均最低,其中未经低温处理的成虫过冷却点为-19.30℃,而经低温处理的成虫过冷却点为-21.60℃。低温处理对取食不含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的成虫的含水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取食含海藻糖的半人工饲料的成虫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外源海藻糖对花绒寄甲成虫的存活和过冷却点有显著影响,可以利用外源海藻糖提高室内饲养花绒寄甲成虫的存活率和耐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