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探讨超大剂量ARB治疗不同年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6月西京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7例DCM合并心衰的住院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60岁及以上年龄超大剂量(32例,老年超大剂量组)及常规剂量(34例,老年常规剂量组)ARB治疗组;30岁及以下年龄超大剂量(24例,青年超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27例,青年常规剂量组)ARB治疗组。超大剂量组长期接受ARB(缬沙坦,320-720 mg bid)治疗,常规剂量组长期接受ARB(缬沙坦80-240 mg bid)治疗。进行临床随访,比较各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衰再入院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结果:超大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老年超大剂量组与老年常规剂量组年龄、性别、BMI、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高血压人数及比例、LVEF值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常规剂量舒张压显著高于青年超大剂量组(P0.05),但两组其它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平均28.18±9.38月的治疗和随访,超大剂量组全因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老年超大剂量组全因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显著低于老年常规剂量组(P0.05);青年超大剂量组心衰再住院率显著低于青年常规剂量组(P0.05),但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治疗后LVEF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超大剂量组、老年超大剂量组、青年超大剂量组的LVEF值均显著高于其常规剂量组(P0.05)。超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都发生了低血压、肝功损害、肾功损害等不良反应,但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大剂量ARB治疗DCM合并心衰患者比常规剂量治疗能更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改善心功能也更加明显;但超大剂量ARB治疗青年DCM合并心衰患者仅能进一步降低心衰再住院率,不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在院内严密监护下,超大剂量ARB治疗扩心病合并心衰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肝癌患者组织样本中HBV DNA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和前C区(Pre C区)的基因突变多样性及其突变规律。收集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2015年收治的192例HBV阳性的肝癌患者组织样本,PCR扩增HBV BCP/Pre C区DNA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从测序失败的样本中随机抽取21例,采用构建单克隆文库后测序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7.89%(72/190)的HBV阳性肝癌患者体内HBV病毒因呈现多种突变株混合感染的特点而导致PCR产物直接测序失败,经单克隆测序揭示,每一例失败样本的HBV DNA准种池中至少有2~11种突变株共同存在;突变株中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的发生率高达80.95%;其它突变形式按照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A1762T/G1764A双突变90.48%,G1756C/T1803A/Δ(1 757~1 765)/Δ(1 824~1 832)四联突变80.95%,T1753C/A1762T/G1764A三联突变57.14%,A1762T/G1764A/G1896A三联突变42.86%,G1756C/Δ(1 757~1 765)双突变28.57%,T1753C/A1762T/G1764A/G1896A四联突变23.81%。由此可见,肝癌患者体内HBV病毒具有BCP/Pre C区DNA突变的多样性,这些缺失与插入突变是导致序列移码与PCR产物测序失败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为HBV持续感染及基因突变检测、相关机制研究和个体化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 nt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上通过基因沉默调节靶基因的活性。近年来,miRNA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成为探讨肿瘤转移调控机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miRNA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肺癌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关键,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调控的过程。研究miRNA对肺癌转移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找到阻断肺癌转移的靶点。本文就miRNA和肺癌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4.
目的:检测椒莪合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并制订其质量标准。方法:1采用TLC法对制剂中莪术醇、牻牛儿酮、莪术二酮及α-亚麻酸进行鉴别;2采用HPLC法,以Intersustain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0μm),检测波长为216 nm,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运用梯度洗脱法分别测定制剂中牻牛儿酮、呋喃二烯的含量;以乙腈-1%醋酸溶液(90:10)为流动相,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00 mm,5.0μm),检测波长为205 nm,测定制剂中α-亚麻酸的含量。结果:1制剂中牻牛儿酮、莪术二酮及α-亚麻酸的薄层鉴别具有较好的专属性;2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的线性范围与相关系数(r)分别为0.0060~0.1200 mg·m L-1、0.9995,0.0120~0.2400 mg·g-1、0.9995,6.90~115.00 mg·g-1、0.9998;3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平均加样回收率与RSD分别为98.65%、0.65%,99.02%、0.55%,98.49%、0.67%;43批制剂中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的平均含量(mg·g-1)分别为18.42、53.87和277.10 mg·g-1,RSD(%)分别为1.18、0.68和1.37%。结论:所建立的制剂中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检测方法科学、合理,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氧化应激效应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组、DN 大鼠模型组和TSG 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DN大鼠模型,给药8 周后所有大鼠称体重、肾重。 并且通过腹腔采血的方式,收集各组大鼠的血液,观察、测量各组大鼠血清中相应的生化指标,然后运用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血 清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活性和含量。结果:TSG能够有效的增强肾脏对血肌酐、尿素氮的清除率,从而减轻由高血糖引起的肾脏 损伤,并且能够显著降低DN大鼠血液中NO、NOS含量,提高T-SOD、CAT 活力值。结论:二苯乙烯苷能够改善DN 大鼠血清中 相应的生化指标,有效抑制DN大鼠肾脏的氧化应激反应,对DN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6.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不断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已成为基础医学教育创新改革的目标需求。本文就近年来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着重从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实施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改革,加强辅导答疑重点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针对性练习强度及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基础医学教育改革和不断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酯苷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以5-FU为阳性对照组,观测2、4、8mg.kg-1酯苷胶囊对小鼠H22、S180肉瘤和HCA肝癌模型动物的抗肿瘤作用。结果:酯苷胶囊对H22、S180和HCA移植瘤的抑制率分别为36.8%~65.3%,19.0%~41.4%,46.8%~52.3%。结论:酯苷胶囊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命。  相似文献   
68.
目的:化学全合成聚苹果酸(poly(β-malic acid),PMLA),将其作为高分子药物载体,制备聚苹果酸-羟喜树碱前药(PMLA-HCPT)。研究其体外释药特点和体外细胞毒性。方法: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全合成PMLA,通过酰胺键键合羟基喜树碱(HCPT)。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表征该前药的结构,利用体外动态透析的方法模拟体外释药特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pH值聚合物药物中前喜树碱的释药特性。采用人卵巢癌HO-8910细胞系研究该前药的体外毒性。结果:①经核磁共振表征PMLA-HCPT前药合成完成。②在pH 5.6、pH 6.8及pH 7.4的PBS缓冲体系16 h中,羟喜树碱药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6.8%,47.2%和18.1%,证实PMLA-HCPT中羟喜树碱的释放具有pH依赖性。③细胞实验证实PMLA-HCPT的细胞毒性和游离的HCPT相比没有降低。结论:PMLA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材料,PMLA-HCPT有望成为具有pH敏感性的聚合物前药。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制备壳聚糖/魔芋葡甘露聚糖复合膜,研究其促创面愈合作用。方法:壳聚糖溶液和魔芋葡甘露聚糖溶液混合后冷冻干燥制成复合膜。扫描电镜观察膜的形态和孔径,并研究比较膜的吸水率,水蒸气透过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体外降解率。建立大鼠皮肤损伤模型,敷以复合膜治疗,比较创面愈合率,观察创面组织染色结果,评价复合膜的促创面愈合作用。结果:壳聚糖/魔芋葡甘露聚糖复合膜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壳聚糖复合魔芋葡甘露聚糖后,膜的吸水率、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提高,体外降解加速,水蒸气透过率改善。愈合实验表明壳聚糖/魔芋葡甘露聚糖膜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结论:壳聚糖/魔芋葡甘露聚糖复合膜制备工艺简单,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具有成为创伤敷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70.
喜树碱是1966年由喜树中分离而来的一种五环结构的生物碱,早期对其抗肿瘤活性的发现更是引发了科学家们对此类化合物极大的研究兴趣,现在已经证实喜树碱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在DNA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型拓扑异构酶。但其自身因水溶性差、毒副作用强,在临床应用上易出现不良反应。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对其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了数以百计的喜树碱类衍生物,很多已经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但目前仅有两种喜树碱类的化合物拓扑替康和依立替康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上肿瘤的治疗。本文就已上市的喜树碱类化合物以及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开发的挑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