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也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基因改变参与的长期、协同的病理过程。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作为调控血管生成的主要因子和微血管的主要评价指标,在胃癌患者预后、临床病理因素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胃癌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威胁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新近有研究者提出,VEGF及MVD与胃癌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正相关,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72.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许多研究逐步揭示了NO在植物发育、新陈代谢和疾病响应等方面的分子机制。内源和外源NO都可以使植物组织或悬浮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变化,高通量的基因表达的研究,如转录分析等,为信号网络通路分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们简要综述了NO的合成途径,并讨论了次生代谢产物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依赖NO调控的相应基因及蛋白的变化,揭示了NO是一种重要的植物信号分子,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73.
以水曲柳与大叶白蜡杂交F1为试材并对部分花粉进行了高压静电场处理,探讨干旱胁迫对种间杂交F1生长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处理的F1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降低幅度分别比母本(水曲柳自由授粉子代M7S和M8S)平均低5.1%、27.55%和12.05%,F1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比M7S和M8S降低幅度小并且复水后F1叶绿素回复能力也较强。(2)母本效应对F1表现出明显的影响。(3)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提高了杂交子代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有效抑制了受胁迫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降低,但静电场处理F1在解除胁迫后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恢复能力方面存在差异。(4)杂交组合M8A4T和M7A2T的抗旱优势比较明显,杂交组合M8A2T对抗旱性比较敏感但也具有很强的恢复力。该研究初步明确了水曲柳×大叶白蜡杂交各组合F1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特性的生理响应,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选育优良树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4.
霍堂斌  姜作发  马波  李喆  于洪贤 《生态学杂志》2012,31(10):2591-2598
2010—2011年采用定置网具和底层挂网对黑龙江中游底层鱼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采捕底层鱼类7目12科33属47种,其中外来移植鱼类1种,为湖拟鲤,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鱼类为施氏鲟、鳇、日本七鳃鳗和雷氏七鳃鳗4种;鲤形目种类最多,为31种,占调查物种总数的65.96%;黑龙江中游底层鱼类平均密度为139.00ind.m-3,平均生物量为344.58g.m-3;鱼类生态类型以河湖性和杂食性种类为主,群落优势种为兴凯鱊、光泽黄颡鱼、麦穗鱼、纵带鮠和银鲴等鱼类,优势种类中除鲇外,其他种类平均体重均小于30g;黑龙江底层鱼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各断面均偏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黑龙江中游水质优良,大部分时期处于Ⅱ类水质以上水平,各断面鱼类种群多样性与营养盐及透明度等环境特征相关关系不明显,仅发现HW’与铵态氮和总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75.
赵丹  谷惠琦  崔岱宗  范晓旭  张曦  赵敏 《生态学报》2012,32(13):4062-4070
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主要林型红松(Pinus koraiens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及云杉(Picea dietrich)林采集林下土壤样品,以铜离子作为筛选剂处理后,结合平板分离法与基于16S rDNA V3区片段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调查了土壤样品中产类漆酶-多铜氧化酶(laccase-like multicopper oxidase,LMCO)细菌的群落结构。这是研究产类漆酶-多铜氧化酶细菌在环境中存在的种、属及分布的新尝试。平板分离获得10株细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其中梭状芽孢杆菌(Bacillus fusiformis)未见相关报道。通过DGGE图谱分析可知,产类漆酶-多铜氧化酶细菌在研究地不同林型土壤中的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在红松林土壤中多样性最为丰富。DGGE条带测序结果表明,取样地土壤中产类漆酶细菌主要为罗尔斯顿菌属(Ralstonia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芽孢杆菌属和一些未培养细菌。  相似文献   
476.
为评价不同培育年限对刺五加根、茎部多种活性成分积累的共同影响,对提高刺五加培育和高值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规范化种植和合理开发利用刺五加提供理论依据。采集同一产地三年生、五年生、九年生刺五加为实验样本,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Ultra-Performance LC,Waters,Japan)分析不同培育年限对刺五加根、茎中槲皮苷、金丝桃苷、芦丁、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同时影响。结果表明,五年生刺五加根、茎中6种主要活性成分的综合得分最高。其中,黄酮类成分槲皮苷在三年生根中含量最高,在五年生茎中含量最高;芦丁在五年生根及茎中含量均最高,在根中三年生含量最低,九年生茎中含量最低;金丝桃苷在五年生根及三年生茎中含量最高。苯丙素类成分异嗪皮啶在三年生根及茎中含量最高,在五年生根和茎中含量最低;紫丁香苷在九年生根中含量最高,在五年茎中含量最高;刺五加E在五年生根中含量最高,在三年生茎中含量最高。不同药用成分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刺五加根和茎中积累不同,定向培育可根据目的活性成分选择适合的采收年限。  相似文献   
477.
全球氮沉降持续增加导致的氮沉降量上升,已成为森林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生态因子。为探讨氮沉降增加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的影响,对长期人工添加无机氮(NH4NO3)和未添加无机氮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分为2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0kg·N·hm^-2·a^-1)和无机氮处理(IN:10kg·N·hm^-2·a^-1),每个处理含3个重复。结果表明,在连续8年添加无机氮的情况下,β-1,4-糖苷酶(BG)、酸性磷酸酶(A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上升(5.56%、8.66%和0.61%);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多酚氧化酶(POX)活性下降(10.71%、3.85%和12.30%)。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碳、氮和磷元素含量也有变化(0.80%、12.66%和-2.25%)。因此,在氮沉降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土壤酶活性变化,能更好的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性,理解生物地球物质循环机理并预测未来土壤碳库变化。  相似文献   
478.
贺兰山马鹿冬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11月-2004年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xaicus)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7个沟系中一共收集了219堆马鹿粪便中捡拾粪粒,组成14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灰榆(27.37%)、山杨(11.75%)、蒙古扁桃(9.83%)、金露梅(8.12%)、锦鸡儿(6.52%)等植物的当年枝和落叶以及禾本科草本植物(7.51%)是马鹿冬季主要食物,其中灰榆为大宗食物,针叶树种(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和其他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均较小.马鹿对灰榆、山杨、蒙占扁桃、金露梅、锦鸡儿和杜松有正选择性;而对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和青海云杉有负选择性.马鹿对它们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山杨>杜松>锦鸡儿>蒙古扁桃>金露梅>灰榆>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青海云杉.马鹿取食乔木36.8%、灌木44.7%、禾本科草本植物8.0%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5%,这4类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乔木和灌木的利用性高于可利用性;禾本科草本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利用性低于可利用性,说明马鹿的食物以木本植物镲为主,草本植物为辅.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蛋白质不是越冬马鹿的限制因子,而能量可能是影响冬季马鹿采食较为关键的因子.马鹿冬季采食策略主要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收益.  相似文献   
479.
枫叶秋海棠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枫叶秋海棠(Begonia heracleifolia Cham.et Schlechtend.)。2材料类别叶片。3培养条件(1)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 6-BA 0.2 mg·L~(-1)(单位下同) IAA 0.5;(2)丛生芽诱导培养基:MS 6-BA 0.5 IAA 0.2;(3)生根培养基:1/2MS NAA 0.2~0.4。以上培养基均加入6.  相似文献   
480.
外生菌根在林木共生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的作用。在菌根学领域中,外生菌根与非生物胁迫互作的研究要远少于其他类型的菌根,尤其是缺乏综合、全面的总结性评述。文中总结了近5年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非生物胁迫(干旱、寒冷、高温、盐碱、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下菌根共生体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其他因子与外生菌根协同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以及外生菌根缓解非生物胁迫的生理机制和基因调节机制。本文结合了污染土壤修复、功能蛋白表达及微生物生态系统3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林木生态恢复和菌根学研究的扩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