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单芽狗脊营养器官进行形态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单芽狗脊叶为异面叶,上、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仅下表皮有气孔器分布;叶柄维管束有2~6个,自叶柄基部向上至叶轴仅有2个较大的维管束;根状茎薄壁细胞之间有多个维管束散生分布,且富含丰富的淀粉粒;皮层在根的横切结构中占比较大,木质部的发育方式为外始式;单芽狗脊珠芽的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珠芽原基的形成期、珠芽原基的分化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22.
产角蛋白酶耐热金孢菌的初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羽毛粉或人头发粉作为唯一碳、氮源,对9个耐热的金孢属(Chrysosporium spp.)真菌菌株进行了产角蛋白酶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49-2对鸡羽毛的利用能力最强,而菌株H-143-1对人头发的利用能力最强。对H-49-2菌株进行液体发酵产酶试验的结果表明,培养6d时酶活性最大,为9.6U/mL。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是一种同宗结合菌,它的产孢受渗透压调控,与构巢曲霉的光调控产孢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冠突曲霉的有性生殖主要受MAT1-1-1MAT1-2-1调控,但MAT基因对该菌有性生殖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期望筛选得到冠突曲霉MAT的互作蛋白,为深入研究冠突曲霉有性产孢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GST pull-down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筛选可能与冠突曲霉MAT1-1-1和MAT1-2-1互作的蛋白,结合ProteinPilot和冠突曲霉基因组注释结果进行互作蛋白的注释及GO分析,其中互作蛋白SI65_00917和SI65_03348利用RT-qPCR探索它们与有性发育的联系,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初步验证它们与MAT蛋白的互作关系。结果: 成功构建了GST-MAT1-1-1、GST-MAT1-2-1表达载体,诱导表达纯化出目的诱饵蛋白,分别利用诱饵蛋白捕获冠突曲霉总蛋白中的互作蛋白,经分析、筛选共鉴定出与MAT1-1-1互作的蛋白56个,与MAT1-2-1互作的蛋白413个。GO分析表明,这些蛋白参与翻译调控、代谢过程、蛋白质转运及蛋白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具有核苷酸结合活性、催化活性、蛋白结合活性;RT-qPCR结果表明互作蛋白SI65_00917可能与有性发育相关。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SI65_00917蛋白具有自激活作用,可能是转录因子;SI65_03348蛋白与MAT1-1-1、MAT1-2-1在酵母中均有互作。结论: MAT通过与其他蛋白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调控其有性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4.
正2018年4月13日,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顶景区(27°53′50″N,108°43′11″E,海拔1 153 m)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雌性成体标本1号(图1)。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方花蛇(Archelaphe bella),标本(标本号GZULIN20180413)现存于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实验室。方花蛇在国外见于越南、缅甸(IUCN 2018);国内分布于湖南(梁启燊等1982)、福建及云南(赵尔宓等1998)、广西(蒋爱伍等2006)、  相似文献   
25.
描述了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石蝴蝶属(Petrocosmea Oliv.)一新种——黄斑石蝴蝶(P.xanthomaculata G.Q.Gou et X.Y.Wang)。新种与贵州石蝴蝶(P.cavaleriei Lévl.)相近,但叶多数,20~40枚,叶基心形,花冠白色,在裂片之间具明显黄色斑纹,苞片小,长约1 mm,花柱除上部外密被开展的白色长柔毛而不同。  相似文献   
26.
采用了野外观察和光学显微技术对淫羊藿属(Epimedium L.)7种植物的雌蕊及果实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植物的心皮数目为1个,胎座类型为边缘胎座,果实类型为蓇葖果。比较了《中国植物志》等文献的记载,订正了文献对7个种"侧膜胎座"或"蒴果"的记述,并对淫羊藿属的相应特征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27.
脂滴——细胞脂类代谢的细胞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滴是细胞内中性脂贮存的主要场所,由极性单磷脂层包裹疏水核心组成。近年来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脂滴表面还存在着许多功能蛋白,进一步揭示了脂滴可能参与细胞内物质的代谢和转运,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过程,是一个活动旺盛的多功能细胞器。实验结果还证明,脂滴不但是甘油三酯贮存和分解、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前列腺素合成的主要场所,脂滴还具有合成甘油三酯和磷酯的功能。由此可见,脂滴可能是细胞内参与脂类合成代谢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28.
刘锦春  钟章成  何跃军 《生态学报》2007,27(9):3601-3608
通过盆栽水分胁迫试验,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分析仪,对比研究了水分胁迫对重庆石灰岩地区不同龄级柏木幼苗气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两种年龄柏木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1年生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大于5年生幼苗。1年生幼苗的胞间CO2浓度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气孔限制值下降,5年生幼苗在重度干旱前,胞间CO2浓度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气孔限制值上升,但重度干旱后,趋势与1年生幼苗相同,由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1年生幼苗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而5年生幼苗在重度干旱前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而在重度干旱后转为非气孔因素。1年生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5年生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说明5年生幼苗更能适应干旱胁迫。干旱胁迫降低了一年生柏木幼苗的表观量子产额、羧化效率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即光合能力,但光补偿点、CO2补偿点、光呼吸和暗呼吸却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升高。对于5年生幼苗,干旱胁迫对其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光呼吸及光合能力的影响基本与一年生幼苗一致。但羧化效率、CO2补偿点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暗呼吸却先升后降,说明适度的干旱(未遭受重度干旱之前)提高了柏木的CO2利用能力,但因呼吸消耗较多的光合产物还是导致了其光合能力的降低,但降低的程度较一年生幼苗小,表现为对干旱环境更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9.
中国虫草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一个寄生鳞翅目幼虫的虫草标本Dxhir140901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形态学比较和基于ITS1-5.8S-ITS2rDNA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网络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标本的分离菌株形态显示其为典型的被毛孢属真菌,具有两型产孢结构:A型产孢细胞柱状,(1.8?6.3) μm×1.8 μm;B型产孢细胞锥形,基部柱状,向上逐渐变细无明显颈部,基部宽3?3.8 μm,长21?63 μm,颈部宽1.8?2.0 μm,菌丝末端可直接形成产孢细胞;孢子橘瓣形或卵形,(8.1?10.8) μm×(2.7?5.4) μm,具粘液,黏液层厚1.8?2.7 μm。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巨针线形虫草Ophiocordyceps macroacicularis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8%,进化网络分析也支持上述结果。【结论】通过与O. macroacicularis的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Dxhir140901及其分离株Gzuifr-hir140901为巨针线形虫草Ophiocordyceps macroacicularis S. Ban, T. Sakane & Nakagiri的无性阶段,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0.
贵州九香虫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俐  李晓飞 《昆虫知识》2010,47(4):748-751
分析贵州产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体内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从江和习水产九香虫都具有丰富的营养,其中粗蛋白分别为350.9mg·g-1和356.5mg·g-1、粗脂肪432.6mg·g-1和436.2mg·g-1、粗灰分22.9mg·g-1和22.8mg·g-1;总氨基酸含量为334.3mg·g-1和253mg·g-1,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1.22%和33.3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分别为0.70和0.50;九香虫体内脂肪酸多以油酸和软脂酸为主,其中油酸占总脂肪酸的49.48%和41.54%;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尤其是Mg的含量达到1.26mg·g-1和1.32mg·g-1,且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Hg、Pb和As;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为丰富,为0.78mg·g-1和0.79mg·g-1。作为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昆虫,同时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九香虫是极具潜力的药食两用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