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41.
烟秆还田是烟稻轮作种植系统中一种常用的农业措施之一。2015-2016年在广东南雄市烟稻轮作地区研究了不同烟秆还田方式、还田量以及耕作方式等对晚造水稻稻飞虱及其重要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秆浅层还田处理水稻上稻飞虱数量低于深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在水稻种植中后期,显著低于不还田处理;不同还田方式间对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影响差异不显著。烟秆不同还田量对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数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烟秆还田处理的田间稻飞虱数量要显著低于不还田对照处理,2015年和2016年,2.5倍烟秆还田处理的稻飞虱平均数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52.9%和61.1%。1/2倍和1倍烟秆还田量处理与2.5倍还田量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烟秆还田量大的处理其褐飞虱数量要低;捕食性天敌数量与还田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浅耕和深耕条件下烟秆还田对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都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将为烟秆综合利用和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目的】研究饵剂点播、饵剂撒播、药剂灌巢3种不同处理方法防治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对绿地蚂蚁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绿地红火蚁的防治与本地蚂蚁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州市南沙区绿化地,采用掉落式陷阱法调查研究绿地的蚂蚁群落结构,并对比分析饵剂点播、饵剂撒播、药剂灌巢对蚂蚁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在饵剂点播、饵剂撒播、药剂灌巢和对照4个处理区中共采集到44 361头蚂蚁,分属于8个亚科,33个种;(2)防治前后各处理区之间的蚂蚁种类数变化不大,但其蚂蚁数量却存在明显差异;(3)防治前不同处理类型之间的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防治后仅有药剂灌巢区的蚂蚁多样性指数显著升高。【结论】化学防治可以改变蚂蚁的群落结构,药剂灌巢的处理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蚂蚁的种群数量,并显著提高其处理区的蚂蚁多样性,适用于城市绿地的红火蚁防控。  相似文献   
143.
培养条件下二氯喹啉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5℃黑暗培养条件下,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了二氯喹啉酸(0对照、83.3和166.6μg/kg干土)处理对淹水和不淹水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处理的60 d内,不淹水水田土壤在83.3μg/kg二氯喹啉酸处理后对土壤微生物生物总量、细菌生物量及真菌生物量有抑制作用,而166.6μg/kg二氯喹啉酸处理后各生物量指标均显著增加,但是两种浓度处理均使土壤真菌/细菌比值下降,说明二氯喹啉酸处理会使不淹水水田土壤微生物稳定性下降;淹水水田土壤在83.3μg/kg二氯喹啉酸处理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总量和真菌生物量有促进作用,对细菌生物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6.6μg/kg二氯喹啉酸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总量、细菌及真菌生物量均有促进作用,从真菌/细菌比值上看,不同浓度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说明二氯喹啉酸对淹水生物稳定性无明显干扰。PLFA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浓度处理的两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均以含14∶0、15∶0、16∶0和18∶2n6c的微生物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44.
广东省是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桥头堡和主要的北迁虫源地之一,明确该虫在广东省的冬季发生特征及越冬存活情况,对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意义重大。为准确掌握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范围及冬季发生为害情况,2020年1-3月在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利用成虫性诱、挖土查蛹、幼虫密度及植株为害率普查等方法,分析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冬前、冬后种群发生为害情况及冬季发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广东省冬玉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惠州等地,冬玉米种植区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主要为害冬玉米,极少为害甘蔗;(2)不同地区冬种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湛江、茂名、阳江发生为害较为严重,平均为害率30%左右,而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较轻,为害率低于10%;较冬前调查,冬后草地贪夜蛾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冬种玉米田和空闲地均可持续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而挖土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蛹密度较低。本调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冬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无明显的滞育越冬现象,粤西茂名、阳江以南至雷州半岛一带为典型冬种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珠三角及粤东大部分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相对较低,调查结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5.
为了探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的防御机制, 利用吉姆萨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了小菜蛾4龄幼虫血细胞感染不同致病力玫烟色棒束孢后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 玫烟色棒束孢的入侵可导致小菜蛾血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表现为入侵初期血细胞总数增加, 不同类型血细胞比例改变等。体表接种后8-45 h, 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处理的幼虫血细胞总数在24 h出现最高值6 250个/mm3, 而低致病力菌株PFCF-D58处理在36 h达到最高值3 000个/mm3, 比高致病力菌株处理滞后12 h。不同菌株处理下虫体参与防御反应的主要血细胞类型为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在感菌初期能够产生粘附、吞噬、包被及形成结节等一系列防卫反应, 但最终无法抵挡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的侵染。结果说明小菜蛾幼虫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的防御反应只有短暂的抑制作用, 不能从根本上清除、 消灭玫烟色棒束孢。  相似文献   
146.
广东省几种野外赤眼蜂的采集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直接采卵(寄生昆虫卵)和野外挂卵(米蛾杀胚卵)诱集的方法,开展了广东省本地赤眼蜂野外采集工作.利用雄虫的外生殖器特征及ITS2序列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获的赤眼蜂种类进行鉴定,目前已鉴定出7个不同的赤眼蜂种类,其中小灰蝶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sa hypsipylae Nagaraja为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7.
基于GIS与生物气候相似性的西花蓟马在广东的适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花蓟马Frankl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明确其在广东省的适生区域对该虫的科学监测及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根据西花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和ArcGIS对西花蓟马在广东省的适生性、寄主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广东省有广泛的适宜分布区,但...  相似文献   
148.
西花蓟马FranklinieU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危险性外来人侵害虫,虫体小,鉴定困难.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西花蓟马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形态学鉴别、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生化分类方法,并讨论了各种分类方法的优势和弊端,最后对西花蓟马的分类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9.
【背景】豚草是一种世界性恶性害草,目前已入侵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方法】通过定点调查与线路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豚草在广东的发生分布与危害状况;通过种子在系列温度下的萌发试验和发生地定点定期的观察,掌握豚草在广东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目前,豚草在广东广泛分布于北部的韶关、清远和东北部的梅州一带,东部的汕头、汕尾和西部的肇庆、湛江有局部分布,珠江三角洲一带尚未见分布。在广东发生的豚草,种子没有休眠性,成熟种子落地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即可萌发。一年中豚草有2个出苗高峰期,分别是春季3~4月、秋冬季11~12月,幼苗可越冬生长;在湿润的生长环境下,不同生育期豚草可共存,且部分豚草开花结实后地上茎叶干枯,茎基和地下根部存活,形成丛生状的亚灌木。刈割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和茎节数对豚草再萌生新枝的能力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豚草在广东省正逐渐向中南部扩散,对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将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各部门的关注,以控制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比较宛氏拟青霉WS-11和球孢白僵菌QB-28对柑橘木虱成虫的致病力,为生防制剂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没法比较研究了2种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种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宛氏拟青霉WS-11在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 spores/m L时,累计死亡率达到90.67%,球孢白僵菌QB-28则达到97.33%。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中Hosmer-Lemeshow方法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在接种后9 d,宛氏拟青霉WS-11和球孢白僵菌QB-28对柑橘木虱的LC50分别为7.57×10~6 spores/m L和8.39×105 spores/m L;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 spores/m L时,2种真菌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2.50 d和1.93 d。【结论】宛氏拟青霉WS-11和球孢白僵菌QB-28对柑橘木虱均有较好的致病力,具有较好的生防潜质,其中球孢白僵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高于宛氏拟青霉,致死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