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壳聚糖磷脂复合物(CPC)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仪(ET)分别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的S谱线,分析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服用CPC2月后,经ET检测,S1、S5谱线明显增高(P〈0.01),S2谱线增高(P〈0.05)。结论:CPC能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脑功能。  相似文献   
62.
天然多羟基化合物在酶催化下的选择性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十几年来几种天然多羟基化合物包括皂草苷类、黄酮苷类、生物碱类、甾醇类、倍半萜(烯)化合物、熊果苷和槐糖脂在脂肪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催化下的选择性酯化。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众说纷纭,特别是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改变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直接的试验证据。本文依据心力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降低幅度,探讨心力衰竭导致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方法: 选择5名心力衰竭患者,连续桡动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PaCO2,pHa和S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动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是否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心力衰竭患者与心功能正常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包括2例外科手术和3例ICU住院监护患者,4男1女,年龄(69±7)岁,身高(169±10)cm,体质量(75±19)kg,左心射血分数(LVEF)=(38±3)%。动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7±2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7±2次心跳,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心力衰竭患者PaO2,PaCO2,[H+]a和S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分别是(7.94±2.02)mmHg,(1.18±0.56)mmHg,(0.54±0.17)nmol/L和(0.21±0.07)%,分别是各自均值的(6.1±1.5)%,(3.2±1.5)%,(1.5±0.5)%和(0.2±0.1)%。与心功能正常患者比较,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幅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但仅PaO2和[H+]a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心力衰竭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也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但其变化幅度较心功能正常患者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在完成吸入室内空气状态下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动脉血气指标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液酸碱度和CO2含量对呼吸调控的影响。方法: 选正常志愿者5名,给予5%NaHCO3(总量0.3 g/kg)分次口服,每5 min口服75 ml(3.75g )。总量服完1 h后,重复CPET。于静息、热身、运动及恢复期,连续测定肺通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指标变化,并与本人在非碱化血液条件下对照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碱化血液之后,CPET期间随着运动功率逐步递增,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反应模式与非碱化血液对照相似(P>0.05);即与静息状态比较,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VO2、VCO2均呈现近于线性渐进性递增(P<0.05~0.001)。与碱化血液前吸入室内空气的对照比较:在碱化血液条件下,所有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PaCO2与pH均显著提高(P<0.05);除无氧阈PaCO2减低外,只有热身状态呈增高态势,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而PaO2无差异(P>0.05),各状态均较对照状态减低,除恢复期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碱化血液对照比较,除静息每分通气量低于对照(P<0.05)外,所有通气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碱化血液条件下, 尽管有更高的CaCO2, PaCO2 和 pHa平均水平及更低的Hba和[H+]a平均水平,机体对CPET的呼吸反应模式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在急性血液碱化前、后空气吸入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基础上,本文探讨在血液碱化后吸入纯氧对呼吸调控的影响。方法: 正常志愿者5名在碱化血液后呼吸纯氧CPET,在静息、热身、运动及恢复期,连续测定肺通换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指标,对CPET期间的呼吸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数据比较。结果: 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呼吸反应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基本一致。CPET期间,各运动状态下的每分通气量均与对照组相似(P>0.05);仅静息每分通气量较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高(P<0.05),而其它状态和恢复2min时均相近(P>0.05)。潮气量仅峰值运动时较对照和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低(P<0.05);而运动过程和恢复2min时的潮气量均相近(P>0.05)。呼吸频率在各个时间与血液碱化前后CPET均无差异(P>0.05)。在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各个时期的PaO2和Sa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明显提高(P<0.001,P<0.05)。血红蛋白浓度虽然较急性血液碱化前后均低,但仅较血液碱化前显著降低(P<0.05),比血液碱化后差异不显著(P>0.05) ; 开始时的PaC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降低(P<0.05),无氧阈时相近(P>0.05),但到峰值及恢复2 min时明显增高(P<0.05);pH仅较对照增高(P<0.05),但与碱化血液空气试验时无差异;乳酸水平较对照略高,但仅在热身和恢复期有差异(P<0.05)。纯氧提高了两人无氧阈和三人峰值运动的功率和时间。结论: 虽然血液碱化给予纯氧, CPET呼吸反应与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模式相似,表明运动中呼吸反应主要取决于代谢变化,而非动脉血气平均值高低。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影响前臂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因素,以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及康复方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0月解放军第401医院手外科收治的58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13-62岁,平均33.8岁)屈指肌腱在前臂损伤患者的伤因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并进行随访,分析其受伤严重程度、手术方式、术后功能锻炼情况。结果:术后随访54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54例前臂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患手的恢复情况,其中优31例,良16例,中5例,差2例。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较单纯指浅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粘连发生率较高,手功能的优良率较低(P0.05),合理应用防粘连技术和术后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的患者术后手功能的优良率分别较未合理应用防粘连技术和术后未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的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手术切口是否合理的延长,术中操作是否重视无创操作,是否合理的应用防粘连技术以及缺乏系统的功能锻炼以及肌腱断端吻合质量是影响前臂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目的:高脂血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降脂红曲制剂血脂康胶囊对高脂模型大鼠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Wistar大鼠高脂饲料30 d,造成高血脂大鼠模型,灌服血脂康胶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血脂康治疗组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应用EGM-2MV进行体外培养。以4~6代EPCs为靶细胞。采用Edu标记技术、CCK-8检测法、粘附能力测定试验、改良的Boyden小室、Matrigel法、荧光定量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EPCs增殖、粘附、迁移、体外成血管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高血脂模型组大鼠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炎症因子MCP-1表达则高于对照组;与高脂模型组EPCs比较,血脂康可明显促进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下调MCP-1的表达。结论:高脂状态下大鼠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等生物学功能受损,血脂康能调整脂质代谢,改善高脂血症大鼠EPCs功能,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以潍坊医学院为例,探讨了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开展三明治法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从三明治教学的实施方案、内容选择、实施策略、考核评价及总结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实践表明,三明治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三明治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9.
目的采用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3组:空白组10只(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脊膜);SCI组10只;SCI术后细胞移植组10只;从以上三组大鼠随机抽取8只于细胞移植后1 d、7 d、14 d、21 d、30 d、60 d进行SEP(皮层体感诱发电位)、MEP(运动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测技术,并观察大鼠的运动评分恢复程度。结果细胞移植4d后,大鼠饮食和活动开始增加;后肢变化过程如下:损伤后1~4 d损伤侧后肢迟缓性瘫痪,拖地行走,损伤对侧后肢由损伤初期的运动减弱逐渐恢复,损伤后5~9 d损伤侧后肢痉挛性瘫痪;10~14 d损伤侧下肢恢复少量活动,损伤对侧后肢恢复至较损伤前稍弱的状态;15~21 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改善,至30 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及肌张力恢复程度最明显,30 d以后无更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发现损伤处诱导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行为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改善了损伤大鼠运动能力。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BDNF基因修饰后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0.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对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以癫痫患者和SD大鼠为实验对象,用脑功能检测的最新脑电超电涨落图分析仪(encephalofluctuogram technology,ET)长时程采集脑电信号,提取在脑电中载有脑神经递质调节系统的震荡信息(即S谱线),分析癫痫发作时的脑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患儿癫痫发作时,S谱线中S2(谷氨酸)增高;S1(γ-氨基丁酸)降低,造成S1<S2。S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