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81.
582.
(一)利用濾紙層析法分離維生素丙時,氧氣是破壞維生素丙的主要因素,防上這種破壞作用的最有效方法是用CO_2把層析室及溶媒中的O_2排出,並加一定量的H_2S。 (二)以正丁醇、三氯醋酸和水(混合四體積的正丁醇和六體積的4%三氯醋酸水溶液)為溶媒,用CO_2把溶媒及層析室中O_2盡量完全排出,並置飽和H_2S水溶液50—100毫升於層析室內,可以完全防止層析分離時維生素丙的破壞。用這種方法測定動植物組織中維生素丙的總合量時,回收率茌98%以上。 (三)層析室中的H_2S對脫氫維生素丙的還原能力不規律,因此不能用這種方法測定樣品中脫氫維生素丙的含量,只能用以測定還原維生素丙的總合量(浸取液先經H_2S處理然後層析)。  相似文献   
583.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研究棉花气孔发育及形态建成的重要手段。为了分析常规扫描电子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涂撕法扫描电子显微镜4种方法在棉花气孔观察应用上的优劣,本文通过对棉花叶片取材、制样、镜检,横向对比了这4种方法的取样方式、制样时间和镜检结果。结果表明:常规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制样时间最长,样品有一定的失水,图片衬度效果最好;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时间最短,样品失水严重,图片衬度较差,样品形态与常规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制样方法所观察到的形态一致;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时间较长,样品未发现失水,图片衬度较差;涂撕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时间较短,样品未发现失水,图片衬度较好,但相对于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方法而言,其样品呈现出反向的形态,同时由于尖端放电,荷电较多。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方法适合得到怎样的棉花气孔图片数据,为棉花抗旱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84.
黄河流域是生态系统的敏感区,流域草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多源遥感影像和气象站点资料等,采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估算2001—2018年黄河流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定量反演结果精度,分析研究时段内流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探讨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能够高精度模拟黄河流域草地NPP。2)2001—2018年黄河流域草地NPP呈增加趋势,且在2013年发生突变。2001—2013年气候和人类活动均促进流域草地NPP增加,而2013年后人类活动抑制流域草地NPP增加的作用明显增强,抑制区域面积较前一阶段增加34.89%。整体上,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影响强度低于气候要素影响强度。3)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驱动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动态的重要人类活动要素。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草地面积减少、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增加速率的降低紧密相关。伴随经济发展,应坚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并加强对草地生态保护的监督。  相似文献   
585.
孙永胜  苗长虹  佟连军 《生态学报》2023,43(18):7651-7659
以"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过程+格局+机制"思维范式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DPSIR模型的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2008-2017年东北地区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从"小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大差距高水平"转变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北向南阶梯式递减的格局特征,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②东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并非完全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一定越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绿色发展反而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关。③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其中,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投资规模在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导致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进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6.
开封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除部分盐碱土壤和低涯的湿地正在改良外,大部分的土壤均甚肥美,野生植物的资源极其丰富,无论在森林内,路旁,或古老的坟墓边缘,生长着很多的植物群落,在这些植物群中,有许多种类是有用的野生药用植物。自从国务院公布关于发动群众广泛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原料的指示后,目前,已有人大量的采掘。但是采集范围还不够广,种类也不够多。为了大力支援开展“小秋收”运动和在讲课中结合实际结合生产起见,特将常见的几种野生药用植物,分别介绍于后,以供参考。 (1)茺蔚 Leonurus Sibiricus L.茺蔚是二年  相似文献   
587.
588.
赵东升  王珂  崔耀平 《生态学报》2023,43(19):7830-7840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来减缓温室效应,同时植被也通过改变地表能量收支影响温室效应。在过去的气候-植被研究中,大多关注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而植被对气候反馈的研究相对较少。植被通过调节地表能量收支、水通量等重要地气过程影响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厘清植被对气候的反馈效应机制及其结果,并识别其地域差异。从生物地球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两方面分析植被与气候之间的作用机制,对全球及关键区域内植被变化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反馈效应进行了系统总结:(1)生物地球物理反馈的区域特征明显,生物地球化学反馈则表现在全球尺度上,二者相互作用但难以统一;(2)植被破坏带来的气候影响在气温效应方面与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地理分布相关:热带森林破坏带来增温效应,北方森林破坏带来降温效应,温带森林破坏则会通过增加森林反照率抵消丢失的固碳降温效应,气温效应表现不明显;(3)当前研究对关键过程机制考虑不够完善,不同研究方法的结果差异较大,且缺乏高质量观测数据的验证;同时考虑生物地球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净气候反馈研究尚无法支撑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单一减缓作用的常规理解。本文可为科学评估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作用的方向与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