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41.
腺相关病毒(AAV)是一种复制缺陷性DNA病毒,其基因组两端的两个倒转末端重复序列(ITR)是rAAV包装复制所必需的自身结构.ITR容易缺失并影响病毒颗粒的包装和感染力.比较两个ITR完整的和一端ITR缺失的AAV病毒发现,一端ITR缺失的AAV载体质粒包装病毒的效率明显比ITR完整的质粒低.用这两种AAV病毒感染293细胞、HeLa细胞和小细胞肺癌细胞NCI H446细胞,显示两个ITR完整的AAV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明显比一个ITR缺失的病毒强.说明ITR缺失对AAV病毒的包装和感染力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筛选两个ITR完整的AAV载体质粒,并稳定其基因组的结构,对提高病毒生产的产量和增强病毒的感染力都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2.
重组人源性抗HBsAg Fab抗体纯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HBsAg Fab抗体被认为在预防和治疗HBV引起的肝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建立稳定的、适于生产应用的重组人源性抗HBsAg Fab抗体的纯化工艺,本实验对不同纯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了抗Fab抗体亲和层析、ScFv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等3套纯化工艺在酵母发酵生产的重组人源性抗HBsAg Fab抗体纯化中的效率。结果显示,抗Fab抗体亲和层析柱纯化酵母表达的重组Fab,纯度为96.8%,但回收率偏低,只有30%~40%。ScFv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纯化的重组Fab,纯度为97.5%,回收率达75%~85%。该工艺能很好的适应较小规模的生产应用。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的重组Fab,纯度为97%,回收率为75%~85%。该工艺能很好的适应较大规模的生产应用。以上结果表明,应用ScFv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技术均能很好的纯化出重组人源性抗HBsAg Fab抗体,这两种纯化工艺不仅大大节约纯化成本,且纯化效率和回收率有很大提高。为莺组Fab抗体的工业化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3.
色曲霉素(ST)是一种致癌致畸的真菌毒素,已报道的检测ST的技术有TLC、HPLC、ELISA以及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技术。初步探索了酶生物传感器三电极系统对ST的电化学分析。在实验中,应用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分子识别元件ADTZ的固定化基质和传感器的电子传递体构建了Au工作电极,对ST进行CV和DPV分析,结果表明:ST在-600mV位置有一明显的特征还原峰电位,线性检测范围是8.32×10-5~6656×10-5mg/mL,检测下限为8.32×10-5mg/mL,响应时间10s,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4.
重离子诱变创制高产油微拟球藻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OZ-1为实验材料,利用碳重离子进行诱变育种,采用Imaging-PAM和酶标仪进行大规模筛选,最终获得两株高生长速率微拟球藻突变藻株(HP-1和HP-2),进一步分析显示两株突变藻株(HP-1和HP-2)生物量积累较野生型藻株大幅提高,在18d培养末期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8%和26%,两株突变藻株油脂产率分别为295 mg/(L·d)和275 mg/(L·d),而野生型藻株为247 mg/(L·d).所获两株突变藻株生长速度快、油脂产率高,较野生型藻株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5.
广东省平胸龟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的滥杀滥捕,平胸龟野外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将13条可重复的、扩增图谱清晰的RAPD引物用于广东省内20个平胸龟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扩增所得的条带显示,多态性位点含量为60.7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196,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1966,表明平胸龟遗传多样性仍较丰富。同时,计算20个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507-0.2925,并采用UPGAM方法绘制聚类分析树状图,20个个体聚类较分散,主要聚为1个大群体,表明广东省内的野生平胸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种群的分化。了解平胸龟的遗传现状、种群结构,可为该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野生资源恢复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6.
目的:通过抑制人脐带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探讨内皮细胞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CCK -8和流式细胞术定性定量研究雷公藤红素(Celastrol)抑制HUVECs体外增殖.结果:0.5~2μg/ml Celastrol作用细胞24h后,CCK-8表明,细胞存活率从86.4±2.8%下降到23.4±4.8%,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从11.7%上升到81.8%.AFM探测表明,随着Celastrol浓度的增大,细胞形变程度增大,细胞由长梭形逐渐变成椭圆形状,细胞表面的平均粗糙度逐渐增大.而LSCM分析细胞的骨架和伪足发现,细胞的骨架遭到破坏,伪足也逐渐消失.结论:雷公藤红素能显著抑制HUVE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7.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突破衍射极限,具有纳米量级的空间分辨率,量子点(QD s)标记有荧光强度高且抗光漂白能力强等优点。结合上述两种技术,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膜表面特异性结合的叶酸受体(FR)进行成像探测,获得了叶酸受体在SGC-7901细胞膜表面上的分布,以及细胞内化外源性叶酸过程中叶酸受体在细胞膜表面的分布变化,成像的光学分辨率达到120 nm。实验结果表明:特异性结合的叶酸受体在SGC-7901细胞膜表面的分布,绝大部分是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随着SGC-7901细胞内化叶酸量的增加,叶酸受体在细胞膜表面的分布密度逐渐降低,并在经过120 m in左右趋于稳定。上述方法和手段为实现单细胞水平上靶点分布和变化的长期监测,肿瘤细胞内化受体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8.
近场光学显微镜具有nm量级的空间分辨率,量子点(quantum dots,QDs)荧光探针具有激发谱宽、发射谱线窄、荧光强度高、抗光漂白和稳定性高等优点,两者结合用于生物大分子的成像探测和识别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用近场光学显微镜对链霉亲和素偶联的QDs进行近场荧光激发,并对其荧光发射特性和光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光学显微镜nm量级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同时观察到了QDs的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QDs的荧光发射强度高,近场荧光像对比度好,单量子点的荧光半高宽达到25nm;对一定入射波长的单色激发光,QDs的近场荧光强度随着激发功率密度的增加线性增加,并很快趋于稳定。与传统的荧光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素相比,QDs的稳定性非常好,在激发功率密度为300W/cm2的近场辐射下,量子点的荧光强度超过6h基本保持不变,其抗光漂白能力远远高于普通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149.
干扰素调节因子6(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IRF6)基因突变在单纯型和综合征型唇腭裂中均有报导。然而,其基因突变如何导致了唇腭裂的病理发生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以培养细胞为模型,研究了IRF6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从而探讨唇腭裂形成的可能的分子病理机制。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IRF6真核过表达载体;设计合成IRF6基因特异siRNA,成功构建IRF6基因沉默和过表达细胞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siRNA-IRF6质粒48 h时,发现IRF6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降低2倍;CCK8法检测转染siRNA-IRF6后,对细胞增殖能力提高1.98倍;划痕法观察转染siRNA-IRF6质粒72 h后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比对照组增强2.36倍;利用Western印迹、qRT-PCR检测EMT标志性分子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发现过表达IRF6后EMT有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E-钙黏着蛋白表达下调3.57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RF6时未发现对细胞凋亡有影响。在体外培养细胞模型中,IRF6基因沉默显著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EMT发生。提示IRF6这一唇腭裂相关基因有可能通过影响上述细胞事件,而导致唇腭裂的病理发生。  相似文献   
150.
本研究尝试将氨基磺酸应用于甘蔗渣预处理,探究其作为酸预处理试剂对甘蔗渣成分和酶解的影响。氨基磺酸预处理最优条件为浓度3%,温度121℃,预处理1 h。在该条件下,甘蔗渣的固体回收率为64.45%,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去除率分别为70.81%和25.10%,纤维素损失率仅7.56%。与硫酸、盐酸预处理相比,氨基磺酸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去除率不如硫酸、盐酸预处理,但固体回收率更高,纤维素损失率低,能保留更多纤维素有效成分。进一步酶解显示,氨基磺酸预处理的纤维素转化率高于硫酸、盐酸预处理。氨基磺酸作为一种新的酸预处理试剂,在木质纤维素降解上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