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治要点、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09年至2013年收治的463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入院年龄、体温、入院白细胞数、感染来源、是否进行细菌培养、住院时长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3例患者的年龄为1~82岁,平均年龄47岁;男性265人(57.24%),女性198人(42.76%);大多数患者平均入院体温、入院时白细胞数、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高于正常值。进行分泌物细菌学培养的患者206人(44.49%),在送检的206份标本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有127例,阴性的79例,感染细菌大部分为链球菌属。抗生素使用时长与患者的年龄、抗生素使用种类、细菌培养结果、是否伴有基础疾病等因素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入院体温、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为临床诊治感染的重要指征。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对控制间隙感染有重要意义;积极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对选择正确的抗生素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时长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脂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为脂肪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来源丰富的干细胞来源。方法:采用胰酶和胶原酶Ⅰ型联合消化法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化学诱导方法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脂细胞方向分化,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油红O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染色。结果:胰酶和胶原酶Ⅰ联合消化法分离的细胞贴壁生长,呈现成纤维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105,但不表达CD31、CD34和CD1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诱导培养基中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细胞形态转变为肥大、扁平、含有大量脂滴的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示胞浆充满了油滴空泡。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成脂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为脂肪组织工程提供了一种来源丰富、免疫力低和低分化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3.
丁运萍  王建  杨文  刘学旭 《四川动物》2007,26(1):185-187
目的:观察多品系小鼠多部位接种H22腹水癌能否引发淋巴结转移,以及它们的差异。方法:选择KM小鼠、BALB/c小鼠、C57BL/6小鼠,分别在腋下、股部内侧和脚垫接种H22腹水癌细胞,观察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的变化。结果:腋下、股部内侧和脚垫接种组50d动物死亡率分别是:KM小鼠为100%、60%乘0%;BALB/c小鼠为80%、60%和0%;C57BL/6小鼠为100%、50%和0%。试验组动物的淋巴结重量普遍大于空白对照,尤其是KM小鼠和BALB/c小鼠脚垫接种组,病理检查显示,右腹股沟淋巴结可见大量癌细胞淋巴结的正常结构完全被破坏,甚至消失;C57BL,/6小鼠脚垫接种组淋巴结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淋巴结结构完整。结论:KM小鼠、BALB/c小鼠脚垫接种H22腹水癌细胞能够复制存活时间在50d以上,癌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4.
变链素活性与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变链素的活性与变形链球菌(MS)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在AP-PCR基因分型的基础上,选择来自单基因型定植的个体50株MS为单基因型组,另50株来自多基因型共同定植的个体为多基因型组,用平板法检测2组菌株产生变链素对10个指示株的抑制情况,T-检验比较2组菌株抑菌环和抑菌谱的均数差异。结果所有的实验株(100%)均可产生抑制6~8个指示株的变链素,抑菌环和抑菌谱在不同个体之间变异,组间均数的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值分别是0.12,1.79)。结论多基因型MS定植的口腔,在产生变链素方面似乎不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5.
天然药物蜂房化学成分提取物对口腔细菌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蜂房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寻找蜂房抑龋的有效成分。方法通过溶剂分段和层析技术对蜂房进行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蜂房不同组分对口腔常居细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以及4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和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使用活菌计数法测量五倍子总鞣质及各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蜂房提取物中1、2和3组分对实验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蜂房提取物3组分对于变形链球菌生长曲线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蜂房各组分对实验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可能和其中的甾醇类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46.
氧对口腔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环境中氧含量对口腔链球菌过氧化氢产生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ABTS-HRP微量板法测定在不同氧含量条件下口腔链球菌过氧化氢产生的速率。结果口腔链球菌在严格厌氧条件下过氧化氢产生速率为9.29nmol/(min×109细胞);当氧含量增高,口腔链球菌过氧化氢合成速率加快;在不同氧含量的环境中口腔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的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有氧振荡培养>有氧静置培养>厌氧(P<0.05)。结论环境中氧含量是影响口腔链球菌过氧化氢产生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
天然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体外抗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天然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生长的影响,筛选抗菌作用最强的天然药物。方法 选用7种天然药物,采用液体稀释法,结合吸光度测定以确定7种天然药物对P.gingivali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黄芩、三七、白芷、大黄、五倍子、血藤和川芎对P.gingivalis的MIC值分别为1、1、0.5、0.0156、1、0.5、0.125 mg/ml;MBC值分别为1、1、0.5、0.0625、1、1、0.25mg/ml。结论 7种天然药物对P.gingivalis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的抑菌作用最强,川芎其次。  相似文献   
48.
比较唾液和缓冲液对含硫氰酸根离子(SCN-)或I-的乳过氧化物酶(LP)抗菌系统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生长的影响。以Pg(6.0×108/mL)为例,根据所含底物不同,将实验分2大组:第1大组(含SCN-),分3小组:Saliva(对照组),Saliva (LPSCN-)组,Buffer (LPSCN-)组;第2大组(含I-)分3小组:Saliva(对照组),Saliva (LPI-)组,Buffer (LPI-)组;各组均含H2O2(对照组除外),Fn(1.0×108/mL)分组同Pg。将2大组分别在37℃震荡水浴培养30min和60min,5μLDTT终止反应,10倍浓度系列稀释,接种于BHIS琼脂培养基厌氧培养4d并记数CFU。反应至30min时,实验组抑制Pg和Fn生长的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uffer (LPI-)组抑制Pg和Fn生长的作用明显高于Saliva (LPI-)组,且持续到60min(P<0.05);反应60min时,Buffer (LPSCN-)组抑制Pg生长的作用明显高于Saliva (LPSCN-)组(P<0.05)。LP系统在唾液和缓冲液中均能有效抑制Pg和Fn的生长,但是唾液的存在可削弱LP抗菌系统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健康人和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及分离株的磷脂酶活性.方法:采用含漱液浓缩培养法及白色念珠菌微生物学鉴定法,考察健康对照组、糜烂型和非糜烂型OLP患者的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应用蛋黄培养基沉淀环面积测量法,比较来自于健康人(26株)、糜烂型OLP患者(62株)以及非糜烂型OLP患者(24株)共112株白色念珠菌的磷脂酶活性大小.结果:糜烂型OLP患者组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组;糜烂型和非糜烂型OLP患者组的白色念珠菌分离株的磷脂酶活性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两种类型的OLP患者组的白色念珠菌分离株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具有不同的毒性特征,白色念珠菌与OLP(尤其是糜烂型)发生发展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