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三种花蓟马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娜  冯纪年 《昆虫学报》2013,56(9):1088-110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 禾花蓟马F. tenuicornis (Uzel) 和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 (Pergande) 3种国内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的两性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旨在明确3种花蓟马两性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 数量、 分布及超微形态特征, 明晰3种花蓟马触角感器差异, 进而补充蓟马感器详细资料、 完善蓟马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3种花蓟马两性成虫触角上均有8种感器类型, 即Böhm氏鬃毛、 钟形感器、 毛形感器、 刺形感器、 锥形感器、 腔锥形感器、 腔形感器和特殊结构感器。触角各节上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并不均匀。分析结果显示, 各类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相对稳定, 具有一定规律; 近缘种间和同种两性间触角感器的形态及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2.
对中国透大叶蝉属Nanatka Young进行了分类概述,确认我国现知9种,其中包括2新种,矛突透大叶蝉N.teluma sp.nov.和渐细透大叶蝉N.attenuata sp.nov..文中给出了该属所有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63.
记述采于中国海南省的飞虱科隆脊飞虱属一新种:海南隆脊飞虱Carinodelphax hainanensis sp.nov,并对该属的属征进行了修订,编制了目前已知2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64.
对中国横春叶蝉属Hengchunia Vilbaste进行了分类研究,确认我国现知3种,其中包括1新种,平端横春叶蝉Hengchunia truncata sp.nov.,文中给出了该属全世界已知种类名录,并提供了中国已有种类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65.
综述蒙瓢蜡蝉属的分类研究历史,记述中国蒙瓢蜡蝉属Mongoliana Distant 7种,其中包括5新种矛尖蒙瓢蜡蝉Mongoliana lanceolata, sp. nov.,三角蒙瓢蜡蝉Mongoliana triangularis, sp. nov.,锯缘蒙瓢蜡蝉Mongoliana serrata, sp. nov.,褐斑蒙瓢蜡蝉Mongoliana naevia, sp. nov. 和曲纹蒙瓢蜡蝉Mongoliana sinuata, sp. nov.;绘制了雄性外生殖器及前翅主要特征图,并列有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66.
脊额瓢蜡蝉属分类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脊额瓢蜡蝉属的分类研究历史,记述中国脊额瓢蜡蝉属Gergithoides Schumacher 4个种,其中2个新种:Gergithoides undulatus Wang et CHe,sp.nov.和Gergithoides gibbosus Chou et Wang,sp.nov.,绘制了雄性外生殖器及外部形态主要特征图,并列有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67.
记述全世界弓背叶蝉属Cyrta Melichar昆虫10种,其中包括8个新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绘制了新种头、胸部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中,已知种金弓背叶蝉C.blattina Jacobi的正模标本保存于德国Zoologisches Forschungsinstitut und Museum Alexander Koening (ZFMK),Bonn,但标本标签为Staatliches Museum fuer Tierkunde,Dresden;新种逆毛弓背叶蝉C.recusetosa,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南开大学(NKU);具毛弓背叶蝉C.setosa,sp.nov.正模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NWSUAF),副模保存于中国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TJNHM);版纳弓背叶蝉C.banna,sp.nov.、尖齿弓背叶蝉C.dentata,sp.nov.和异额弓背叶蝉C.parafron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AS);异色弓背叶蝉C.bicolor,sp.nov.正模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SHIE);长突弓背叶蝉C.longiloba,sp.nov.正模及1副模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AS),1副模保存于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TJNHM);双斑弓背叶蝉C.bimaculata,sp.nov.正模及2副模保存于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TJNHM),1副模保存于英国Comm.Inst.Ent.(CIE)。  相似文献   
68.
中国19种蜡蝉的核型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润刚  张雅林  袁锋 《昆虫学报》2004,47(6):803-808
研究了中国19种蜡蝉的染色体数目、性别决定和染色体行为。2n=28(26+XO)被认为是蜡蝉科的原始核型特征。由于蜡蝉精巢具有被膜,减数分裂前期Ⅰ具有弥散期,因此作者认为蜡蝉与半翅目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9.
桃蛀果蛾寄主生物型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徐庆刚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04,47(3):379-383
以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为外群,用44个随机引物对苹果、山楂、桃、杏、枣和酸枣等6种寄主植物上的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进行了RAPD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之间遗传差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桃蛀果蛾6个寄主生物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40~0.637之间,尤其是杏生物型分化最大。经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明显分成两个类群,杏生物型为一群,其余为一群。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为0.465,亚群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40~0.369。推测杏树上的“桃蛀果蛾 ”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70.
对中国掌叶蝉属利叶蝉亚属进行了分类研究,我国现知4种,即横带掌叶蝉Handianus(Usuirontus)limbicosta (Jacobi)、双斑掌叶蝉H.(U.)limbfer(Matsumura)、冠斑掌叶蝉H.(U.)maculaticeps(Reuter)和条斑掌叶蝉H.(U.)ogikubonis(Matsumura),确认Usuironus quadrimaculatus Cai et Shen,1999是H.(U.)limbifer(Matsumura,1902)的新异名.文中提供了该亚属的鉴别特征和分种检索表、各种的地理分布、形态记述和特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