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Hespintor是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SSH) 从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中筛选得到的一未知功能蛋白,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Serpin) 家族中的一个分泌型新成员,具有与食管癌相关基因2 (Esophageal cancer related gene 2, ECRG2) 高度同源的Serpin基本结构。为了进一步阐明Hespintor的生物学功能,必须得到纯化的Hespintor蛋白。先将Hespintor Kazal结构域编码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0b(+),转化至Rosetta (DE3) 表达宿主菌中。经 0.25 mmol/L IPTG,30 ℃诱导5 h获得了分子量约为42 kDa的Hespintor-Kazal重组融合蛋白的优化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重组蛋白的特异性。Hespintor-Kazal重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在宿主菌中表达,利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两步纯化。初步的活性鉴定表明,纯化的Hespintor-Kazal重组融合蛋白能特异性抑制胰蛋白酶的水解活性,提示Hespintor具有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潜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克隆得到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espintor基因,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提取HepG2细胞总RNA,RT-PCR扩增Hespintor基因片段,连接至pMD 20-T克隆载体中,转化JM109宿主菌,蓝白斑法筛选阳性克隆菌落,菌落PCR及测序鉴定。利用在线工具软件对Hespintor进行信号肽预测、亚细胞定位、结构域、三级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及组织分布表达分析。结果: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espintor基因全长285bp,共编码94aa,其中1-23aa编码信号肽,符合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外的预测;53-93aa编码一个典型的Kazal结构域。Hespintor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3区3带1亚带(5q33.1);正常组织中仅在睾丸有表达,而肿瘤组织中仅在生殖细胞瘤有表达。结论:Hespintor是一个在机体中静止表达的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的分泌型新成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thy,DN)患者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将我院近期(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100例DN患者设置为DN组,依据DN临床进展分期分组,39例白蛋白尿正常者设置为A组、40例早期DN微量蛋白尿者设置为B组、21例临床DN大量蛋白尿者设为C组,并选取同期于我院的健康体检健康者50例设置为健康组。检测和比价各组糖脂代谢水平、血清Vaspin、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入组者脂代谢各项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N组中A组、B组、C组患者血清糖代谢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DN组各组Vaspin、TNF-α、IL-6、MCP-1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C组、B组、A组IL-6、TNF-α、MCP-1升高,Vaspin降低(P0.05)。A组IL-10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各组Vaspin水平与促炎因子IL-6、TNF-α、MCP-1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抗炎因子IL-10水平无关(P0.05)。结论: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DN患者血清vaspin呈上升趋势,且与患者的炎症因子呈负相关。检测vaspin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对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巴马小型猪SLA-2基因克隆及分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我国巴马小型猪SLA-Ⅰ分子特征,设计引物克隆了SLA-Ⅰ类分子SLA-2基因(SLA-2bm),并通过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其分子特征。经克隆及序列测定分析,SLA-2bm为1119bp,其中3~1097为ORF区,共编码364个氨基酸,分别在第125、188、227和283位置出现半胱氨酸残基,含有两对链内二硫键。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SLA-2bm与其它SLA-2、SLA-3和SLA-1序列的同源率分别为88.4%~96.4%、88.3%~90.5%和87.7%~92.7%。系统进化树显示SLA-2bm与其它SLA-2等位基因在遗传关系上相对独立,进化程度较低;各功能区分析,SLA-2bm与人HLA-A2和小鼠H-2K分子结构相似,且保留了人HLA-A2基因的部分功能位点。结果表明,SLA-2bm属于一个新的等位基因,巴马小型猪是保留原始基因特征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已构建的含有大肠杆菌肠毒素ST1-LTB融合基因的重组菌株进行鉴定和表达条件优化。方法: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含ST1-LTB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同时用SDS-PAGE检测不同条件下ST1-LTB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质粒pXSL1含有ST1-LTB融合基因且阅读框架正确,以IPTG为诱导剂诱导ST1-LTB融合基因表达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pH7.5,培养温度37℃,IPTG浓度0.8mmol/L,菌体生长密度OD600达到0.8时加入IPTG,诱导时间5h,此时ST1-LTB融合蛋白表达量达35.2%。结论:实现ST1-LTB融合基因的高效表达,为大肠杆菌肠毒素双价基因工程菌苗的生产工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6.
参杞合剂对人鼻咽癌细胞CNE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参杞合剂(SQ)在体外对CNE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观察参杞合剂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浓度参杞合剂作用不同时间后CNE细胞周期的改变,电镜结合DNA电泳分析参杞合剂诱导凋亡的作用。结果SQ对CNE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其作用强度呈现出对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CNE细胞在SQ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G0/G1期比率下降,S期比率升高,出现S期阻滞。0.0625 g.生药/ml的SQ作用48 h后诱导出凋亡,凋亡率随着浓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电镜下可见典型凋亡小体。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出凋亡特征性的DNA条带。结论参杞合剂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其机制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S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将纳豆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培养24 h后,应用沙保弱平板培养基分离白假丝酵母菌,计数菌落,计算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率。结果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作用明显,拮抗率高达91.91%;纳豆杆菌肉汤培养物的除菌滤液对白假丝酵母菌也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拮抗率为79.05%。结论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是白假丝酵母菌的理想拮抗菌株。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探讨口腔溃疡患者铁代谢水平及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对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确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比色法检测受试者的血清铁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试者铁蛋白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和CD8~+)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D3~+、CD4~+和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铁蛋白、血清铁、CD3~+、CD4~+、CD8~+、CD4~+/CD8~+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铁蛋白和血清铁的OR值高于其他参数,其次为CD4~+。研究获得初步结论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铁蛋白、血清铁、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且上述指标均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由氮元素丰富至限制培养过程中脂质成分的变化。【方法】利用高效薄层色谱(HPTLC)分离分析微藻中脂质。【结果】随着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消耗,细胞逐渐处于胁迫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细胞大量积累贮存脂质—甘油三脂(TAG),组成生物膜系统的单半乳糖甘油二脂(MGDG)、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脂(SQDG)、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降低,而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二脂(DAG)、双半乳糖甘油二脂(DGDG)、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乙醇胺(PE)则相对稳定。【结论】HPTLC可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微藻中脂质分离分析方法,为研究微藻油脂代谢途径以及甘油三脂(TAG)的调控积累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本实验选用20只新西兰白兔建立动物粥样硬化模型,提取模型组与对照组兔外周血中单核细胞,通过荧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膜流动性,并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病理切片揭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显示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成功,模型组单核细胞膜的荧光恢复率和扩散系数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揭示了单核细胞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为今后深入探究单核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