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6 毫秒
41.
重症监护病房分离菌菌谱及其耐病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分离菌菌谱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 2000年1月~2003年12月所分离的细菌菌株、真菌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年共分离获得菌株460株,分离菌仍以G^-菌为主.占57.4%.其次G^ 菌占27.2%,真菌占15.4%。G^ 分离率逐年增多,由2000年的20.7%上升到2003年的28.3%。G^-以肠杆菌属为主。G^ 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为主,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G^ 的90.9%。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前6位分别为金葡菌(13.7%)、肺炎克雷伯杆菌(12.6%)、埃希肠杆菌(11.5%)、白色念珠菌(10.4%)、产气肠杆菌(9.3%)和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5.4%)。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主要分离菌均呈多重耐病特性。只有万古霉素对G^ 具有很强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该ICU院内分离菌仍以G菌为主.G^ 菌分离率逐年增多,金葡菌已上升到第1位。细菌呈多重耐药特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G^ 菌中比例很高,应高度重视。掌握该地区、该科室常见分离菌菌谱及其耐药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骨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临床研究表明骨坏死治疗效果取决该病的早期诊断.X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摄影(CT)及同位素骨扫描等一些传统的检查方法难以对骨坏死进行早期诊断,即使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寻求一种简单易行、无创、价廉的早期诊断骨坏死的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光声层析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哺乳动物组织可产生高对比、高分辨率影像.为探讨光声层析成像对骨坏死早期诊断的可行性,应用脉冲激光产生的光声成像技术对早期动物股骨头坏死模型及人股骨头坏死标本进行图像重建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重建图像和股骨头坏死标本的部位、形状及尺寸完全吻合,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为0.3 mm,表明光声层析成像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早期骨坏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产多种基因型ESBLs的情况。方法采用PCR扩增对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初步分型,然后PCR扩增阳性产物克隆测序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用浓度梯度法检测10种抗菌药物对同时产多种基因型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83株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9株同时产TEM、SHV和CTX-M型,测序结果为CTX-M-3、TEM-1及多种SHV型(SHV12及SHV28)。将这9株细菌作PFGE分析,结果共被分成7个型。药敏结果表明,9株菌除对亚胺培南敏感外,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丁胺卡那和四环素均高度耐药,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极少菌株敏感。结论发现CTX—M-3超广谱-及多种SHV型超广谱-和TEM-1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同时存在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十分严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介绍应变性鼻炎鼻分泌物中细胞内DNA和RNA代谢变化的观测方法。以鼻分泌物中的多种炎性细胞为实验标本,经细胞贴壁、0.1%吖橙染色标记,37℃孵育15min;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内DNA,RNA形态和含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应用于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细胞内DNA、RNA代谢的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5.
81例败血症患者致病菌及其耐药特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近年来败血症患者病原菌及其耐药特性。方法:对1997年1月~1999年12月在我院诊断败血症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析。结果:3年间诊断败血症患者共81例,共培养获得病原菌86株,其中院外组有62株,院内组24株,在院外组中,G^-菌37株(59.7%),G^ 菌20株(32.3%),真菌5株(8.1%),院内组G^-菌17株(70.8%),G^ 菌2株(8.1%),真菌5株(20.8%),在院外组中,前4位致病菌依次为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珠菌,院内组中前4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白色念珠菌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有多种抗生素对院外组中的G^-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院内组致病菌均呈多重耐药特性。结论:G^-菌为败血症主要致病菌,院内获得性败血症致病菌呈多重耐药特性,了解本科室常见致病菌谱及其耐药特性对败血症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建立小鼠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迁移模型,探讨化疗药物三氧化二砷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株生长的杀伤机理。方法利用肥大细胞的特征性蛋白酶抗体及其免疫荧光标记MC和PI标记EC109细胞内DNA;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腹腔液中肥大细胞各亚型的百分率及肿瘤细胞周期变化;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肥大细胞内分泌颗粒的分布。并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种诱导处理后小鼠肠组织肥大细胞由肠道向腹腔移动的变化。结果①根据流式细胞仪点图分布分析,将小鼠肥大细胞分为:类胰蛋白酶阳性、类糜蛋白酶阴性(MC T);类糜蛋白酶阳性、类胰蛋白酶阴性(MC C)和类胰蛋白酶阳性、类糜蛋白酶阳性(MC TC)三种亚型,且T型MC明显多余TC型和C型(P〈0.05);以共聚焦显微镜显示三种亚型的MC均含有丰富的分泌颗粒并分布于细胞膜内侧,为其出芽突起形成储备的状态。②经组织切片观察到诱导处理后小鼠肠组织MC由肠道向腹腔移动,且胰酶对MC的诱导作用大于食管癌细胞和As2O3。③经诱导迁移入腹腔的MC可能与癌细胞周期由S期向G2/M期跨越相关;As2O3能延迟食管癌细胞的G0/G1期,阻碍细胞向S期跨越,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结论食管癌细胞移入小鼠腹腔,主要诱导T型MC参与免疫反应。在生物机体内环境(这里指MC影响)的条件下,As2O3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使癌细胞周期的G0/G1期向S期跨越延迟,或G2/M期进入细胞分裂的延迟。  相似文献   
47.
目的:优化明胶酶谱实验方法,并检测不同浓度凝血酶刺激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的明胶酶B(MMP-9)活性的变化。方法:用含明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开上清中各蛋白条带,经2.5%TritonX-100洗脱、明胶酶缓冲液孵育、考马斯亮蓝染色液染色及脱色液脱色后,经光密度扫描记录,应用ImageJ软件进行密度计量分析。结果:凝血酶刺激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MMP一9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利用优化的明胶酶谱实验方法可做出高质量的明胶酶谱图片,对检测明胶酶活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的调查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构成及其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患者1164份生殖道标本的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药敏情况。结果共分离9种295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为85.76%,近平滑念珠菌为7.46%,光滑念珠菌为3.39%,其他念珠菌为3.39%。295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分别为99.66%、97.29%、89.83%、72.22%、46.44%和36.61%。结论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患者致病菌分布以白念珠菌为主,体外药敏显示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9.
三氧化二砷对鼻咽癌细胞Cx4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抑制鼻咽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荧光技术,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经As2O3诱导后细胞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结果:FCM显示,经过浓度为4μmol L的As2O3处理后,其Cx43阳性细胞计数率明显升高,与未经As2O3处理和经2μmol L的As2O3处理的CNE1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LSCM图像观察到,经4μmol LAs2O3处理后,标记Cx43的绿色荧光显著增强,集中分布于细胞膜。结论:较高剂量浓度的As2O3能提高鼻咽癌细胞Cx43的表达率,升高细胞膜Cx43的含量。As2O3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恢复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