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温新利  席贻龙 《生态学报》2007,27(10):3956-3963
对镜湖臂尾轮虫种群的周年动态进行了研究,测量和分析了它们的个体大小、卵大小和相对卵大小及其与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等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镜湖常见的7种臂尾轮虫中,仅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和剪形臂尾轮虫(B.forficula)的种群密度和出现频率较高;前两者种群密度高峰期均出现在2~3月份,4月份后均较低;后两者种群密度在6~9月份较高,而在10月份后很快下降。除剪形臂尾轮虫外,其它3种臂尾轮虫的个体体积均与水温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平均卵体积均与各自的平均被甲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角突臂尾轮虫和萼花臂尾轮虫个体大小与水体叶绿素a浓度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它们的卵体积分别与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且水温是影响它们卵体积的主要因子。4种臂尾轮虫中,仅角突臂尾轮虫的相对卵体积与水温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2.
轮虫的周期变形是指种群内出现的轮虫形态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包括轮虫个体大小的变化、轮虫后棘刺或后侧棘刺的有无及长度的变化等。广泛存在的周期变形使轮虫的分类更加复杂。利用分子标记对不同形态型轮虫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分类地位。为此,研究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水体中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30个有棘刺型(Spined morphotype)的克隆(S1-S30)和18个无棘刺型(Unspined morphotype)的克隆(U1-U18)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以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为外群,构建了48个克隆的系统发生树(NJ、MP、ML和贝叶斯树)。结果表明,所测48个克隆共包括16个单元型。在ITS序列中,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18.7%、35.9%、16.8%,其中A+T含量为64.5%,C+G含量为35.5%。单元型U12与其他单元型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26.2%-26.6%,平均为26.47%;其中,发生在ITS1、5.8S和ITS2区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分别为26.9%-27.8%、2.9%-3.5%和44.4%-45.0%,平均依次为27.27%、3.09%和44.48%。而其他单元型间平均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41%。4个系统树均支持将48个克隆分为2个支系:无棘刺型克隆U12独成一支,无棘刺型的其余克隆与所有有棘刺型克隆构成另一支系。单元型U12与其他单元型应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姐妹种;但两种形态型并非不同的亚种或互为姐妹种,它们间的形态差异主要由表型可塑性引起。    相似文献   
93.
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AN,RAPD)技术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检测, 也曾被用于轮虫种间关系研究, 然而将RAPD 技术应用于轮虫遗传多样性和不同地理居群轮虫间的系统关系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各类水体中广泛分布的、且在水产养殖上有较大应用前景的角突臂尾轮虫为对象, 运用RAPD 技术对采自广州、芜湖和青岛等地的不同地理居群轮虫进行了基因组DNA 多态性研究, 旨在从DNA 水平上探讨其遗传多样性、遗传差异及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4.
采用砂基培养法,运用CI-34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H-7650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锌浓度如0mg/L(锌缺乏)、0.05mg/L(对照)和0.5mg/L(锌过量)处理下不知火杂柑(简称不知火)和槿柑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锌缺乏处理的不知火及锌过量处理的槛柑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锌缺乏与锌过量处理的两者叶片净光合速率均相对低于对照。(2)锌缺乏处理下,两者叶片叶绿体出现变形或空室化,其中碰柑叶绿体内淀粉粒和质体小球增多,细胞核及线粒体正常,而不知火淀粉粒少,细胞核中出现许多黑色小颗粒物质。锌过量处理下,两者叶片叶绿体出现空室化或叶绿体膜模糊,线粒体解体,其中槿柑叶绿体内质体小球增多,淀粉粒少;而不知火淀粉粒明显增多、增大,基粒片层膨胀、松弛。可见,锌胁迫对两者叶片叶绿体色素、净光合速率及超微结构有着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95.
Ge YL  Xi YL  Ma J  Xu DD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287-1294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10℃、15℃、20℃和25℃)对双后棘刺、单后棘刺和无后棘刺矩形龟甲轮虫的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以及后代体长、体宽、前中棘刺长、左右两前侧棘刺长、左右两后棘刺长、后棘刺数目等形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和后代形态参数在3种形态型轮虫间的差异因温度的不同而异,它们对温度升高的反应也因轮虫形态型的不同而异.温度显著影响轮虫的内禀增长率、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后代所有的形态参数(P<0.05);形态型显著影响轮虫后代的体长、前中棘刺长和左右两后棘刺长(P<0.05),但对轮虫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温度和形态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后代的形态参数(P<0.05).3种形态型轮虫间,双后棘刺轮虫后代的体长(122.1±0.6μm)显著短于无后棘刺和单后棘刺轮虫后代的体长(分别为126.3±0.7μm和125.1±0.7 μm),前中棘刺长(32.5±0.3 μm)显著长于无后棘刺和单后棘刺轮虫后代的前中棘刺长(分别为31.l±0.3μm和30.8±0.3μm),左后棘刺长(31.2±1.0μm)和右后棘刺长(32.3±0.9 μm)均与单后棘刺轮虫后代的(分别为29.5±0.8 μm和31.5±0.6 μm)相似,但显著短于无后棘刺轮虫后代(分别为36.7±1.5 μm和37.3±1.6μm).矩形龟甲轮虫后代的棘刺长、体宽和体长之间的关系也受温度和形态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具有单个芽体的大乳头水螅(Hydra magnipapillata)头部再生进程,探讨水螅头部结构的再生进程与芽体发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具有单个年幼芽体的水螅体,在水螅母体上紧贴芽体着生部位的上方进行切除手术,观察母体头部再生进程。通过ABTS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水螅基盘分子标志物过氧化物酶的表达,观察水螅芽体基盘与母体间的结构联系。结果水螅母体伤口在手术后2h内愈合。随着再生时间的延长,出现两种不同命运的芽体发育方式。一种情况是水螅芽体基盘紧贴母体手术切口,芽体发育成熟后可正常脱离母体;在芽体脱离母体前母体头部再生进程被抑制,在芽体脱落后母体头部再生进程重新启动、且在其后48h内母体头部再生完成。另一种情况是水螅芽体基盘组织与母体手术切口不产生结构联系而向外突出生长,母体头部再生进程完全停止,芽体胃区与母体相连且芽体发育成熟后不脱离母体。结论靠近水螅母体手术伤口的年幼芽体能延迟或阻断母体头部的再生进程,而手术切口也可能干扰了发育成熟的芽体与母体脱离的正常机制。  相似文献   
97.
以枳壳、酸橙和红橘三种柑橘砧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铁胁迫对其生长、生理特性及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胁迫(0 μmol·L-1)时,三种柑橘砧木的生长指标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低铁(5 μmol·L-1)和适量铁(50 μmol·L-1)处理;三者叶片和根系的POD、CAT活性显著降低,SOD活性...  相似文献   
98.
豆渣对平菇和灵芝发酵产生木质素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豆渣(1%~5%)对平菇和灵芝固态发酵油菜秸秆产生木质素降解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豆渣)相比,浓度为3%、4%的豆渣显著提高平菇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活性;漆酶(Lac)的活性也在豆渣浓度为2%~4%时得到显著提高。灵芝发酵基质中,3%的豆渣显著提高了MnP和LiP的活性;浓度为3%~5%的豆渣也可显著提高灵芝发酵基质中Lac的活性,其中豆渣浓度为3%时,平菇与灵芝单菌发酵中Lac的活性都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的2.3倍、1.67倍。  相似文献   
99.
肖家欣  杨慧  张绍铃 《生态学报》2012,32(7):2127-2134
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施Zn水平(0、300 mg/kg和600 mg/kg)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对枳苗生长、Zn、Cu、P、K、Ca、Mg分布的影响,并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分析了菌根化与非菌根化枳根净Ca2+、H+、NO3-离子流动态。结果表明:(1)在不同施Zn水平下,接种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枳苗地上部及根部鲜重;随着施Zn水平的提高,菌根侵染率呈降低趋势,枳苗地上部与根部Zn含量呈增加趋势,且接种株根部Zn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株。(2)接种株未施Zn处理的地上部Cu、P、K、Mg和根部Cu含量、施600 mg/kg Zn处理的根部Cu及施300 mg/kg Zn处理的根部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菌根真菌侵染对枳苗Ca含量并无显著性影响。(3)接种株未施Zn处理的根部距根尖端0 μm和600 μm处净Ca2+流出速率、600 μm处净H+流入速率、2400 μm处净NO3-流入速率均显著高于未接种株。  相似文献   
100.
李平  潘红春 《蛛形学报》2012,21(1):22-26
由于云斑蛛属Cyrtophora蜘蛛所织的网形态上较为特殊,所以该属分类地位长期以来有异议.为从分子水平探讨该属系统发生地位,本文对相关的11种蜘蛛线粒体12S rRNA基因和核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基于12S rRNA和18S rRNA基因序列联合数据进行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云斑蛛属属于园蛛科,该结果提示在园蛛总科分类实践中以蛛网形态特征为分类依据时要慎重考虑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