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模型焦虑样行为和海马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00-220 g)分为两组(假手术(sham)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组,每组N=40),分别给予BCCAO或者假手术。造模4周后,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大鼠焦虑样行为;间接免疫荧光(Iba1和GFAP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测定海马CA1区胶质细胞激活和血清及海马区域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水平。结果:旷场实验结果表明相比sham组,BCCAO组总穿行距离、中央区穿行距离和停留时间明显增多(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BCCAO组开臂停留时间和访问次数明显增加(P<0.05),闭臂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另外,相比sham组,BCCAO组大鼠海马CA1区胶质细胞明显激活,海马以及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海马区域而非血清ICAM-1和VCAM-1水平与CCH大鼠焦虑样行为(中央区和开臂的停留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海马区域ICAM-1和VCAM-1升高与CCH大鼠焦虑样行为显著相关,可能参与CCH慢性期焦虑样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产生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由于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本实验通过研究线粒体来源多肽MOTS-c通过影响Toll样受体4在肠源性脓毒症小鼠模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寻找新的临床治疗靶标,为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方法:在盲肠结扎穿孔(CLP)所致肠源性脓毒症小鼠给予MOTS-c处理后检测小肠组织中检测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检测TLR4表达水平,并且在野生型和TLR4过表达小鼠中构建CLP模型并给予MOTS-c处理,将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明确TLR4在MOTS-c对脓毒症影响中的作用。结果:在MOTS-c组CLP小鼠模型中,小鼠体内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此外,TLR4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下降,进一步在TLR4过表达小鼠CLP模型中对小鼠给予MOTS-c处理发现,MOTS-c对小鼠CLP的抗炎作用被抑制,小鼠体内促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与野生型小鼠比较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过表达TLR4逆转了MOTS-c的抗炎作用,提示MOTS-c可以在肠源性脓毒症中发挥抗炎作用,并且此过程可能依赖于TLR4。结论:MOTS-c可以在脓毒症中抑制小肠上皮细胞中TLR4过度激活,最终抑制炎症,因此可能对脓毒症有治疗效果,有望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3.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慢病毒介导的NCL基因沉默的胃癌细胞系,研究NCL沉默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为深入探究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小发卡RNA(shRNA)介导的慢病毒系统沉默胃癌细胞中的NCL,并利用RT-q PCR和免疫印迹检测基因沉默效果;并利用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检测经酶切鉴定的pKLO.1-NCL载体,显示5000 bp和2000 bp两条带,测序峰图显示与设计序列一致;利用HEK293T包装病毒,感染胃癌细胞SGC-79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h NCL组NCL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RT-qPCR结果显示,sh NCL组NCL表达量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0.4209±0.087倍(P0.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sh NCL组在第5天的吸光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sh NCL组克隆形成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克隆形成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建立了慢病毒介导的NCL基因沉默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并利用此系统研究了NCL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证明了NCL基因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为后续研究NCL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拮抗剂BoxA尾静脉注射对细菌性脑膜炎(BM)大鼠模型的临床体征改善和炎症抑制作用。方法:除外正常对照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设为对照组(n=20),另取60只大鼠行脑室立体定向注射20μL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1×10~7CFU/m L)建立BM模型,之后随机分为两组(各组n=30),一组尾静脉注射HMGB1拮抗剂BoxA,即BoxA组;一组麻醉后进行尾静脉注射无菌磷酸盐(PBS),即Vehicle组。造模3 d后,对各组大鼠的临床指标以及病理生理参数(颅内压和脑脊液白细胞(WBC)计数)进行评估,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HMGB1的相对含量,使用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脑皮层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Control组,Vehicle组临床指标,颅内压,WBC计数以及血清HMGB1含量明显提升(P0.05);而BoxA组相比Vehicle组,以上改变有部分减少(P0.05)。另外,Vehicle组较Control组EB渗漏增加且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Vehicle组相比,BoxA组的这些变化亦被部分调节(P0.05)。结论:HMGB1抑制剂BoxA尾静脉注射能够下调HMGB1表达水平并同时缓解细菌性脑膜炎大鼠的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外周血microRNA-223(miR-223)和血清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CHF患者65例(CHF组),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4例,Ⅲ级22例,Ⅳ级19例。另取40例同期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Control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miR-223水平,ELISA检测血清BNP含量,ROC曲线评价miR-223及BNP对CHF的诊断价值。结果:CHF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1)。CHF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miR-223和BNP水平均高于Control组,且miR-223和BNP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逐渐递增,组间两两比较均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miR-223诊断CH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75,临界值为43.51时灵敏度为92.82%,特异度为89.44%;BNP诊断CHF的AUC为0.7925,临界值为128 ng/L时灵敏度为92.93%,特异度为92.58%。结论:CHF患者外周血miR-223和血清BN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其对CHF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
摘要 目的:探究维药鹰嘴豆种子的化学成分,从药效物质基础的角度为阐明鹰嘴豆的营养功能与药用价值奠定基础。方法:将鹰嘴豆75%乙醇提取物分散于水中,分别通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获得不同的萃取段。对正丁醇萃取段通过正相硅胶、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分离纯化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鹰嘴豆种子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松醇(1)、乙基α-D-半乳糖苷(2)、L-色氨酸(3)、β-谷甾醇(4)、β-胡萝卜苷(5)、亚油酸甲酯(6)、亚油酸(7)和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亚油酸甲酯(6)和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为首次从鹰嘴豆中分离鉴定。对鹰嘴豆中之前报道的乙基α-L-半乳糖苷的化学结构确证为乙基α-D-半乳糖苷(2)。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甙在高糖处理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酶消法分离大鼠CMECs,高糖处理CMECs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实验随机分为6个组: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白藜芦醇甙组、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33 mmol/L)、高糖+白藜芦醇甙组、高糖+白藜芦醇甙+3-MA(自噬抑制剂)组和高糖+雷帕霉素(自噬诱导剂)组。白藜芦醇甙组和高糖+白藜芦醇甙组分别加入10μmol/L的白藜芦醇甙孵育24 h,高糖+白藜芦醇甙+3-MA组加入10μmol/L的白藜芦醇甙和10μmmol/L 3-MA孵育24 h,高糖+雷帕霉素组加入100 nmol/L的雷帕霉素孵育24小时。CCK-8实验检测大鼠CMECs增殖;Tunel法检测大鼠CMECs凋亡;FITC-葡聚糖清除实验检测单层CMECs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LC3Ⅱ和p6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白藜芦醇甙组相比,高糖组CMECs增殖能力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细胞通透性增加(P<0.05),LC3Ⅱ表达降低(P<0.05),p62的表达增加(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白藜芦醇甙组和高糖+雷帕霉素组CMECs增殖能力增加(P<0.05),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通透性降低(P<0.05),LC3Ⅱ表达增加(P<0.05),p62的表达降低(P<0.05);与高糖+白藜芦醇甙组相比,高糖+白藜芦醇甙+3-MA组CMECs增殖能力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细胞通透性增加(P<0.05),LC3Ⅱ表达降低(P<0.05),p62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白藜芦醇甙通过增加自噬减轻高糖处理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总脂联素(total adiponectin,total APN)和高分子量脂联素(high-molecular-weight adiponectin,HMW APN)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50名男性健康男性及50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男性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其他临床生化数据,通过ELISA法检测总脂联素、支链氨基酸及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高分子量、中分子量和低分子量脂联素水平,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的健康受试者相比,NAFLD患者的总脂联素和三种不同形式的脂联素水平均显著降低。在NAFLD患者中,总脂联素与身高(R=-0.270, P=0.032)和羧甲基赖氨酸(R=-0.259, P=0.040)显著负相关;高分子量脂联素与空腹血糖(R=0.350, P=0.016)显著正相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0.321, P=0.029)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0.295, P=0.045)显著负相关。结论:总脂联素和三种不同形式的脂联素水平均与NAFLD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在肝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14对肝癌与癌旁组织中TCTP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si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技术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7404中下调TCTP的表达,然后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EdU实验观察下调TCTP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分析TCTP促进肝癌发生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分子通路。结果:相比于对应的癌旁组织,TCTP在肝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用siRNA技术下调TCTP水平后能够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调TCTP的表达之后,AKT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也随之降低。结论:TCTP在肝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且在肝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和ERK通路的磷酸化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究生物可降解材料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PCL/β-TCP)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骨组织内血管生成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试样并加以表征。体内实验采用模型为SD大鼠股骨远端植入模型。双侧植入PCL/β-TCP支架后采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支架内部成血管标记物CD31的表达差异,并采用血管灌注方法进行血管造影,评价支架内部血管体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炎症标记物iNOS,抑炎标记物Arg-1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采用细胞共培养的方式检测PCL/β-TCP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以及免疫介导的血管形成改变。实验分为两组,空白组(Control)及PCL/β-TCP(PT5)组。将巨噬细胞系Raw264.7接种于材料表面并对其极化水平及分泌改变进行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1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M2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的表达情况。通过RT-qPCR检测CCR-7,CD20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转录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EGF、PDGF-BB、IL-10、TNF-α的分泌情况。应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PCL/β-TCP刺激下巨噬细胞分泌作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CL/β-TCP刺激下巨噬细胞分泌作用对HUVECs表面血管形成指标CD31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在体内实验中,支架周围组织CD31表达升高(P0.001),血管灌注结果提示支架内部血管体积显著增加(P0.001),同时炎症标记物iNOS表达下调(P0.001),抗炎标记物Arg-1升高(P0.001)。在体外实验中,与Control相比,PT5组巨噬细胞中炎症标记物iNOS合成无明显差异,抑炎标记物Arg-1合成增加;炎症标记物CCR-7及TNF-α转录水平下调(P0.01,P0.01),抗炎标记物CD206及IL-10转录上调(P0.001,P0.001);VEGF转录水平下调(P0.01),PDGF-BB转录上调(P0.01);VEGF分泌水平下降(P0.001),PDGF-BB分泌增加(P0.01),IL-10分泌水平提高(P0.001),TNF-α分泌水平下降(P0.05)。在巨噬细胞分泌作用下,HUVECs的迁移能力提高(P0.001),CD31表达上调(P0.001)。结论:骨修复材料PCL/β-TCP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进而促进血管形成,可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候选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