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2.
利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获取高通量SNP标记,分析了长江上游三峡大坝-白鹤滩大坝之间8个不同江段(太平溪、巴南、合川、岷江口、宜宾、邵女坪、桧溪、冯家坪)共136尾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阐明了长江上游瓦氏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三峡库区太平溪群体和巴南群体具有较高的SNP(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数量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遗传来源丰富,其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群体;上游的岷江口、宜宾、邵女坪和冯家坪群体遗传来源单一。(2)瓦氏黄颡鱼存在3个不同的遗传分支,且不同遗传分支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3)群体SNP数量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与河流坡降呈显著负相关,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与地理距离和隔离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峡大坝-白鹤滩大坝江段,瓦氏黄颡鱼上游群体具有更低的遗传多样性,更易发生遗传漂变作用,在鱼类遗传多样性保护中需要特别关注;瓦氏黄颡鱼存在3种显著的遗传结构,应视为3个不同遗传单元进行种质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23.
湖北地区蝇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北地区蝇科已知种类及区系组成资料,并与邻近的江西、湖南和河南3地区蝇科区系进行比较,分析湖北地区蝇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湖北地区已知蝇科物种150种,其中东洋界为主的种类69种,占46.0%;古北界为主的种类57种,占38.0%;广布两界的种类24种,占16.0%。结论认为,湖北地区蝇科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24.
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夏季鸟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录到湖北省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夏季鸟类78种;并对鸟类区系进行了分析;对5种生境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肺癌中表达及其与肺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0例肺癌及25例良性病变的肺组织标本FHIT蛋白及Ki-67、P53、P21WAF1蛋白表达.结果 (1)良性病变的肺组织FHIT基因异常表达率为16%, 肺癌组织异常表达率为85.5%,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9.390,P=0.000) ;(2)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 , PI)不同的肺癌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性(χ2=30.145,P=0.000),且FHIT基因表达与PI负相关(r=-0.0418,P=0.000);(3)在P53表达阴性的肺癌组织中, P21WAF1阴性组与P21WAF1阳性组比较,FHI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25,P=0.248).结论 FHIT基因可能参与肿瘤细胞增殖的调控,FHIT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种, 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 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 作者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调查获取的体长频率数据, 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种群数量及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52-250 mm, 体重范围为2.7-307.2 g, 平均体长为150.8 ± 40.7 mm, 平均体重为72.3 ± 49.7 g。江津江段长鳍吻鮈平均体长(168.6 ± 29.5 mm)显著大于宜宾江段(125.6 ± 41.2 mm)。长鳍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 W = 6.06 × 10-6L3.20 (R2 = 0.98, P < 0.01, n = 436)。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渐近体长(L)为338 mm, 生长系数(k)为0.24/yr。由Pauly公式、Gunderson和Dygert公式、Jensen公式等3种方法估算出其平均自然死亡系数为0.43。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26和2.09。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开发率分别为0.81和0.79, 已超过由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的最大开发率0.57和0.62。由体长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分别为68,247、67,432和176,266尾, 平均为103,982尾; 宜宾江段种群数量分别为22,953尾、46,340尾和34,021尾, 平均为34,438尾, 表明江津江段种群数量高于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已被过度开发, 建议加强种群动态监测, 延长禁渔期及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保护这一特有物种。  相似文献   
27.
水稻育种一直关注DNA序列多样性,但表观多样性(如DNA甲基化)也影响性状,不应被忽略.分析了20个杂交稻育种中广泛应用的籼稻亲本系间的DNA甲基化多样性及其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水稻育种系之间广泛存在DNA甲基化多样性;DNA甲基化与序列多样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DNA甲基化可以通过自交或杂交遗传给下一代.本研究揭示了DNA甲基化在水稻育种中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虾稻综合种养(integrated crayfish-rice co-culture,ICRC)系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潜江市典型ICRC稻田渔沟和田面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研究,并分析了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采集浮游动物60种,分别包含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12、28、10、10种(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剑水蚤目无节幼体、桡足幼体以及蚤状溞(Daphnia pulex);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年均值分别为1. 48、3. 42和0. 55;(2)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 65~1309. 50 ind./L、0. 08~50. 04 mg/L,年均值分别为360. 0 ind./L、17. 45 mg/L,桡足类和枝角类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有绝对优势;(3)浮游动物物种数、多样性指数(田面除外)、密度和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季显著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物种数和资源量主要受总磷、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的影响;(4)浮游动物的物种数、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在渔沟和田面两种生境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ICRC系统中有丰富的大型浮游动物资源未得到利用,同时鉴于浮游动物可作为小龙虾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食物来源,需进一步研究秋冬季浮游动物变化,以及如何培育和合理利用此阶段的浮游动物以促进幼虾生长、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29.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爆发与流行。EV71感染主要引起患者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但EV71还能够引起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  相似文献   
30.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2007~2009年三峡库区以上江津江段的渔获量和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资源量及资源利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体长范围为76~480 mm,体重范围为5~2 002 g,平均体长为(158.7±54.8)mm,平均体重为(72.4±148.8)g。优势体长组为90~210 mm,约占总数的77.9%(n=277)。长薄鳅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幂函数关系为:W=7.28×10﹣6L3.09(R~2=0.95,P0.01,n=277)。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长薄鳅渐近体长(L_∞)为555 mm,生长系数(k)为0.17/a。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M)为0.37。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Z)为1.23。江津江段长薄鳅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43,表明其资源已过度开发。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2007、2008和2009年长薄鳅年资源量分别为2 544尾/km(0.75 t/km)、2 405尾/km(0.42 t/km)和7 245尾/km(1.63 t/km),平均4 065尾/km(0.93 t/km)。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记录到了长薄鳅的最大个体(体长480 mm);本研究估算的长薄鳅总死亡系数和资源开发率较高,可能与江津江段的捕捞强度较高有关。建议加强长薄鳅种群动态长期监测,采取禁渔、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