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DNA复制压力(replication stress,RS)是一个广泛定义DNA复制障碍的术语,通常是指那些能够扰乱复制进程,造成复制叉减慢或停滞的情况。复制压力的过度累积是肿瘤发生和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驱动因素。细胞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地遭受来自外源性或内源性复制压力,而端粒及常见脆性位点(common fragile sites,CFSs)是一类对复制压力高度敏感的区域,在复制压力较高的情况下,这些区域往往难以被完全复制。近年的研究发现,有丝分裂期DNA合成(mitotic DNA repair synthesis,MiDAS)区别于S期的复制,可以帮助难以复制的区域在进入有丝分裂期后仍然能够保证复制的进行,因此,MiDAS也被称为“复制的挽救机制”。由于端粒的维持依赖于端粒酶活性及端粒替代性延长机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ALT),而具有更多端粒脆性的ALT细胞中端粒-MiDAS表现出高度的活性,因此本文就MiDAS的发生机制及在不同端粒维持机制下难以复制的端粒如何应对复制压力在有丝分裂期完成DNA的合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2.
为了解我国4种名优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滇红、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红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90种,滇红茶中主要是芳樟醇、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2-戊基呋喃和橙花叔醇,祁红中主要是十六碳酸、植酮、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植醇和蒽等,正山小种中主要是植酮、香叶醇、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咖啡因和芳樟醇氧化物,而金骏眉中主要是香叶醇、咖啡因、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苯乙醇、橙花叔醇和植醇;他们共同成分有苯甲醛、苯乙醛、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叶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植醇等。4种红茶在挥发性组成及含量上差异较大,共有成分仅32种;醇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其中滇红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高达69.08%;而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中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同化合物之间比例和阈值的不同,形成了4种红茶各自独特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53.
基于我们最近获得的小桐子低温驯化转录组和数字基因表达谱数据,本工作研究了低温驯化条件下差异表达变化较大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A基因JcnsLTPA。克隆到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833 bp,开放阅读框长度513 bp,编码170个氨基酸,存在ATT_LTSS典型保守功能基序。其启动子区域中鉴定到了TATA框、CAAT框、CATA框、W框等顺式作用元件以及CRT/DRE低温响应元件。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茎、根、叶中都有表达,以茎中表达量最高、且受低温诱导最显著。同时,酵母表达JcnsLTPA也提高了重组酵母菌的抗低温能力。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小桐子JcnsLTPA是与抗冷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可以用于小桐子的抗冷性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54.
脂肪组织不仅储存能量,更可通过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调节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能量代谢平衡。Apelin是由脂肪组织产生和分泌的一类新型脂肪因子,其受体为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PJ),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迄今为止,apelin是APJ的唯一天然内源性配体。研究证明,apelin与心血管功能、内分泌调节、食物摄入、细胞增殖、免疫调节、体液平衡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且apelin可以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方式作用于不同组织,从而参与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对近年来apelin在各类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调节作用及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并对apelin/APJ系统在治疗代谢紊乱疾病等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5.
提高对丙型肝炎患者实验室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相关人群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是控制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与传播的有效措施。为了建立更为可靠的HCV诊断方法,通过采用PCR方法从J6/JFH12a型病毒中克隆出HCV ns3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p ET-28a载体上,重组载体p ET-28a-ns3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诱导表达,以10%SDS-PAGE进行鉴定,获得表达的NS3重组蛋白分子量为72 k Da。将纯化的NS3蛋白免疫BALB/c小鼠,第4次免疫后采集血液并分离血清进行抗体活性鉴定,小鼠抗体效价为1∶256 000。进一步的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以重组NS3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很好地识别HCV感染Huh7.5.1细胞中的NS3蛋白,为下一步开展单克隆抗体制备和检测试剂盒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6.
噬菌体又称细菌病毒,是公认最丰富的微生物,也是最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是适应所面对选择性压力例如普遍存在宿主菌的噬菌体抗性机制。噬菌体通过6步(吸附、注入、复制、转录翻译、组装和释放)侵入细菌并使之裂解,但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就会面临细菌抗噬菌体的机制,宿主菌能够进化出多种抗噬菌体的机制来避免噬菌体的侵染和裂解。本文就对宿主菌抗噬菌体各种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7.
醛是一类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毒性物质,在生物体中主要由膜脂过氧化,氨基酸氧化和蛋白质的糖基化产生.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是一类以多种醛类为底物的酶类,醛脱氢酶基因是一类编码将醛脱氢氧化为相应羧基酸的基因,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均有发现.通过RT-PCR方法从丹波黑大豆根中扩增出基因GmALDH3-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ALDH3-1,在E.coli BL21中表达,并研究不同浓度IPTG、时间和温度对ALDH3-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8℃下诱导6h ALDH蛋白表达量最大,而IPTG浓度对ALDH3-1的表达量影响不大.在添加有不同浓度Al、Cu和Cd的液体LB培养基中培养转化菌和对照菌,检测转化菌和对照菌的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ALDH3-1转化工程菌对上述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云南彝族人群中的酒精依赖患者和云南彝族人群中健康人在CYP2E1基因的一个SNP(Rs381386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不同,试图找出酒依赖的危险基因,比较它与其他人群之间在CYP2E1PstI位(rs3813867)基因多态性的不同。方法:对110个酒精依赖者和330名健康的志愿者不喝酒(对照组)的CYP2E1PstI位的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测定。采用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CYP2 E1 Psfl位的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相似的在酒精依赖者和对照组(72.7%vs72.1%,C1/C1),(25.5%vs25.8%,C1/C2),(1.8%vs2.1%为C1/C2)和(85.5%vs85%c1的),(14.5%VSl5%为c2)。结论:CYP2E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酒精依赖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这两个民族在AD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有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59.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臻钰  杨昆  罗毅  商春雪  赵磊 《生态学报》2021,41(6):2515-2524
水体透明度能够直观反映湖泊水质状态,掌握长时间大尺度湖泊水体透明度是控制和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由于滇池的水质原位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导致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湖泊水体透明度数据的缺失。为此,以滇池为研究区,以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为理论基础,以原位监测和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对2001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滇池水体透明度进行反演,并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滇池湖泊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提出的反演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RMSE=0.1359,MAE=0.1134),能够客观反映湖泊水体透明度状况;(2)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水体透明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综合变化率为-0.08 m/10 a;(3)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水体透明度较高的区域下降率较大,水体透明度较低的区域变化趋势相对稳定,距离城区及居民区较近的水体透明度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将成为影响滇池水体透明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滇池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0.
[背景] β-葡萄糖苷酶是一类重要的纤维素分解酶类。目前较多可培养微生物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Bgl)存在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差及作用范围窄的问题。[目的] 从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中挖掘新型β-葡萄糖苷基因,异源表达并研究其酶学性质,为食品等领域提供新型酶资源。[方法] 从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出发,扩增和异源表达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RBS_26BglRBS_9,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 获得GH1家族重组β-葡萄糖苷酶BglRBS_26和BglRBS_9,分子量分别为60 kD和50 kD。BglRBS_26的最适作用条件为pH 6.0、45 ℃;BglRBS_9的最适作用条件为pH 5.0、40 ℃。BglRBS_26和BglRBS_9的Km分别为0.681 6±0.164 2 μmol/L和3.317 0±0.871 4 μmol/L。BglRBS_26具有较好的酸碱耐受性,在pH 5.0–6.0下处理1 h,剩余酶活大于110%;pH 7.0-8.0范围内,剩余酶活仍然保持在100%以上。此外,蔗糖对BglRBS_26和BglRBS_9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当反应体系中加入20%(质量体积分数)蔗糖,BglRBS_26酶活力可提高至140%;10%(质量体积分数)蔗糖可将BglRBS_9酶活力提高至180%。此外,BglRBS_26具有较好的NaCl耐受性和稳定性,其在37 ℃、2.5 mol/L的NaCl下处理1 h后保留80%活性。[结论] 从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中获得2个新型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RBS_26BglRBS_9,并成功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BglRBS_26和BglRBS_9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和蔗糖耐受性,在食品、发酵等行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